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甌內遷的歷史事件

  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閩越出兵圍東甌,東甌王向漢廷告急,武帝下令從會稽發兵浮海救東甌,師未至而閩越王已撤兵。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東甌內遷的背景

  在漢初10年內,漢王朝分閩越而立三國,先後於福州、浙南、粵東、贛南地區建立三個異姓越族王國***概稱東越,以別於趙佗創立的南越***,意在分而治之,削弱強悍而又反覆無常的越族貴族的力量。《史記》載:漢惠帝三年,漢廷舉高帝時越功,曰閩君搖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世俗號為東甌王。

  東甌在今浙江溫州,統治溫州、台州、處州地區。說起反覆無常,東甌王搖可真是夠搖擺不定的:楚滅越時,東甌在騶搖父朱安時為秦所並,歸降了;諸侯叛秦,東甌又為鄱陽君所召,率甌越人驍勇萬騎為鄱陽前鋒,隨項羽和劉邦伐秦入關,叛亂了;秦王朝滅亡後,西楚霸王分封諸王侯得罪了閩越,楚漢戰爭中,搖軍參與合圍楚軍垓下,功多被封為東甌王。當然其見風使舵、品德敗壞也為日後越人的慘遇埋下了伏筆。

  東甌內遷的起因

  越族三王國時,無諸實力最強而且與漢廷修好,兄弟國家間也擺得平,還相安無事。到其子繼位後,越族三國倚仗逐步強大起來的軍事、經濟力量及山海天險,野心勃勃,一方面自相殘殺,數次舉兵侵陵鄰國,另一方面也不賣漢王朝的帳,焚燒漢軍樓船,進行戰爭挑釁。

  據《史記·東越列傳》記載:“景三年,吳王濞反,欲從閩越,閩越未肯行,獨東甌從吳”。也就是說,漢景帝三年***前153年***,吳王劉濞反漢失敗,率殘部拉攏、投靠閩越,其它人不敢接收,唯獨東甌王接納了他。可是在漢王朝的戰事壓力下,東甌王再度改變態度又聽命於漢朝殺掉了劉濞。

  此後,吳王太子劉駒亡命閩越並時常煽動閩越王郢出兵吞併東甌。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閩越出兵圍東甌,東甌王向漢廷告急,武帝下令從會稽發兵浮海救東甌,師未至而閩越王已撤兵。如此攻擊多次後,東甌王自知不敵,向漢廷請求舉國遷徙於江淮之間,結束了東甌國55年曆史,東南三王國復為閩越王所獨佔。由於閩越王郢和餘善恃強憑險,密謀反叛,最後也在漢軍的全力攻擊下徹底滅亡,落個舉國遷徙江淮的下場。

  東甌內遷的經過

  東甌王主動向漢廷請求舉國遷徙於江淮之間,這次溫麗臺一塊能一起走的特別是王族、軍隊與豪強多數隨遷了。此後不久,閩越王國滅亡,漢武帝詔命徙甌越、東越、閩越三越的全體人員於江淮。這可是軍事化的強制性的拆遷,比現在舊城改造、園區拆遷力度要大得多。《史記》和《漢書》均載,“越地遂虛”。

  當然也仍有少部分越人進入山區逃避遷移,成為所謂的“山越”。如史載“***東甌***後遺人往往漸出”***《太平御覽》卷一七一引《吳地記》***,“遁逃山谷者頗出”***《宋書·州郡志》***,說明滯留本地未走的確有。但漢王朝對這些“山越”並不手軟,東漢時還曾派高階將領驃騎張意專門討伐***見《太平御覽》引《東觀漢紀》文***。乃至後來謝靈運“嘗自始寧南山伐木開徑直至臨海,從者數百,臨海太守王琇驚駭,謂為山越、山賊”,這一說明了當時山間還有山越遺民,二也說明“山越”一直未歸順持抵抗破壞政策而導致上述誤會,三還說明了歷代地方政府對逃到山裡的“山越”們始終抱著一種趕盡殺絕的態度。

  公元前138年,閩越發兵圍東甌,東甌王向漢中央請求內徙遷到江淮之間***今安徽舒城附近***,接受西漢的直接統治,甌江流域和閩江流域遂無東甌國。公元前111年,東越王餘善反對漢朝統治失敗,漢武帝又“詔軍吏皆將其民徒江、淮間***《史記·嚴助傳》***。經過兩資遷徒,其地遂虛***《東越列·東粵傳》***”。零星逃脫進山的“山越”,也時不時的受到政府軍的圍剿。那時的甌越大地,來來往往最多的就是猴子和野豬了。

  東甌遷移經過路線未見史料具體記載。從實際情況看,從東甌首都溫州到安徽舒城地帶,有陸路和水路兩種走法。如從陸路北上,要跨雁蕩、天台、會稽、椒江等大山河川,當時無通暢道路可行。這點從官方當時救助東甌須從會稽“發兵浮海”,“兵臨越軍退”可知。如從甌江水路北上,則有兩條線路。一為好溪,據《浙江古今地名詞典》:“好溪源大磐山西南麓,湍流險阻,不通舟筏。”,所以不適遷徙。餘下的一路,就是沿鬆蔭溪畔北上了。《淮南子·原道訓》說:“九疑之南,陸事寡而水事眾”,從東甌國民的習性看,甌人濱江海定居,船舶為生產和運輸工具,有水路更不會選取陸路的了。況且舉國北遷,總有些家產、農具等不動產需要搬運,不靠舟船而單憑人力畜力會是更加的艱險。

  從時間上看,《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第十》載:“建元3年,東甌王廣武侯望率其眾四萬餘人降。”說明了東甌王率眾投靠的初始時間。《淮南衡山列傳》載:“元朔6年***前123***,淮南王劉安謀反,近臣諫阻“南越賓服,羌僰入獻,東甌方降”,勿反為上。”這兩段說明了東甌國是在該時區內遷入廬江郡***查閱紀年表得知前後相差十五年左右***,但具體動遷用了多少時間不得而知。舉國遷移,絕非易事,特別是在當時交通資訊科技、建築安裝技術條件下,安徽那邊安置區的選址協調、基礎建設,太末的中轉工作等等,都不是短時可以完成的。

  東甌內遷的結果

  依據殘存的史料、記載來揣測有關可能可以看出,江南是適宜人類居住和生產生活的地方,空虛東甌大地,千里嫋無人煙,這種狀況是不可能長久保持的。未及遷徒者遁入深山林後早晚會出來聚居,僻處深山窮谷土著和眷戀故土的越族也會輾轉返鄉。史載,漢昭帝始元三年***前85***立回浦縣***治今椒江章安鎮***,目的就是用以治理和管理未及遷移和復出的越民。東漢順帝永建4年***129***,會稽郡分置吳郡,郡治移山陰。 10年後永和3年***138***,以章安縣東甌鄉建制永寧縣。都是因為當地人口已聚居較多形成了一定規模所以政府設定機構加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