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關係禮儀實務論文

  公共場所是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也是一個國家、地區精神文明的重要視窗,所以我們要特別注重公共關係的禮儀。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公共關係禮儀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公共關係禮儀論文篇1

  淺議公共場所的文明禮儀

  摘要:公共場所是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也是一個國家、地區精神文明的重要視窗。每個人都有必要掌握公共場所禮儀的基本要求,培養文明高雅、彬彬有禮的氣質,展示現代國民的文明形象,使大家在公共場所能夠輕鬆愉快地相處。

  關鍵詞:公共場所;禮儀;特點;原則

  公共場所是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也是一個國家和地區文明禮儀的重要視窗。“個人在公共場所的舉止往往是其禮儀修養的真實寫照,而國民在公共場所的舉止往往是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真實反映。從這個角度講,無論是個人禮儀修養的加強,還是國家文明水平的提高,都應從公共場所的禮儀開始。” [1]

  一、公共場所的特點

  ***一***共有性。公共場所顧名思義是公共的,屬於大家的,人人都可以享受公共場所提供的空間和服務,它既屬於每一位公民,又不單獨屬於每一位公民,是大家共享的,因此,在公共場所的言行舉止要考慮到他人的存在。

  ***二***平等性。在公共場所,不管國別、民族、年齡、性別、職務的高低、財富的多寡等等,任何人沒有特權,大家是平等的,應互相尊重,遵守共有的規則,和睦相處。

  ***三***人際陌生性。公共場所的人們來自四面八方,彼此不相識、不瞭解。沒有來自同事、熟人朋友的壓力,人們處於公共場所時舉止言行往往比較放鬆、隨意。

  ***四***人員構成複雜性。人們可能來自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有著不同的職業、年齡、身份地位、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個人禮儀修養差別較大,這也給公共場所的統一管理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五***管理鬆散性。相對於組織單位或各種特定場合,公共場所沒有那麼多的規章制度、條條框框,約束相對較少。

  二、公共場所禮儀的基本要求

  禮儀是人們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形成的,應共同遵守的用以美化自身、敬重他人的行為規範和準則。公共場所禮儀是社會公德的具體體現,是為維護社會公共生活的正常進行而提出的最基本的禮儀規範,是所有社會成員都有必要掌握的。

  ***一***儘量給人方便

  公共場所是共有的,人人可以進出,不是個人的私有領地。因此,言行舉止要考慮到他人的存在,時時提醒自己不要給別人帶來不便,要儘量給人以方便。如人多時不要並排行走,以免阻擋別人的道路;乘坐公共汽車時上車主動向裡走,下車主動向外移;看演出或比賽時儘量不要遲到,中間不要隨意站起或來回走動,以免影響他人觀看等等。

  ***二***不干擾他人

  公共場所人們的生活習慣、對環境的要求不同,因此在公共場所要注意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不干擾他人,不侵犯他人。這種侵犯包括空間侵犯、聲音侵犯、視覺侵犯等。

  空間侵犯是指去搶佔別人已經佔據的位置或空地。雖然公共場所是共有的,但如果有人先佔據了它,那麼他就暫時擁有了這個位置的使用權。要養成輕聲的習慣,說話要輕、走路要輕、開關門要輕、打電話要輕等等,尤其是在需要安靜的公共場所,如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

  在公共場所,我們希望目之所及是美麗的、文明的。因此公共場所的言行舉止應符合大眾的風俗習慣、審美要求,要照顧到他人的存在,不能為所欲為。如情侶間的親密行為不應當眾表演;儀表要整潔,不能光腳裸背、衣衫不整等等。

  ***三***與他人保持一致

  公共場所的言行舉止應遵守公共秩序,維護公共場所的和諧。交通規則是在人流量密集的地方為確保效率和安全而制定的規則,是道路暢通和出行安全的保證,每個人都有義務自覺遵守。排隊也是公共場所文明的重要標誌,只要兩個人以上一起交費、上車等就應依次排隊,依序而行,這是對先來後到秩序的自覺遵守,也是避免糾紛、衝突和倚強凌弱的必要手段。“插隊”無視別人的存在,侵犯別人的時間,是及其沒有修養的表現,在任何一個文明的國度裡都是令人不齒的。

  ***四***保持公共場所的整潔

  首先是保持公共設施的完整,不損壞公物。公共設施是提供給所有人的一種“服務”,方便了大家的生活。由於公共設施分佈零散,給管理帶來一定的難度,因此只靠專業部門管理很難到位,對社會公共物品的維護、愛惜,是每一個公民的義務和責任。

