歷史人物孔子的趣事

  孔子,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

  孔子一心想向老子學習,於是便帶著顏回、子路等幾個弟子到了洛陽。他們等了好幾天,終於見到了老子。一早,老子便把孔子師徒幾人引入大堂,待入座之後,孔子便迫不及待地表明來意:我久慕先生威名,這次帶愚徒幾人特來拜謁。請問先生近來修道進展如何?

  孔子幾人正準備洗耳恭聽,不想老子卻張嘴大笑道:“你們看我這些牙齒如何?”孔子師徒莫名其妙地看老子的牙齒——七零八落,早已參差不全了。於是,他們搖了搖頭,誰也不明白老子的意圖。這時候,老子伸出自己的舌頭問:“那麼,我這舌頭呢?”孔子師徒又仔細看老子的舌頭,這時孔子眼前靈光乍現,微笑著答道:“先生學識淵博果然名不虛傳!”

  老子這時說:“想必先生已經清楚我修道幾成了吧?”孔子會心地點了點頭說:“如醍醐灌頂,方才大悟呀!”

  午後,師徒幾人便辭別老子,起身返回魯國。途中,孔子如獲至寶,面若桃花。弟子子路卻疑雲重重,不得釋然。顏回問其何故,子路說:“我們大老遠跑到洛陽,原本想求學於老子,沒想到他什麼也不肯教給我們,只讓看他的嘴巴,這也太無禮了吧?”

  孔子聽後拂鬚大笑不止。顏回答道:“我們這次來不枉此行,老子先生傳授了我們別處學不來的大智慧。他張開嘴讓我們看他牙齒,意在告訴我們:牙齒雖硬,但是上下碰磨久了,也難免殘缺不全;他又讓我們看他舌頭,意思是說:舌頭雖軟,但能以柔克剛,所以至今完整無缺。”

  子路聽後恍然大悟。

  顏回繼續道:“這恰如征途中的流水雖然柔軟,但面對當道的山石,它卻能穿山破石,最終把山石都拋在身後;穿行的風雖然虛無,但它發起脾氣來,也能撼倒大樹,把它連根拔起……”

  孔子聽後大讚:“顏回果然窺一斑而知全豹,聞一言而通萬里呀!”

  公元前501年,五十一歲的孔子當了魯國的中都宰。孔子做了一年,很有成績。被提升為管理建設工程的司空;不久,轉而為司寇,管司法工作。這樣,孔子參與政治的抱負終於實現了。孔子五十六歲那年,又由大司寇,代理相國職務。他參與國政僅僅三個月,魯國的風俗就大大變了樣。孔子的成就使齊景公感到害怕,他特地挑了八十個美貌的女子,讓她們穿上華麗的衣服,教她們學會舞蹈,加上一百二十匹駿馬。一起送給貪圖享樂的魯定公,以腐蝕他的意志;這一計果然奏效,魯定公沉湎於歌舞淫樂之中,不再過問政事了。

  孔子的學生子路見到這種情況,便對孔子說:“老師,我們可以離開這裡了吧!”孔子回答說:“魯國現在就要在郊外祭祀,如果能按照禮法把典禮後的烤肉分給大夫們.那我還可以留下不走。”結果,魯定公違背常禮,沒有把烤肉分給大夫們。於是,孔子離開魯國,來到了衛國。衛靈公問孔子,他在魯國得到的俸祿是多少。孔子回答說是俸米六萬鬥。於是,衛靈公也給他這個數的俸米。跟隨孔子的學生們見有了安身之處,都很高興。子路尤其高興,問孔子道:“衛國的君主等待你去治理國政,你首先幹些什麼?”

  孔子略為思索了一下,說:“我以為首先要糾正名分。”子路不客氣他說:“老師未免太迂腐了,這有什麼糾正的必要呢?”孔子反駁說:“您真粗暴!君子對他所不知道的只有疑在心中。名分不正,道理也就講不通;道理不通,事情也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國家的禮樂教化也就興辦不起來;禮樂教化興辦不起來,刑罰就不會得當;刑罰不得當,老百姓就會不知如何是好,連手腳都不曉得往何處擺了。所以君子用的名分,一定要有道理可以說得出來,講出來的道理也一定要行得通。”不久,有人向衛靈公說了孔子不少壞話,衛靈公就派人監視孔子的出入。孔子怕繼續留在這裡出事,在衛國只居住了十個月,就離開了。

  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孔子有許許多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後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醜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為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後來,子羽遊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都傳誦他的名字。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我只憑言辭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眾所周知,孔子是位大大的教育家,可他同時也是一位音樂家,既會唱歌,又會彈琴作曲。他在與人一同唱歌時,如果人家唱得好,他一定請再唱一遍,自已洗耳恭聽,然後再和一遍。他的教育方針並不是培養一些死讀書的呆子,而是一些全面發展的英才。

  孔子曾跟師襄學琴,某天師襄交給他一首曲子,讓他自已練習,他足足練了十來天,仍然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師襄忍不住了,說“你可以換個曲子練練了。”孔子答到“我雖然已熟悉它的曲調,但還沒有摸到它的規律”。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又說:“你已摸到它的規律了,可以換個曲子練了。”不料孔子回答“我還沒有領悟到它的音樂形象哩。”如此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發現孔子神情莊重,四體通泰,好似變了人樣。這次不待師襄發問,孔了就先說道:“我已經體會到音樂形象了,黑黝黝的,個兒高高的,目光深遠,似有王者氣概,此人非文王莫屬也。”師襄聽罷,大吃一驚,因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並未對孔子講過。

  孔子也可說是一流的音樂鑑賞家,《韶》相傳是堯舜時的樂舞,孔子在魯國一直沒有機會聽過,後在齊國的某次宮庭宴樂中終於欣賞到了,孔子完全被這莊嚴肅穆的音樂迷倒了,以至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相關資料介紹: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與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這種殊榮除老子外萬古唯有孔子而已。

  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雖說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後世並尊稱他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認為他曾修《詩》、《書》,《禮》 、《樂》,《四書》,序《周易》***稱《易經》十翼,或稱易傳***,著《春秋》。《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而且古代,小孩進學堂第一個拜的就是孔子。

  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英國曆史學家、哲學家湯恩比博士說,拯救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的只有中國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

  他有眾多弟子,如子貢、子路、顏回等。被後世尊為“亞聖”的孟子是他孫子孔伋***字子思***的再傳弟子。最著名的一篇《關雎》。

  現人教版小學第12冊語文書已收錄《孔子東遊》***兩小兒辯日***中學第1冊收錄《論語十二則》。現蘇教版小學第12冊語文書已收錄《孔子游春》。現蘇教版小學第12冊語文書已將孔子的名言收錄到練習7。現長春版第10冊語文書已收錄《論語四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