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文學本科論文參考

  當代文學呈現了創作主體的廣泛性和題材的豐富性,以及創作形式和技巧的多樣性的整體面貌和審美特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當代文學本科論文,供大家參考。

  當代文學本科論文範文一:大學語文課堂中的現當代文學論

  一、大學現當代文學教育的必要性

  文學經典能給人們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穩定的人文情懷、高尚的道德信仰、寶貴的人生經驗和非凡的審美趣味,經典文學作品的力量無窮無盡,能夠撐起人們的精神世界。現當代文學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先理解閱讀作品。學習者對於那些貼近生活,與自身經歷有著直接聯絡的文學作品感受和理解會尤為深入。現當代的許多作家的作品都描述了當代中國人所熟悉的生活環境和社會環境,這樣一來,大學生讀起來就有一種親切感,進而願意去接受和感知作品精神思想和文化內涵。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教育工作者如果引領大學生們體味貼近其生活,靠近其精神樂趣的作品,大學生必定樂於接受,繼而能使大學生開始對現當代文學的學習感興趣。在優秀文學作品中大學生們可以從作品發現自己和社會以及自然的影子,進而將影子變為形象,開始進入作品理解、認識和欣賞的程度,文學作品所承載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將會逐漸擴充學生的精神世界,開拓學生文化視野。這樣一來,學生也會逐漸從中國文學作品的殿堂進一步邁向世界優秀文學作品殿堂,開始將視野放大到對於人類歷史的感受、欣賞和理解上。教育工作者應善於發掘出現當代作品的獨特精髓,運用自己的經驗知識,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接觸和理解這樣的作品,並與學生交流閱讀理解後的心得,不但利於學生更好的理解文學作品,更能對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內涵提升起到積極作用。

  二、加強現當代文學教育的措施

  ***一***注重啟發教學

  現當代文學的思想與當今的大學生的思想已經漸行漸遠,現當代文學教學的改革迫在眉睫,學者及相關教育者們對現當代文學也進行了諸多改變。比如對現當代文學課程名稱進行更改、增加現當代文學相關的實踐教學活動等。無論教學怎樣改革,教育工作者都不能忘記文學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對學生的文學鑑賞能力進行加強,培養學生人文關懷精神提升思想境界。雖然現今教學環境惡劣,但是現當代文學教學的根本任務並沒有改變。現當代文學不是技能,是文化思想和精神力量,文學教育應該與時代情況相結合,但不應過多從技能處尋找突破口,教師應使現當代文學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或當今時代思想文化緊密相連,而不是沿著作家介紹,主題思想和藝術特色的傳統教學套路講授枯燥乏味的課程。對現當代文學進行作品分析時,教師在指導學生將文學作品的精神世界中結合現今時代思想的同時,還應該加強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進而引起學生對於歷史的追問,發散學生思維,借文學作品和相關文學歷史來引導學生對當下這個時代進行思考。教學過程中注重文學和時代精神結合,教師應帶動學生從文學作品中展開對生命的思考,加強與當今踐踏生命、無視生命價值的現象聯絡起來,讓學生對生命產生敬畏,學會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珍惜[3]。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教師不要用過多時間講解作家個人的人生經歷,不要在作品的藝術風格上花費太多的時間,這容易讓學生產生反感。而應該將文學作品與時代精神結合,加強文學與歷史的契合,使學生在作品中尋找自己的人生,激起大學生對於現當代文學學習的樂趣,在現當代文學中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情趣,最終實現文學教育對學生人格的培養。

