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堯當政時期的貢獻有哪些

  堯是中國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因為都有卓越的功績,因此受到後人的尊重和推崇,那麼你知道嗎?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帝堯當政時期的貢獻,希望能幫到你。

  帝堯當政時期的貢獻介紹

  帝堯,姓伊祁,名放勳,出生、生活於古冀州之中心地域平陽,即今山西省臨汾市一帶。傳說他先後被封為陶侯和唐侯,古時人們以地為氏,所以又稱他陶唐氏。一說他是帝嚳的兒子,黃帝的五世孫。在萬國爭雄的亂世,他團結親族,聯合友邦,征討四夷,統一了華夏諸族,被推舉為部落方國聯盟首領。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帝堯:“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帝堯在主政期間,派神箭手后羿射日,派鯀治水,並且制定曆法,整飭百官。堯在位70年時,遍訪天下賢士,得舜,由之輔政20年,將帝位傳給了舜。

  堯、舜、禹雖然皆為聖帝,在歷史上各有作為,但是他們生命價值展示最充分的階段是在帝堯主政時期。可以說,他們的治世方略的基本思路是由帝堯起始和奠定的。舜禹曾是帝堯的大臣,按照帝堯的大策,殫心操持,全力躬行,有效地推進了人類的文明程序。

  堯帝死時,百姓如喪考妣,前來送葬者人山人海。堯的屍體據說葬在堯陵中,至今冢高約50米,周長近300米,氣勢巨集偉壯觀。堯陵在臨汾城東北35公里處的郭行鄉喬村,背山面河,周有殘牆圍線。陵的北部為黃土陡崖雍衛,東西有兩條黃土沖溝拱衛,南面楊村河經東南、南、西南似新月抱冢繞流。因樹多而古,俗稱神林。陵前有祠宇,相傳為唐初建築。明清屢有重修。1984年,重修了碑亭獻殿。祠內現存山門、牌坊、廂房、獻殿、寢殿、碑亭等建築。

  早在漢代,官府已建堯廟於汾河西平水之陽,漢武帝劉徹的《祭堯文》至今仍被儲存了下來:“巍巍乎帝堯,賢德聖明之君……千古帝範,萬代民師,初肇文明,世人敬賴。帝堯欽定曆法,理順時序節令;廣鑿水井,抵禦田陌旱魔;疏理河道,流水盡歸滄海;設立謗木,廣聽民眾諫言;禪讓帝位,啟開民主先河。定都平陽,協和萬邦,設定九州,完璧山河,首創中國,帝堯乃中國先祖也。”後移至臨汾城南3公里處。堯廟佔地85畝,始建於西晉。唐、宋、元、明、清歷代重修。現存山門、五鳳樓、光天閣、堯井亭、寢宮、廣運殿等幾大建築。廟內現存古代碑刻十餘通,在蒼松翠柏的掩映下,彷彿在向人們訴說著唐堯故事。

  關於臨汾堯陵,有人提出了疑問,堯陵建於何時?堯陵到底是傳說的臣民們裹土堆成的,還是一個天然土丘?

  堯陵建於何時,實際上現在已無從考證。傳說堯子丹朱平時不聽父教,總是反其意而行,故堯本想死後葬於澇河之陰,而反其說要葬於澇河之陽。丹朱想到平時屢違父教,如再違抗,怎能做人?於是徵得大臣同意,謹遵父囑,選澇河之陽的風水寶地而葬,所葬之地為今堯陵。金人泰和二年***1202***的碑記說,唐太宗征伐劉武周時曾駐蹕於此,祭祀堯陵並塑像。清代碑刻上也說唐太宗進取長安時,曾經到堯陵禮禱堯神功。清代碑刻上還記載著每年清明節和九月上旬都有傳統的香火盛會,對堯陵進行祭祀拜掃。

  從堯陵所處的地理環境來看,從北部大戶垣黃土樑俯視,堯陵不過是個小小的黃土丘。但如果站在楊村河谷向北仰望,堯陵卻顯得高大雄偉並有著特殊的地貌特徵。澇河是楊村與柏村兩河匯合後的稱謂,兩河之間的黃土平梁稱冢垣,楊村河之北的黃土平梁叫大戶垣,堯陵就坐落在喬家垣的最西端,大戶垣的南緣,楊村河與柏村河將要匯合之處,這裡是平陽有名的山前黃土臺地丘陵區。這一廣闊的黃土臺地,由若干黃土平梁組合而成,樑如條條土龍剛出雲山,由東向西奔行,樑間溝溝有水,如條條水龍由東向西遊動。在堯部落生活的時代,道道山樑著綠裝,條條河溝水潺潺,青山綠水,詩情畫意,宛如仙境。