  其次是保持公共場所的清潔衛生。公共場所人流量大,環境衛生除了靠環衛工人的辛勤勞動之外,更要依靠大家來自覺維護。良好的衛生習慣既是個人身體健康的需要,也是禮儀與修養的體現。乾淨清潔的公共環境,為我們的休閒娛樂提供了舒適與方便,我們不僅有權享受,更有責任去維護。

  ***五***尊老愛幼、尊重女性

  尊敬老人,愛護兒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現代公民的基本修養。關愛老人和孩子就是關愛自己,每個人都有童年,每個人都會變老。據說從原始社會就已有了尊老愛幼的思想,在氏族公社內部對喪失勞動能力的老人和尚無勞動和生活能力的兒童一樣分配勞動果實,實行義務撫養。關愛老人和孩子是人類善良本性的傳承,是人類發展繁衍的根本,是人類文明的體現。尊重女士,是國際社會公認的禮儀原則。在公共場所每一名成年男士都有義務禮讓女士、照顧關心女士,展現紳士風度。

  三、公共場所禮儀的培養提高

  ***一***加強禮儀教育,培養自律意識

  公共場所的禮儀主要靠自律,而自律意識的形成從根本上取決於教育。要細化教育內容。禮儀教育既要宣傳文明禮儀對個人和地區形象、對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性,提高思想認識,更要講授具體場合的文明禮儀規範,讓人們知道怎麼做才是正確的、有禮的,才是受人尊重的。要豐富教育形式。如地方報紙開闢禮儀專欄,講授禮儀知識;利用社群講堂、宣傳欄、文藝活動等多種形式開展教育;針對市民特別是青少年上網率高的實際,加強網路輿論宣傳等等,讓禮儀成為公民的必修課。要擴大教育範圍。從兒童抓起,培養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不能忽略老年人的禮儀教育,一些老年人由於文化水平不高、長期的不良生活習慣等導致公共場所文明禮儀素質不高。

  ***二***營造良好環境,陶冶文明習慣

  良好的環境對國民禮儀素質的提高有著重要影響。在全社會營造一種良好的輿論導向和社會風尚:不遵守社會公德、不文明的人和事,會受到大家的譴責;道德高尚、文明禮貌的人和事,會得到大家的尊重和肯定。優化公共設施配置,如增加公共廁所、垃圾箱、停車位等公共基礎設施的數量,合理佈局,以人性化的服務和管理引導國民養成文明習慣。加強居民文化活動場所建設,加強市容環境的整治,塑造環境優美、秩序良好、管理規範的城市文明的新形象,使人們潛移默化中逐步告別不文明習慣,培養出彬彬有禮的氣質。

  ***三***加強監督管理,規範文明行為

  在教育引導的同時,必要的監督和干預也是不可缺少的,監督和自律結合,干預和養成結合,以監督促自律,才能最終達到自律的目的。要加強輿論監督,新聞媒體和廣大市民可對突出的不道德、不文明行為予以曝光,形成人人喊打之勢。要加強社會監督,把市民素質的提高和完善納入法律、政令軌道。如新加坡的法律制度非常完善,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連吃口香糖都專門立法。人們在細緻入微的法律、政令約束下,逐步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形成一種新的道德規範的文明習慣。

  參考文獻

  [1]麻美英.現代實用禮儀[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242.

  公共關係禮儀論文篇2

  公共行為準則與文明禮儀

  摘要:公共行為準則就是為了維護公共利益、規範公共主體行為而制定的規範制度;禮儀是社會文明的外在表現形式,社會的文明程度決定著禮儀的發展水平,禮儀的發展水平又影響著社會的文明程度;公共行為準則和文明禮儀都是用來規範人們行為的準則,對人們的行為都具有約束作用。

  關鍵詞:公共行為準側;文明;禮儀

  一、公共行為準則

  中國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主要是以家庭倫理為核心,也就是以私德為核心,因此,中國傳統的倫理文化主要是重視私人領域的行為,不太重視公共領域的行為文明,公共領域中一些不文明的行為,發展到現在已經堆積成“疾”、成為“頑症”,具有了中國的“特色”,比如在國際射擊場上,突然有手機的鈴聲,各國人都會認為這是中國人的手機在響。現代社會,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生產領域的擴大和人際交往的頻繁,不文明的公共行為已經影響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所以迫切需要規範公共行為,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制度的約束。公共行為準則就是為了維護公共利益、規範公共主體行為而制定的規範制度。這裡的公共主體是指參與公共生活的成員,即公共行為的載體和實現者。

  公共行為準則是維持公共生活正常運轉的有效保證,它主要有三個特點:

  第一,公共行為準則是維護公共場所公共利益的重要依據。公共場所是人們共同生活、共同娛樂、共同學習和共同勞動的地方,其公共利益是公共場所中所有公共主體共享的利益。

  第二,公共行為準則是對公共主體行為的具體規範。公共主體的行為直接影響著公共場所的公共利益,通過對其公共行為的具體規範和約束,可以防止和減少破壞公共利益行為的發生。

  第三,公共行為準則是對公共場所惡鳳陋習的限制約束。公共場所的一些惡風陋習一旦形成,其頑固性、反覆性都非常強,往往需要長時間的努力和強制性的力量才能逐步消除。制定公共行為準則,可以有效縮小惡風陋習的蔓延空間,強化公共主體對惡風陋習的自覺抵制。

  準則作為言論、行動等所依據的標準,一般用“要”或者“不要”、

  “不準”等行文方式和語氣。總的來說,公共行為準則大體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講究公共衛生、遵守公共秩序、公共交往友善、公共觀賞文明和公共參與積極。公共交往與公共觀賞更多的表現在人文空間的符號行為和內在審美,體現主體的內在涵養與心理品質,這方面行為管理主要通過主體的自行管理實現;公共參與更多的體現主體對於公共文明的自覺與篤行的行為特點,是前四者素養綜合、認同和提升,主要通過主體不僅對自己同時又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實踐來實現。這五個方面是一個整體,只是從不同的側面來規範某種公共生活中的公共行為。“’

  二、文明禮儀

  文明這個概念在科學著作和日常用語中常以各種不同地含義來使用。《辭海》******版***對文明地釋義有三項:一是文化,如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二是與野蠻相對,指人類社會的進步狀態;三是光明。

  其主要含義一是指與蒙味時代、野蠻時代相對立地文明時代;

  二是指教化、開化的結果;

  三是指良好地生活方式與風尚。禮儀是禮貌、禮節、儀表、儀式等的統稱。禮貌是指人們在相互交往中表示尊重、友好的行為準則;禮節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表示致意、問候、祝福等慣用的形式;儀表是指人的容貌、姿態、風度等外在表現,是禮儀在個人形象方面的體現;儀式是指在特定場合按特定程式和方式表達禮貌、禮節的活動。禮儀是社會文明的外在表現形式,社會的文明程度決定著禮儀的發展水平,禮儀的發展水平又影響著社會的文明程度。總之,文明禮儀是人類社會進步程度的重要標誌,也是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講究文明禮儀,必須遵守以下幾個主要原則:

  一是敬人的原則,“禮者敬人”,這是文明禮儀的首要原則;

  二是寬容自律的原則,即在社會交往中要寬以待人,嚴於律己;

  三是適度的原則,即在社會交往中要把握分寸;

  四是真誠的原則,即在社會交往中要誠心誠意,言行一致;

  五是隨俗的原則,即在社會交往中要入鄉隨俗,尊重差異,不可唯我獨尊;

  六是遵守地原則,即在社會交往中,要自覺自願地遵守禮儀;

  七是平等的原則,即在社會交往中對任何交往物件都必須一視同仁,給予同等程度地禮遇。

  文明禮儀有很重要的社會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尊重的作用,“禮者敬人”,“敬人者,人恆敬之”,講究文明禮儀就會自覺做到尊重別人,而尊重別人的人,同樣也會受到別人的尊重,這樣整個社會就會形成一個互相尊重的良好風氣;二是約束的作用,文明禮儀作為行為規則,要求要“克己復禮”,合乎禮的事就做,不合乎禮的事就不做。文明禮儀不僅使人學會約束自己,而且也懂得怎樣約束自己;三是協調的功能,在社會交往中,人們注重禮儀規範,就能互相尊重,友好合作,從而緩和和避免不必要地衝突和矛盾。

  三、公共行為準則與文明禮儀

  公共行為準則和文明禮儀都是用來規範人們行為的準則,對人們的行為都具有約束作用。它們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主要方面:

  第一,公共行為準則主要適用於公共場所,用來調整並規範公共主體與公共主體之間、公共主體與社會之間、公共主體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係;文明禮儀適用於人們之間的社會交往中,用來調整和規範任何領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第二,文明禮儀是社會進步程度的重要標誌,直接體現了一個社會的進步狀態和人們的文明素養;而公共行為準則是公共場所正常運轉的底線要求,是加強公共場所管理的重要手段和重要舉措,是確保公共場所公共利益的基本標準、基本要求。

  第三,文明禮儀注重對人們自律性要求,主要靠人們內心信念、社會輿論和道德力量來發揮作用;而公共行為準則注重對人們的他律性要求,用強制性、管控性手段來規範、約束人們的行為。

  第四,文明禮儀著眼於形成文明和諧的社會風尚,公共行為準則則著眼於保持良好的社會秩序。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大學生公共關係禮儀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