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為什麼沒嫁給徐志摩

  民國才女林徽因為什麼沒有最後嫁給詩人徐志摩??下面小編就告訴大家,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樑間呢喃; 你是愛,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這是林徽因著名的詩歌《你是人間四月天》中的詩句。關於林徽因與徐志摩的故事也是廣為流傳,兩個如此具有才情的人最終卻沒有走在一起。

  康橋邂逅,你是人間四月天

  倫敦的霧從康河的漣漪與氤氳盪漾開來,風中帶著康乃馨的芬芳,河邊的柳枝在風中搖曳……

  1920年秋天一個霧氣濛濛的下午,在這浪漫的康河邊上,一個清瘦飄逸戴著眼鏡高挑的年輕男子,走進了中國國際聯盟同志會駐歐代表林長民的家,他就是到英國不久的年方24歲的徐志摩。

  剛剛擺脫了政壇困擾林長民,很喜歡和青年人結交,相貌俊朗、風神瀟散、才情四溢的徐志摩成了林長民相見恨晚、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下午茶的談論也成了他們最大的樂趣。

  林徽因為何沒嫁給徐志摩?

  這時,總會一個嬌美玲瓏梳著長長小辮的女孩,象一隻歡快的小鹿來回的為客人們端送茶點。她春山般的雙眉,秋水般的眼睛,幽蘭般的靜謐,桃花般的梨渦……悄悄地走進了徐志摩心間。

  從此,徐志摩便成了林家的常客。

  林徽因聰明伶俐,從小便熟讀各類詩書。她性格活潑、有著博學男子般敏銳的洞察力,來到英國後更是學到一口純正的牛津音。徐志摩最喜歡的拜倫、雲雪萊詩句,林徽因都

  能用英語流暢地背誦出來,聲音就象山澗流淌的泉水般動聽。

  林徽因就象一盞清茶、一縷花香,一汪清泉、一輪明月……讓徐志摩墜入了愛河。

  年僅16歲的林徽因也深深地被徐志摩俊朗的外貌、迷離的目光、憂鬱的淺笑、長長柔柔的下巴,詩情與才情吸引著。她那年輕的心微微顫動起來,在志摩的眼神中,她第一次讀懂了什麼叫柔情,什麼是憂鬱。

  在落日的霞光下、輕柔的晚風中、花香四溢的康河邊上,兩顆驛動的心慢慢靠近著,即使徐志摩不到林家,他們也會有書信往來。

  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經常到歐洲各地講學,她一個人身在異鄉,既孤獨又寂寞。熱情而浪漫徐志摩的到來,讓林徽因的生活充實起來,也充滿了色彩與陽光。

  有一次,徐志摩與林徽因在河畔散步興奮地對徽因說:父親讓我出國留學,是想讓我將來進入金融界。可是徽因,和你在一起時,我的腦子全都是詩句,我以後要做一個詩人,一生一世都要為你寫詩!

  在這話裡,徽因彷彿聽到了志摩今生的約定!

  “如果有一天,我獲得了你的愛,那我飄零的生命就有了歸宿,只有愛才能讓我匆匆行進的腳步停下,讓我在你身邊停留一小會吧,你知道憂傷正像鋸子鋸著我的靈魂。”

  徐志摩熾熱而憂傷的詩句深深地感動著林徽因。

  這份火般的愛戀,讓徽因激動著、幸福著、也困惑著。

  徐志摩只有靜靜地等待著,等待這個繞了半個地球遇到的心知給他一個愛的迴應!

  在盼望與等待中,讓徐志摩沒有料到的事情發生了。

  1921年10月14日,林長民悄悄把剛讀完中學的林徽音帶回國了。

  林徽因一走,也把徐志摩的心給帶走了。徐志摩知道,這是一個深愛女兒父親的精心安排,自己已經為人夫為人父,他沒有資格與徽因在一起***徐志摩18歲與15歲的張幼儀由父母包辦成親***。

  他在思念、失望與希望中渡過了一天又一天。

  “我等候你。 我望著戶外的昏黃, 如同望著將來, 我的心震盲了我的聽。 你怎麼還不來?希望 在每一分鐘上允許開花。 我守候著你的步履, 你的笑語,你的臉, 你的柔軟的髮絲, 守候著你的一切, 希望在每一分鐘上 枯死。--你在哪裡?”