  ***二***高等師範院校教育應與中學語文教育接軌

  師範院校承擔培養未來初高中教師的任務,師範生的教育好壞直接影響到未來的初高中教育。但是直到今天,還沒有能作為師範院校標準的現當代文學教材出現。這種教材建設的缺失導致現當代文學教育與師範培養的特性不能很好的結合,畢業的師範生很難將所學知識在當前中學語文的教學環境中進行施展,甚至直接會與當前中學語文教學脫節的情況。因此,應該及早出版具有師範特性的現當代文學教材,這對於師範院校現當文學教育的師資培養具有重要價值。高等師範院校在現當代文學教學的教學內容上不能與中學語文教學緊密結合,這當中教材佔了很大原因,師範院校選用的教材與當今中學語文教育脫節,直接導致兩者在教學內容上的脫節,這種脫節不僅會給學生造成學習困惑,而且會加速教學內容上的巨大差異。在培養師範生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中學語文的教學對現當代語文教學進行多方面闡釋,讓學生把握兩種截然不同的教學體系,理解兩種教學的差異性。師範院校教師不能輕視中學語文的教學難度,對中學語文的解讀不能簡單地理解成是對文字的淺閱讀。高等師範院校應在現當代文學教學方法上與中學語文教學接軌,如今,為了加強現當代文學教育,教育工作者們不斷轉變教學理念、革新教學方法、調整教學目標取得了良好的進展,但是針對高等師範院校關於現當代文學教育的改革和創新卻不多,高等師範院校對中學語文和大學現當代文學的銜接上有著重要的作用,必須引起相關專家學者的重視。筆者認為,想讓中學語文與大學現當代文學教育緊密相連,必須改變當今中學語文課堂對知識死記硬背的傳統教學模式,中學教育者應學習和運用科學先進教學理念,對中學生實現性化教學,增加其創造性。在電子時代中,應注重中學生寫作表達能力的培養加強文字分析能力。

  三、結論

  作為一個合格的大學現當代文學教育者,應該引導當代大學生迴歸文學、注重個體、學會審美並提升自身的文學性,在抽象的文字中,去體味鮮活的人物形象和作品中所蘊含的精神思想和審美境界。中國現當代文學大師們個人的精神品質和人格魅力是值得當代大學生去學習的,大師們的精神烙刻在他們充滿個性魅力的文字當中,需要大學生自己品讀,對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塑造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義。從根本上說,現當代文學教育是為了培養出充滿思想的當代文明青年,大學教育工作者切忌將現當代文學課程當作是對學生的教化和強制的學習任務,否則必定引起學生的牴觸情緒,難以更好的實現教學任務。

  當代文學本科論文範文二:現代思維模式當代文學論文

  1、傳統書籍裝幀和現代書籍設計的概述

  1.1傳統書籍的裝幀

  傳統文化中將書籍設計稱為書籍裝幀,對書的封面和板式採用二元化的思維進行設計。傳統的書籍由於受到生產力水平和經濟情況的影響,其書籍形態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變遷。書籍的裝幀從字面上講就是將許多的書頁裝訂成書,其中“裝”字的來源主要是傳統的卷軸書製作中的裝裱,也可以說成對書籍的裝潢。幀是數量單位的表示。傳統書籍最早的裝幀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較為接近現代的可以追溯到清末時期。新文化運動的浪潮推動了書籍設計的更新,出現了現代書籍的設計。

  1.2現代書籍的設計

  受到五四運動的影響使得中國書籍形態脫離了傳統形態的約束,在設計中更能體現一種整體性。從傳統的書籍裝幀到現階段的書籍設計體現了設計過程中思維模式的轉變。書籍設計打破了書籍裝幀堆疊裝訂的形式,在設計中對書本內容和書中的元素進行了結合,使其形成一種較為和諧的空間。現代書籍的設計主要是由設計人員通過對書籍內容進行閱讀,然後在設計中突出主題,對設計進行知性的理解和認識的過程。在設計中,通過對各種資料精心的計算和把握,有條理的構建整個書籍的框架。綜上所述,現代書籍的設計內容相當廣泛,無論是外在造型還是文字資訊都能體現書籍整體的設計。

  2、傳統書籍裝幀設計的思維分析

  傳統書籍的裝幀設計中不但能夠體現人類精神的內涵,還體現了精神的外在表現形式。物質文化的發展是一個具有階梯性的過程,這個階段在發展的過程中也能夠體現一定的連續性。新文化通常是在舊文化的基礎上誕生髮展的,由於文化的不斷融合和分離,在分合之中呈現一種螺旋式上升的趨勢和特點,通過不斷的沉澱形成了五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書籍作為五千年文化的源泉,體現的是一種中國傳統知識的浩瀚和中國人偉大的思想。從傳統的詩集到現代的散文,無不顯示書籍的豐富內涵。書籍裝幀隨著現代思維的不斷髮展而發展,書籍裝幀的形式逐漸多樣化。傳統文學中,對書籍的裝幀注重書籍本身的內涵,除了在裝幀中體現書籍內容的視覺化,將所有書籍內容使用視覺化符號表示出來之外,還對書籍的外在美觀度相當重視。除此之外,設計人員還會將書籍中抽象的內容使用具體的影象表示出來,這樣跟能夠吸引讀者的注意力。書籍本身在創作中遵循可讀性的原則,在設計中也具有一定的商業性質。傳統的設計思維也不是守舊思維,而是書籍表面的圖形和色彩帶有一定的古代文學、文化的氣息,傳統和現代的不同之處只是在於設計者本身對書籍的藝術加工程度的不同,而書籍的功能沒有根本性的變化。

