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與二喬的趣聞

  曹操覬覦大小喬美色從而引起赤壁之戰?赤壁之戰是曹操引起的嗎?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

  曹操***155~220年***,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瞞,譙***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初平三年,佔據兗州,建安元年,迎獻帝都許。後用其名義發號施令,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在官渡之戰中大破袁紹後,逐漸統一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操為武帝。

  三國時曹操欲吞併東吳,諸葛亮奉劉備之命到達江東勸說孫權聯合抗曹。周瑜是東吳的關鍵人物,諸葛亮為說服周瑜,欲擒故縱道:“我有一計,既不必牽羊擔酒,納土獻印,也不必親自渡江;只要派一名使者,送兩個人到江北給曹操,百萬大軍就會卷旗卸甲而退。”周瑜問:“用哪兩個人?”諸葛亮說:“我在隆中時,就聽說曹操在漳河新建了一座‘銅雀臺’,並且廣選天下美女置於其中。他很早就聽說江東喬公有兩個女兒,長曰大喬,次曰小喬,都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曾經發誓:‘吾一願掃清四海,以成帝業;一願得江東二喬,置之銅雀臺,以樂晚年,雖死無恨矣。’可見他率百萬雄兵,虎視江南,其實不過是為得到這兩個女子。何不去找那喬公,用千金買下這兩個女子,派人送給曹操。

  曹操得到她們之後,心滿意足,必然班師回朝。這是范蠡獻西施的妙計,還猶豫什麼?”周瑜道:“曹操想得到二喬,有什麼證驗沒有?”諸葛亮說:“曹操的小兒子曹植,下筆成文。曹操曾經命他寫了一篇《銅雀臺賦》。賦中的意思,單道他家合為天子,誓娶二喬。”周瑜道:“先生還能記得這篇賦嗎?”諸葛亮說:“我愛其文采華美,曾經把它背了下來。”說完,當即將《銅雀臺賦》背誦了一遍。其中“攬二喬於東南今,樂朝夕與之共”一語,果然是想要得到江東二喬的意思。

  周瑜聽罷大怒,站起來指著北方大罵道:“老賊欺人太甚!”諸葛亮連忙勸阻說:“當年漢朝皇帝曾以公主和親,今天為了退敵,這民間的兩個女子有什麼可惜的呢?”周瑜道:“先生有所不知,大喬是孫伯符之婦,小喬乃周瑜之妻。”諸葛亮佯裝惶恐道:“我確實是不知此事,矢口亂說,死罪死罪!”周瑜道:“我與老賊誓不兩立,希望先生助我一臂之力。”於是,二人遂訂下聯合抗擊曹軍的大計。

  這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有意渲染曹操覬覦二喬美色的主觀意圖。小說家言,並不可信。因為赤壁之戰在建安十三年,銅雀臺建於十五年,談不上“銅雀春深鎖二喬”。羅貫中把曹植原賦的“連二橋於東西兮,若長空之蝦蠑”,改為“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純屬小說的虛構。

  但如果說起三國時期的美女,人們不會忘記“江東二喬”的。史籍中有關江東二喬的記載極少。陳壽的《三國志》雲:“孫策親自迎周瑜,授建威中郎將,即與兵二千人,騎五十匹。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周郎。以瑜恩信著於廬江,出備牛渚,後領春谷長。頃之,策欲起荊州,以瑜為中護軍,領江夏太守,以攻皖,拔之。時得喬公二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喬,瑜娶小喬。”裴松之注此傳:“策從容戲瑜曰:喬公二女雖流離,得吾二人做婿,亦足為歡。”

  東漢建安四年,孫策從袁紹那裡得到三千兵馬,回江東恢復祖業,在同窗好友周瑜的扶持下,一舉攻克皖城。皖城東郊,溪流環繞,松竹掩映著一個村莊——喬公寓所,後人稱之為喬公故宅。喬公有二女國色天香,又聰慧過人,遠近聞名。因遣人禮聘,得邀喬公允許,送入一對姊妹花。於是,便有了孫策納大喬、周瑜娶小喬的韻事。

  在喬公故宅的後院有一口古井,水清且深。相傳二喬姐妹常在此梳妝打扮,可謂“修眉細細寫春山,松竹簫佩環”。每次妝罷,她倆便將殘脂剩粉丟棄井中,長年累月,井水泛起了胭脂色,水味也做胭脂香了。於是,這井便有了胭脂井的雅稱。有詩曰:“喬公二女秀色鍾,秋水並蒂開芙蓉。”