  這時,徐志摩的詩情開始在醞釀中爆發。月的光輝可以讓他感動得落淚,冷冷的溪水讓他深感寂寞,薄霜滿地的樹林讓他備感憂傷,內心強烈的思念在燃燒著他熾熱的心,詩行也鋪滿了康橋。

  徐志摩與林徽因的故事:

  林徽因幼年隨父遷居北京,入培華女中讀書,16歲又隨父到倫敦。“良好的家庭修養,東西方文化的共同滋養,使林徽因的身上有著一種超乎平常人的非凡氣質和聰明才智”,“她既具有大家閨秀那種幽嫻貞靜的傳統風韻,又有現代女性那種活潑、大方的氣質,言談舉止之間,透著一股濃濃的書卷氣”——可以說,這樣的林徽因正是徐志摩心目中的理想女子、完美女子!因此,徐志摩自1920年在倫敦結識林徽因便一下子為她所傾倒。他覺得:是林徽因,喚起了他沉睡的激情,讓他感到了靈魂的震顫,感到了生命的美好***而這種感覺,此前他在張幼儀身上從來沒有體會過***。於是,他把對她的禮讚寫成了詩,其中幾句是:“你是高高在上的雲雀天鷚,縱橫四海不問今古春秋,散佈著稀世的音樂錦繡。”

  在徐志摩來倫敦的半年之前,即1920年春天,時任段琪瑞內閣司法部長的林長民以“中國國際聯盟同志會”駐歐代表的身份,攜女兒林徽因入住倫敦。其時,林長民44歲。林小姐正值16芳齡,書香門第養就了一身高雅氣質,既接受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又受到了西方文化的薰陶,說著一口流利的英語,在愛丁堡大學讀書。這年10月,徐志摩來到劍橋大學,才24歲,年輕氣盛,倜儻風流,渾身充溢著才子之氣。半年以後,在國際聯盟協會的一次演講會上,徐志摩認識了林長民。這一天演講,徐志摩做主席,林長民演講,以後,林長民與徐志摩便成為莫逆之交。林小姐則是在徐志摩初次與英國作家狄更生的會見中認識徐志摩的。一個是才華橫溢的英俊青年,一個是貌若嬋娟、才思飄逸的女孩,兩人相見恨晚。

  徐志摩向林小姐發起了求愛攻勢,而且用情激烈,這些都逃不過林長民的眼睛。幸好,林長民豁達大度,既不責怪徐志摩所為,又沒有禁止女兒與他往來。恰在此時,徐志摩的夫人張幼儀從國內來到倫教伴讀。這大約是徐父的旨意,徐志摩不敢違抗。張幼儀以夫唱婦隨為滿足,整天在家裡清理房間、買菜燒飯。徐志摩大部分時間泡在學校,回家來,也很少與張幼儀說話。徐志摩每天早上都要急急忙忙趕到附近的理髮室整理頭髮。張幼儀很納悶:家裡用度很多,經濟也不很寬裕,完全可以自己把頭髮梳理一番再到學校去。後來,張幼儀從別人口中得知,徐志摩每天去理髮室是因為理髮室對面有一間雜貨鋪,那是他與一位女朋友的聯絡地址。他們每天都有書信往返,而且信是用英文寫的,這位女朋友就是林徽因。徐志摩把林徽因的來信和自己的日記都牢牢地鎖在一個箱子裡***這個箱子又稱八寶箱,在徐志摩身後引出了許多故事***。

  在劍橋,還有一個故事中的故事。徐志摩與林徽因熱戀的同時,還與林長民“情書”往返不斷。他們倆也在談情。有一次,這對莫逆之交開玩笑,商定彼此通假情書。徐志摩扮演女的,一個有夫之婦;林長民扮演男的,一個有婦之夫。在各有家庭的境況下,兩人談戀愛,互寫情書。徐志摩與林長民談戀愛是演戲玩的,徐志摩追求林徽因卻是真的。林小姐是否也出於遊戲目的,卻永遠是個謎。

  1921年10月,林長民回國,也把女兒林徽因帶回北京。第二年的10月,徐志摩結束在劍橋的學業回國。在回國前夕,徐志摩為表述對劍橋難捨難分的依戀之情和在劍橋發生的令他神魂顛倒的故事,寫下了《再別康橋》的詩篇。徐志摩在家鄉上海稍事盤桓,年底就追到了心儀神往的北京。這時,林家已把女兒林徽因的終身許配給梁啟超之子樑思成了。徐志摩也是衝著這件事來的,他打算偕林徽因一起重返倫敦讀書。也許林徽因對徐志摩有過這個許諾,因而他才信心十足地寫下了“再別康橋!”

  回國後,情況迥變。剛到北京,徐志摩就接到了老師梁啟超給他的一封長信,勸他“義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樂”。這等於明說了,林徽因已經許配給我家兒子,你就不必再幹擾他們的幸福了。然而,徐志摩不把老師的勸誡當回事,反而堅定地回答:“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這等於擺出要較量一番的架勢。當時,林長民家住景山後街稱作“雪池”的院子裡,林徽因在培華中學讀書,課餘,她要到樑思成家去談情說愛,倆人的戀愛關係已相當穩固了。

