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郡國並行制的影響有哪些

  歷史上西漢在地方上繼承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分封諸侯王國,郡國兩制並行,那麼你瞭解西漢郡國並行制是怎麼回事嗎?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西漢郡國並行制的影響,希望能幫到你。

  西漢郡國並行制的影響

  郡國並行制並不僅僅只是一種制度,它對於我國古代歷史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在漢初時候,郡國並行制的實行使得國家康泰發展,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它又漸漸地消匿在歷史的長流之中。雖然已成過去,但是它留下的歷史足跡永不可磨滅。而隨著新世紀的到來,關於郡國並行制的影響的問題也被人們再次提上歷史舞臺。作為現在國家發展的參考。

  關於郡國並行制的影響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個就是對百姓的影響,另一個則是對於國家的影響。首先關於郡國並行制的影響在百姓方面是這樣的,可以說郡國並行制的實行給百姓帶來了希望,因為自治之後的各個諸侯國不用像之前一樣進貢,各個諸侯國內的一切皆由諸侯王做主。正是這樣的自給自足的方式給了人們很大的盼頭,覺得只要肯努力,便能夠擁有美好的生活。變得生活積極,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它改變了百姓對於生活的人生態度。

  關於郡國並行制的影響在國家方面則是,通過郡國並行制的實行,使得諸位大臣對於國家更加的忠心,國力日益加強,還大力地調動了百姓的積極情緒,使得經濟能夠迅猛的發展。

  並且郡國並行制的實行還分散了中央集權,使得國家和各大諸侯國之間形成一種牽制,從而在做出決斷的時候需要考慮諸多方面的原因,避免了一意孤行的決斷,也使得國家平穩的發展。而這便是關於郡國並行制的影響。

  西漢郡國並行制的意義

  就華夏曆史而言,西漢的前身是大秦帝國。由秦始皇建立的大秦帝國實施的政治制度並不是周朝時的分封制,而是分為了兩部分實施,即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則實行郡縣制的。

  秦三世而亡,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其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歸結於項羽和劉邦對天下的爭奪。而在項羽和劉邦爭奪天下時,劉邦曾經為了能夠戰勝項羽,奪得天下,而冊封禮七個異姓王。這七個異姓王在劉邦登基做了皇帝后,也獲得了自己的封地,形成了自己的藩國。

  正所謂“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面對這些個開國功臣,劉邦是一面感激,但是也不得不防。所以才有了這樣的政治制度,即西漢建立後,在中央則繼承秦朝的制度繼續實行三公九卿制,而地方則實行郡國並行制。關於劉邦等皇帝實行郡國並行制的主要意義就是為了削弱劉邦之前冊封的異性王的勢力。

  地方實施郡國並行制的主要意義在於穩固江山,削弱諸侯國實力,但是這一目的實際上並沒有達到。就西漢的歷史記載,在劉邦去世後,由他的子孫接管江山的過程中,曾經出現過“七王之亂”。

  關於“吳楚七國之亂”的發生,實際是在漢景帝統治期間,當時諸侯國的勢力已經遠遠凌駕於郡縣之上,諸侯王的權利已不能滿足各位諸侯對權利的嚮往,所以他們發動了***。此時,郡國並行制的主要意義已經完全不存在了。這次***被佔壓後,漢景帝則認識到了該制度的不足,開始著手削藩事宜,但是削藩是到了漢武帝時期才被完成的,郡國並行制也被“推恩令”所取代。

  西漢郡國並行制的簡介

  西漢郡國並行制弊端有很多,漢文帝繼位後把齊國分成六個小王國,把淮南分為三個小王國,為的是削弱宗室諸侯的勢力,從而壯大中央力量,達到國家長治久安。不過這項舉措並沒有實現長治久安,當時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諸侯王由於不滿國家削減他們手中的權力,發兵反抗中央政府。景帝在位第三年七國之亂爆發。

  平定七國之亂後,為了消除地方勢力對中央的威脅以及避免再次造成向七國叛亂,諸侯王國的權力逐漸被削,特權逐漸被奪回,地位下降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級地方行政單位,文景兩代相繼實施以親制疏和重建諸侯這一策略,一方面設郡,另一方面則冊封同性子弟為王。

  簡單來說西漢郡國並行制就是一部分國土由皇帝直接管轄;而另一些地方則分給同姓皇族,這些地方分別實行分封制以及郡縣制。這使王國越來越多,諸侯管轄的領域越來越小。而西漢時期王國最多的時期達到了王國二十五個,漢郡為四十三個,加強了中央的統治,基本解決了西漢郡國並行制的弊端。真正使諸王領域愈來愈小的並不是西漢郡國並行制,而是漢武帝的推恩令。郡國並行制度一直延續到了清朝,不同的是後面朝代的分封只有其名沒有其權。歷代統治者都在不懈的加強自身的統治,這使得中國封建社會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得到了極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