  民間還流傳著另一種說法。二喬婚姻並非自願,孫策、周瑜逼婚時,兩位美女欲投井自盡,又念及老父,便坐在井旁,相對而泣,滴滴血淚,落入井中,染紅了井水。正如“天柱老人”烏以風所云:“雙雙家女付王侯,傾國定伶漢鼎休,誰識深閨殘井水,至今似有淚痕流。”

  從二喬方面來說,一對姐妹花,同時嫁給兩個天下英傑,一個是雄略過人、威震江東的孫郎,一個是風流倜儻、文武雙全的周郎,堪稱美滿姻緣了。郎才女貌,諧成伉儷,當然兩情相愜,恩愛纏綿。然而,二喬是否真的很幸福呢?其實大喬的命是很苦的。孫策娶大喬的那年是二十歲,大喬是十八歲,可惜天妒良緣,兩年後正當曹操與袁紹大戰官渡,孫策正準備陰襲許昌以迎漢獻帝,從曹操手中接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柄時,孫策被許貢的家客所刺殺,死時年僅二十六歲。

  大喬和孫策僅過了三年的夫妻生活。當時,大喬充其量二十出頭,青春守寡,身邊只有襁褓中的兒子孫紹,真是何其悽惶!從此以後,她只有朝朝啼痕,夜夜孤衾,含辛茹苦,撫育遺孤。歲月悠悠,紅顏暗消,一代佳人,竟不知何時凋零!小喬的處境比姐姐好一些,她與周瑜琴瑟相諧,恩愛相處了十二年。周瑜容貌俊秀,精於音律,至今還流傳著“曲有誤,周郎顧”的民諺。小喬和周瑜情深恩愛,生活在一起,隨軍東征西戰,並參加過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

  戰後二年,“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歲”。在這十二年中,周瑜作為東吳的統兵大將,江夏擊黃祖,赤壁破曹操,功勳赫赫,名揚天下;可惜年壽不永,在準備攻取益州時病死於巴丘,年僅三十六歲。這時,小喬也不過三十歲左右,乍失佳偶,其悲苦也可以想見。美人命薄,二喬在如詩如畫的江南,過著寂寞生活。吳黃武二年小喬病逝,終年四十七歲。明人曾有詩曰:“悽悽兩冢依城廓,一為周郎一小喬。”小喬墓有封無表,平地起墳,漢磚砌成。到1914年,岳陽小喬墓上還有墓廬。現在尚有刻著隸書“小喬墓廬”的石碑。

  凡知道杜牧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人,應該是沒有不知道銅雀臺的。那麼銅雀臺究竟是何物?曹操既是志在天下的英雄,又奉行房中術以淫樂。他在發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感嘆同時,收羅“倡優在側,常日以達夕”,且修築銅雀臺以收蓄天下美女。他招募方士研究房中術,並以大量宮女做試驗。

  銅雀臺造好後,每間房裡有一個絕色的美女。曹操生前縱逸歡樂,在臨死時還遺令這些美女在每月初一、十五要在銅雀臺上對著他的陵墓唱歌。不過這些美女最終被他的兒子曹丕收納到自己的宮裡享用了。如今銅雀臺,早已被歷史的風塵所湮沒。

  二喬究竟有多美?《三國志》沒有寫,杜牧沒有寫,羅貫中也沒有寫,這種美實在太模糊了。可是,千百年來,這“模糊美”一直動人心魄。上海博物館藏清代吳之fán竹雕《二喬並讀圖筆筒》、王世襄《竹刻鑑賞》一書有照片及拓本,說刻的是“兩婦高髻,一持扇坐榻上,一坐杌子,手指几上書卷,似在對語。榻上陳置古尊,插牡丹一枝,旁有籠、篋、壚、硯、水盂、印盒等文房用具”。筆筒背刻陽文七絕一首:“雀臺賦好重江東,車載才人拜下風。更有金閨雙俊眼,齊稱子建是英雄。”作為豔名傾動一時的美女,江東二喬很自然地成了文學藝術的物件。