  樑思成家住在鬆坡圖書館,因為梁啟超時任鬆坡圖書館館長。鬆坡圖書館有兩處房子:一處在西單附近的石虎衚衕7號,一處在北海公園的快雪堂。快雪堂是一處幽靜高雅的院落,星期天不對外開放。樑思成是館長之子,關係特殊,當然可以自由出入,這裡便也成了樑思成與林徽因幽會的地方。徐志摩竟然找到這裡,理由當然是冠冕堂皇的,他是梁啟超的學生,又是林長民的朋友,就是樑思成在,面子總是該給的吧。但是,徐志摩來的次數多了,樑思成漸漸產生了反感。有一次,樑思成在門上用英文書了一張紙條“情人不願受干擾”。徐志摩見了,只得悻悻而去。這明晃晃的紙條貼在門上,大概不是揹著林徽因寫的吧。但是,即使這樣,他們彼此的心中還是深深地眷念著對方。

  1924年四五月間,印度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和林徽因都是詩壇中人,自然就一起接待,一起進出會場,還一起演出英文戲劇。這一次次的接觸,又點燃了他們昔日的熱烈情感。5月中旬的一天晚上,他們倆又一次會面。林徽因馬上要隨樑思成到美國留學去了,她也不可能成為他的妻子,兩人終不能成為眷屬已成定局。

  5月20日,泰戈爾一行離開北京去太原,徐志摩陪同前往,到車站送行的人很多,林徽因也在其中。看到林徽因,徐志摩立即趕寫一封信給她。可是,車子已經啟動了,徐志摩情急之下,跳下車子把尚未寫完的信送給林徽因。泰戈爾的祕書思厚之見他太傷感,就一把將信搶過來替他藏起來,沒有轉交給林徽因,徑自帶回英國。信中寫道:“我不知道我要說的是什麼話,我已經好幾次提起筆來想寫,但是每次總是寫不成篇。這兩日我的頭腦總是昏沉沉的,睜著眼閉著眼都只見大前晚模糊的淒涼的月色,照著我們不願意的車輛,遲遲地向荒野裡退縮。離別!怎麼的能讓人相信?我想著了就要發瘋,這麼多的絲,誰能割得斷?我的眼前又黑了。”

  這真是一份難捨難分的情啊。一年以後,徐志摩還寫了一首名為《偶然》的詩送給林徽因,對這件事表示了明確的態度:

  我是天空裡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驚訝/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失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故事到這裡應該結束了,但是,藕斷絲依舊,它還時不時地齧噬彼此的心靈。林徽因到了美國後,反覆咀嚼徐志摩對她的一片真情,因而產生了些許歉意。她在給友人的信中說:“請你告訴志摩我這三年來寂寞夠了,失望也遇多了,現在倒能在寂寞和失望中得到自慰和滿足,告訴他我絕對的不怪他,只有盼他原諒我從前的種種不瞭解。”

  自留學回來以後,兩人又時有走動,把當初的戀情昇華為更高境界裡的情愫。1931年,徐志摩在濟南上空墜機身亡,林徽因請丈夫樑思成去了濟南,從飛機出事地點拾了一塊殘片,直到去世她都把它掛在臥室的牆上。這是她對徐志摩的真摯的情感表達,也是她胸懷坦蕩的表現。

  1934年11月19日,林徽因偕樑思成去南方考察,路過徐志摩的家鄉浙江硤石。車停後,她下了車,在深沉的夜色裡,獨自站在車門外,凝望幽暗的站臺,默默地回憶許多往事,淚水不由自主地溢位來。

  正如韓石山先生所言:“生前是非多,死後是非多,五四那一茬文化人裡,是非最多的,怕要數徐志摩了,若不是最多的一個,也是最多者之一。”的確,徐志摩去世後的4年中,雖有一些讚美之詞,但種種曲解和誤解始終沒有離開過他。這使他的朋友們——特別是林徽因,非常傷心。為此,1935年11月19日,林徽因又一吐心中的塊壘,寫下了《紀念志摩去世四週年》,發表於12月8日《大公報·文藝副刊》上。林徽因在這篇散文中,不僅再次公然情真意切地頌揚了徐志摩的美好人格,而且充分肯定了徐志摩的詩歌成就。“林徽因認為,徐志摩作為詩人的一生,處處充滿著詩意,他詩意的活在這個世界上,愛、自由和美是他全部的靈魂,對詩歌的真誠和世界的真誠,是徐志摩作為詩人的基本品格”。到了這一年夏天,林徽因又寫了一首詩《別忘掉》來坦誠自己的心聲:

  別忘掉/為一把過強的勢情/同在流水似的/輕輕/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嘆息似的渺茫/你仍要儲存那真/一樣的明月/一樣是隔山燈火/滿天的星/只有人不見/夢似的掛起/你問黑夜要回/那一句——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著/有那回音。

  這有“迴音”二字,就是“徽因”的諧音。這裡寄託著林徽因對徐志摩真摯的愛,是一個文化人對一個天才詩人的愛,是超脫世俗的精神之愛,或曰“柏拉圖式的愛”。林徽因一直浸泡在愛的乳汁中,她得到過深愛,也付出過深愛,她認為被愛是一種幸福,愛人是一種責任,她一直以一種純情來“對得起另一個愛我的人”,這就是一生光明磊落的林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