  3、“反傳統”書籍裝幀設計的思維分析

  “反傳統”思維是現代思維模式的一種體現,它不受各種常規的約束,能夠突破傳統的思維設定和限制,具有一定的冒險精神和不可預知性。反傳統的思維模式往往運用在行為藝術和概念藝術之中。由於受到深厚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使得反傳統思維一定程度上受到定型思維的偏向性較為嚴重。在傳統思維的影響下,書籍裝幀不會使得書籍本身的功能有所改變,其含義的變化也相對較小,隨著現代書籍發展的影響,書籍設計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設計手段更加繁榮,與此同時,書籍設計中也出現一些較多的流派,使得設計中各種藝術思維相互融合,相互競爭。除此之外,在書籍的設計中還出現了各種奇怪的設計和思維模式,使得書籍設計更加體現一種反傳統的韻味。反傳統思維的出現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社會的進步,更能顯示出人類思維的跨越和資訊時代的思維變遷。在這樣的發展中,設計成為新型思維模式的代言。在反傳統潮流的推動下,最具有代表性的書籍是徐冰的《析世鑑—天書》,他的書籍體現的是一種符號化的偽文字,相對來說已經失去交流甚至是閱讀的功能,雖然具備了書籍的外表,但是卻拒絕讀者進入書籍深層的領悟,實際意義上體現的是一部嚴肅認真的、不可釋讀的藝術作品。

  4、傳統書籍裝幀和反傳統設計的辯證統一

  傳統書籍的裝幀和反傳統書籍的設計本質上體現的是矛盾的統一體,將這種辯證關係置於文學書籍的裝幀設計中更加具有概念化的內涵,有時甚至是超越了概念化本身,成為了精神內涵的抽象化產物。傳統因素不能將其單純的理解為過往經驗的疊加亦或是相對陳舊保守的思維,反傳統因素也不能將其簡單的看作是對傳統書籍裝幀的推翻,叛逆的思維。一些學者甚至認為反傳統書籍的設計就是將傳統的裝幀設計推向一個非理性的書籍設計階段,其實不然,只有傳統書籍的裝幀和反傳統設計相互辯證存在,才能為書籍設計和發展開拓新的方向和途徑,才能鍛鍊讀者的跳躍性思維模式,促進他們在學習吸收文化知識的同時活躍思維,方便思考和創新。反傳統思維的出現使得書成為了一種閱讀的符號,他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閱讀工具,只是成為藝術家表達感情的符號產品,完全打破了傳統的思維模式,更加體現了傳統和反傳統的辯證關係,傳統和反傳統的思想既是辯證的關係又是相互統一的關係,他們辯證統一的關係體現的是書籍本身概念化的詮釋。傳統和反傳統也是矛盾的統一體,主要是這種概念化的思維被現代思維進行了深層次的解釋。最具有傳統和反傳統過渡代表性的是現代文學書籍。相對於傳統書籍而言,反傳統書籍的出現從內容和書籍設計的形式上完全背叛了傳統書籍的設計,更加體現了書籍設計上的進步和發展。隨著反傳統思維的背叛,使得書籍設計的空間維度不斷擴大,主要具有表現性的是概念書籍的裝幀設計,由於概念書籍的形式相對怪異,給讀者的視覺帶來一定的衝擊,將人類的審美觀念進一步強化,更深層次的體現了人類思維的進步。隨著書籍設計的不斷髮展,不論是激情澎湃的可詮釋性傳統書籍,還是具有概念化符號的反傳統書籍,他們都是作為矛盾的統一體相互支撐和發展,傳統思維逐漸轉向反傳統思維,在相互對立的過程中使得人們的審美意識發生了深層的改變。不斷對人們的生活和發展進行影響,不斷教育人們,使得人們的境界不斷的得到提升。

  5、結束語

  書籍作為展現人類文明的一種形式和進行思維溝通的產物,在文化的傳承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書籍的裝幀設計一定程度上成為書籍外在物質表達的物件。書籍的設計不但包含了書籍的抽象理念,體現了書籍的情感轉換,還包括了書籍的內涵和外延,使得書籍的內容得到了廣泛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