  銅雀春深鎖二喬的真相: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題為《赤壁》的一首詩。公元842年,即唐武宗會昌二年,杜牧出任黃州刺史。當時他遊覽黃州赤壁磯,在水邊沙中發現了一段長形物件,拿起來磨去上面的斑斑鏽跡,才知道這是一支折斷的鐵戟。既然在赤壁水邊,無疑是三國時赤壁之戰的殘留遺存。於是杜牧揮筆濡墨寫下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三國的赤壁之戰是一時震動天下、影響歷史程序的著名大戰,它改變了當時各方軍事力量的對比,最後確立了三國鼎立的格局。而那場戰役的勝負成敗竟然決定於一場三天前就有預期的東風,於是在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便有了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在《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七星壇諸葛祭風,三江口周瑜縱火》一章中,就有諸葛亮在高九尺的七星壇上仗劍作法借東風的描寫。諸葛亮借來東風,周瑜才能以火攻破曹,所以有“七星壇上臥龍登,一夜東風江水騰。不是孔明施妙計,周郎安得逞才能”之說。

  但據《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記載,提出用火攻之計對付曹操大軍的是周瑜的部將黃蓋,黃蓋向周瑜建議說:“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而真正實施計劃的也是黃蓋。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遊說孫權,使孫權同意與劉備聯合對付曹操。孫劉聯軍的勝利全靠火攻,而火攻成功的關鍵確實在於東風。

  據有關史料記載,赤壁之戰發生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的冬天。這一年冬天天氣反常,氣溫較高,常常刮東南風,可以說是天助孫、劉。但杜牧的詩中尤引後人注意的還是後兩句,意思是假如這年冬天的天氣不反常,如果沒有東風,也就無法使用火攻,那麼曹操必勝無疑,而一旦東吳失敗,東吳的兩個喬姓美女就會被曹操搶去,成為銅雀臺中供曹操享用的尤物。因為據說曹操早就建好了金碧輝煌的銅雀臺以準備“金屋藏嬌”,而這次飲馬長江,進軍東吳,就是久慕“二喬”美名而來。

  究竟曹操的銅雀臺是不是為“二喬”而大興土木的?而“二喬”又究竟是誰的女兒?這些歷史上的公案一直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據《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記載:“得喬公二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喬,瑜納小喬。”而根據《江表傳》記載:“策以言戲瑜曰:‘喬公二女雖流離,得吾二人作婿,亦足為歡!’”

  那麼,這個喬公是誰?有的人說是喬玄,漢代有個喬玄曾任司空、司徒、太尉等職,為一代名臣,而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喬玄對年輕的曹操非常賞識,預言曹操將成大器,還要以妻子相托,曹操成就事業後,感喬玄知遇之恩,常常懷念喬玄。史書中未提及喬玄有兩個美麗的女兒,而據年齡推算,即便是喬玄有女兒,其女兒當與孫策、周瑜年齡相差甚大,不可能嫁給孫策、周瑜。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二喬”之父喬公當另有其人。無論如何,江東“二喬”為當時名動天下的美女無可置疑,二喬嫁給孫策、周瑜也確有其事,曹操修建了銅雀臺,而曹操的兒子曹植寫了《銅雀臺賦》,其中就有“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之句,於是才有“銅雀春深鎖二喬”之說,才有了後來小說中的不尋常的演繹。

  在《三國演義》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孫權決計破曹操》一章中,諸葛亮到江東遊說聯合抗曹時,見周瑜對聯合劉備抗擊曹操猶豫不決,諸葛亮就提出東吳有兩個人可以退敵,周瑜趕緊問:“用何二人,可退操兵?”諸葛亮就說是江東喬國老的兩個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女兒,因為曹操建築銅雀臺後,曾發誓,一要掃平四海以成帝業,一要得到江東二喬,置之銅雀臺,以樂晚年。周瑜一聽,氣得七竅生煙,下定決心對抗曹操,於是才有赤壁之戰,才有隨後的三國鼎立。

  雖然曹操十分好色,喜歡美女也真有其事,但曹操進軍江東絕對不會僅僅是為了搶奪兩個美女。特別是在後來的正統史家看來,將一場如此轟轟烈烈的戰役歸因於搶奪兩個美女,是非常不嚴肅和不明智的。宋代的文人許顗撰就在《彥周詩話》中批評杜牧《赤壁》詩不關心社稷存亡、生靈塗炭,只恐捉了二喬,“可見措大不識好惡”。清代的學者沈德潛也在《清詩別裁集》中說杜牧的《赤壁》“近輕薄少年語”。仔細品味杜牧的詩作,其中除了有對歷史的萬千感慨之外,還表達了對歷史的一種另類的觀點,那就是在世人看來是關係國運的歷史大事,而對有的人來說,可能只是著名歷史人物的風流韻事。

  銅雀臺簡介:

