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邑之戰和張遼有什麼聯絡

  馬邑之戰是西漢時期在馬邑策劃的對匈奴的一場誘敵殲滅戰,而張遼是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將之首,那麼你瞭解馬邑之戰和張遼的關係是什麼嗎?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馬邑之戰和張遼的關係,希望能幫到你。

  馬邑之戰和張遼的關係

  張遼是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將之首,他鞍馬一生為曹魏大業立下不世之功,而馬邑之戰是漢武帝時期一次針對匈奴的失敗的軍事行動。那麼,張遼和馬邑之戰有著怎樣的關係呢?

  張遼先祖其實並不姓張,而是姓聶名壹,是漢武帝時期的邊境富商。在張遼先祖生活的時期,漢武帝發動了一場規模十分浩大的馬邑伏擊戰。當時的聶壹在邊境經常與匈奴通商,單于對他十分信任。出於一片報國熱情,他通過好友王恢向漢武帝獻計,自己假裝賣國,引誘單于帶領大軍來到長城邊境,然後設伏兵攻打單于,可以一勞永逸。匈奴單于果然上當,他率領十多萬匈奴鐵騎進入朔州城。

  可是這位單于十分奸詐,他發現牛羊遍野卻無人放牧的怪異現象,就拒絕前行。之後抓了一個附近的亭長,從他口中得知聶壹與漢朝廷之間的全盤計劃。最終單于順利脫險,逃出生天,大漢王朝功虧一簣,功敗垂成。聶壹兩面不得好,只得隱姓埋名,從此消失在公眾的視野之中,為避禍改姓為張。張遼就是聶壹的後人,因此張遼和馬邑之戰的關係十分緊密,是這場馬邑之戰間接地引出了後世的張遼,而張遼的發跡使得人們追根溯源,瞭解那場驚天動地的馬邑伏擊。張遼和馬邑之戰的關係使人們瞭解到歷史的曲折和巧合。張遼隨曹操北征匈奴,他奮勇殺敵,一雪前世之恥,使得先祖的夙願得以在他的身上實現。雖然他的先祖沒能實現馬邑之戰的計劃,張遼卻在三百五十年之後以另一種形式取得了成功。

  馬邑之戰的經過

  馬邑之戰的過程是怎樣的呢?公元前133年農曆六月,漢武帝命大將軍李廣、韓安國、公孫賀率主力部隊埋伏在馬邑附近。大將軍王恢、李息率兵從側路準備襲擊匈奴並且切斷後路,目的是一舉消滅敵人。此次作戰漢武帝派遣30萬精兵,並且在出徵前,漢武帝同大臣及商人聶壹商議怎麼樣誘惑敵人前往馬邑。

  馬邑之戰的過程是漫長的,聶壹常年出塞經商在邊境也算小有名氣,聶壹單身一人去會見單于並且假裝投靠他,聶壹對單于說他手下有數百人殺死馬邑縣令簡直易如反掌,等事成之後財物全部歸單于所有,但為了防止漢兵追擊,匈奴必須得派兵前來接應。因為單于貪婪,所以他聽從聶壹的建議,親自率領十萬精兵進入武州塞,聶壹返回馬邑後與縣令商議並且殺死一名囚犯,把他偽裝成縣令的頭顱掛在了城門之上,以此來糊弄匈奴使者。

  單于聽到使者的報告,馬上起身率領大軍前往馬邑,當匈奴快要到達馬邑的時候,單于發現此處有牲畜卻沒有人。巧合的是匈奴此時正好攻下一個邊防小亭,俘獲了雁門尉使。威逼利誘下尉使將漢軍的作戰策略全部告訴單于,單于聽後先是大驚又是大喜,並說尉使是匈奴的福星,並封他為大王。漢軍的計劃敗落,單于下令撤退,王恢、李息等人已經埋伏好了準備開戰,得知匈奴退兵後非常驚訝,王恢認為自己的兵力打不過匈奴也就只好撤退。韓安國將軍發現好幾天沒動靜於是就改變原來的作戰方案私自率兵出擊但一無所獲。以上便是馬邑之戰的過程。

  馬邑之戰的背景

  馬邑之戰是漢武帝時期著名的事件,那麼馬邑之戰的背景是什麼呢?馬邑之戰簡介中記載,秦漢時期匈奴冒頓單于為了能夠自立為王,親手殺死了他的親生父親興曼單于並且把周邊部落都攻下,統一匈奴各部。隨著軍事的不斷增強,匈奴逐漸走向強盛。

  在楚漢相爭的時候,因為漢朝朝廷無暇管理北部治安,所以冒頓單于藉此機會利用兵強馬壯的優勢攻入北方,這使漢王朝在北方的統治受到直接影響。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在爭伐韓信的時候被冒頓單于圍困在白登山,雖然最後漢高祖得以突圍,但自從這件事過後西漢王朝不得為了換取邊境的安寧委曲成全,同意與匈奴實行和親政策。馬邑之戰的背景中記載,漢朝在經過“文景之治”後,積累了鉅額財產並且在政治和軍事方面也有了很大的進步,這便使匈奴受到了強大的威脅。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後,對匈奴實施軍事打擊並且在政治上廢除了和親政策。

  後來漢武帝又派人去周邊國家進行友好往來並且在經濟、軍事、外交這些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西漢抗擊匈奴的條件已經逐漸成熟起來。由於匈奴一直侵犯漢王朝的邊界領土,經常在邊界搶奪、殘害百姓。這一系列的挑釁最終激起了漢王朝的反抗,最終引發了馬邑之戰。以上便是漢武帝時期馬邑之戰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