  中國古代的人們選擇陰陽宅要在背風向陽的地方,既避開寒風的侵襲,又可接納和煦的陽光,其擋風的山勢還要委曲盤桓,草木茂盛,土層深厚,墳墓的周圍要水流悠揚平緩。堯陵位於霍山主峰西南,氣流執行通暢,而且楊村河與柏村河匯合後形成的澇河,氣流至此而聚,因霍山主峰以南高度逐次降低,所以向西伸延的黃土樑由南向北高度漸次升降,山山之間清水彎彎,陵冢兩側又有溝水,因此堯陵是一塊背風向陽,藏風納氣,清水長流,氣聚不散的風水寶地。馬志正、李福蘭等專家在研究後認為,信奉風水的堯臣民們一定要將自己崇敬的人埋葬在這裡,即使信奉風水的後來人也會設一假冢滿足人們的寄託。因此,堯冢是約一萬年前因河流改道形成的離堆山,不是當年送葬的人們每人一袋土壘成的墓冢。

  堯陵在臨汾,大多數人相信堯是葬在堯陵之中的,千百年來並沒有人對此有過懷疑。不過近年來有人提出了新穎的看法,認為堯時的政治中心在南方,堯死後葬在今湖南攸縣的高視鄉。

  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指出,堯帝的政治中心在南方。關於堯陵的地點,《漢書·地理志》說在中山唐縣南,《水經注》對此曾提出過質疑,並否定了此說。《路史》作了些考證,但也未考出確切地點。從古至今,研究堯陵的學者一致認為《漢書》之說不準確,因此有重新研究的必要。

  《南嶽志》引《春秋感精符》說:“堯為翼之精星,在南方。”古天文與地理對應,按古星野說,翼、軫二宿對應楚國,而堯星是翼宿中的一星,其地應在南楚。堯與翼宿關係甚密,《竹書紀年》說堯即位後“居冀”,冀作為都城是從堯開始的。漢人以為冀為北方州的講法早已被人否定,冀其實就是“翼”。上古的這個“冀”在楚國,因為翼宿對應楚國,也就是苗民之地,當堯禪位於舜時,古書記天象說“景星出於翼”,這顆景星就是後世所說的堯星。《山海經》說陶唐氏在南海之內,又說:“帝之二女居之,是常遊於江淵,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是在九江之間。”堯山在洞庭湖邊二妃墓所在的黃陵東南419裡之處,從距離上推算當在今攸縣北境。

  今攸縣北部皇圖嶺鎮附近有平***坪***陽、丹陵等地名,攸縣之北江為淥水支流,這些正與《帝王世紀》所記相合。書上說堯生於丹陵,都平陽。丹陵就是丹朱之陵,據《山海經》說,他葬在蒼梧山的北面。攸縣西有鳳凰山,東有鸞山、鳳嶺。鳳凰山是南嶽七十二峰之一,有“南嶽廟”位於坪陽鄉極衝處。在古人的觀念中,鳳凰就是飛得很高的那種雉,又稱翟、天翟。翟又常作狄。《山海經》說:“狄山,帝堯葬於陽,帝嚳葬於陰。”這已很明確堯是葬於鳳凰山的東南。

  有學者還曾親自到攸縣進行過考察,找到了一個以堯為遠祖的劉姓家族。該家族共十五房,其中一房稱為堯山房。堯山房的人主要分佈在攸縣的坪陽廟、皇圖嶺、高視、黃豐橋及醴陵一些鄉鎮。堯山在高視鄉,是一座相對高度為150米左右的小山,山頂上九成高處有一個口徑面積達十多平方米的垂直洞穴,稱天井龍,人們認為這個洞穴是用來葬天子的。有人認為墓地是下陷成井的,高視鄉四面環山,堯山位於極狹處的西端***處,附近地名全與堯、天、龍有關,如堯前組、堯山組、龍潭前村、龍潭江、龍家陂、天井龍、天台山、天子坪等。在高視鄉,考古學者已經發現了較多的古文化遺蹟,如界頭村已發現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石簇等,新樂村挖掘戰國墓葬群一處,發現銅釜一尊。附近的賈山鄉、菜花坪鄉也發掘出新石器遺址各一處。天子坪西面的坪陽廟鄉三面環山,***極小,山上僅一通道,易守難攻,堯帝在此建都極為理想。

  三皇五帝的葬處,傳統的說法往往在北方,而現在一些學者提出了嶄新的觀點,使這一問題成了一個懸案。我們希望歷史學界能夠發揚百家爭鳴的精神,繼續探討這個問題,還歷史以本來面目。

  帝堯發明造酒的故事

  傳說堯由龍所化,對靈氣特為敏感。受滴水潭靈氣所吸引,將大家帶至此地安居,並藉此地靈氣發展 農業,使得百姓安居樂業。為感謝上蒼,並祈福未來,堯會精選出最好的糧食,並用滴水潭水浸泡,用特殊手法去除所有雜質,淬取出精華合釀祈福之水,此水清澈純淨、清香幽長,以敬上蒼,並分發於百姓,共慶安康。

  百姓為感恩於堯,將祈福之水取名曰“華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