  銅雀臺位於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城西南18公里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裡古稱鄴,古鄴城始建於春秋齊桓公時,三國時期,曹操擊敗袁紹後營建鄴都,修建了銅雀、金虎、冰井三臺,即史書中之"鄴三臺",是建安文學的發祥地,臺高10丈,有屋百餘間,因歷代名人題詠甚多而名。

  臨漳古稱鄴,西晉為避愍帝司馬鄴諱,將鄴城易名"臨漳",因北臨漳河而得名。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鄴城作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居中國北方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長達四個世紀之久,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使臨漳享有"三國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譽。

  曹操消滅袁氏兄弟後,夜宿鄴城,半夜見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銅雀一隻,荀攸言昔舜母夢見玉雀入懷而生舜。今得銅雀,亦吉祥之兆也,曹操大喜,於是決意建銅雀臺於漳水之上,以彰顯其平定四海之功。

  銅雀臺在哪裡?在史書裡,在漢賦、唐詩、宋詞裡,在電視劇《三國演義》裡,都出現過。這就是今邯鄲市轄的臨漳縣城西17公里的"古鄴城遺址保護區"內的三臺村西。

  銅雀臺位於河北臨漳縣境內,距縣城18公里。這裡古稱鄴,古鄴城始建於春秋齊桓公時,在三國時期,曹操擊敗袁紹後營建鄴都,修建了銅雀、金虎、冰井三臺。銅雀臺到明代末年已基本被毀,地面上只留下臺基一角。據文物保護部門介紹,到此訪古的遊客不斷增多,臨漳縣準備以曹魏時期三臺原貌為版本,動工重建銅雀臺等鄴城三臺。一總投資7562萬元的專案已經有關部門批准。按照規劃,除了重建三臺,還將建設三臺文物展覽館、鄴城模型和銅雀臺文化公園。

  中國古代的臺式建築始於周,成長於春秋、戰國,至秦漢日趨完美。曹操在鄴城建三臺、特別是銅雀臺,是我國古代臺式建築的傑作。銅雀臺初建於建安十五年***210年***,後趙、東魏、北齊屢有擴建。這是以鄴北城城牆為基礎而建的大型臺式建築。當時共建有三臺,前為金鳳台、中為銅雀臺、後為冰井臺。歷史上的銅雀臺到底是什麼模樣?我想或許與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摸樣差不多。據史書載,銅雀臺最盛時臺高十丈,臺上又建五層樓,離地共27丈。按漢制一尺合市尺七寸算,也高達63米。在樓頂又置銅雀高一丈五,舒翼若飛,神態逼真。在臺下引漳河水經暗道穿銅雀臺流入玄武池,用以操練水軍,可以想見景象之盛。

  2012年11月8日,河北臨漳縣鄴城博物館和銅雀三臺遺址公園被河北省科學技術廳認定為河北省第三批省級科普基地。這是邯鄲惟一入選的縣區,也是該縣繼鄴城遺址產業園榮獲2012年河北省"十大文化產業專案"之後獲得的又一殊榮。銅雀三臺遺址公園於2011年成功榮膺國家AAA級景區,是人們瞭解曹魏歷史的代表性場所。公園內現有金鳳台遺址、銅雀臺遺址、文昌閣、碑廊和曹操轉軍洞、曹操塑像、文物陳列館、建安七子館、鄴城及遺址現狀展示館等,生動直觀的展示了鄴城文化的魅力,遊客能在遊覽中愉悅的接受科普旅遊知識。

  銅雀臺,達到了中華國古代臺式建築的頂峰。銅雀臺初建於建安十五年***210年***,十六國後趙石虎時,在曹魏銅雀臺原有十丈高的基礎上又增加二丈,並於其上建五層樓,高十五丈,共去地二十七丈。窗戶都用銅籠罩裝飾,日初出時,流光照耀。又作銅雀於樓頂,高一丈五尺,舒翼若飛。《中記》記載。

  北齊天保九年***558年***,徵發工匠三十萬,大修三臺。整修後,銅雀臺一度改名為"金鳳台"。到唐代,又恢復了舊名"銅雀臺"。元末,銅雀臺被漳水沖毀一角,周圍尚有一百六十餘步,高五丈,上建永寧寺。

  明朝中期,三臺還存在。明末,銅雀臺大半被漳水衝沒。如今的銅雀臺,在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後面,只剩下一掊不足十米高的夯土堆,在其前方的金鳳台也只有不足二十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