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文化背景是什麼

  在中國古代,文人用茶以激發文思;道家用以修心養性;佛家用以解睡助禪等,物質與精神相結合,人們在精神層次上感受到了一種美的薰陶。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文化背景,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的文化背景

  中國茶文化

  茶文化起源於中國,中國茶文化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之前,當時茶葉被當作一種草藥使用;而茶葉正式被作為飲品大約在公元前59年。到唐代,飲茶已經變得非常流行。唐代的陸羽***公元733-840年***被譽為“中國茶聖”,其著作《茶經》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茶葉和飲茶的著作,對茶葉起源和歷史、茶葉生長和加工過程、飲茶方法、茶藝等問題進行了描述,對當時和後代具有深遠影響。在唐代以前,中國茶葉已經出口到日本、韓國、印度和中亞地區,成為世界上主要茶葉出口國;到了17世紀,中國茶葉第一次被出口到歐洲。伴隨著茶葉貿易的繁榮發展,中國茶葉被源源不斷輸送到世界各地並與當地文化結合,逐漸形成不同特色的茶文化。Yang***2007***認為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是和諧,融合了社會、歷史、宗教、民族、音樂、舞蹈、繪畫、美術、食品、烹飪等各個方面。Wang***2001***則認為中國茶文化是“可見的藝術和不可見的道”相結合的產物,而“道”的內涵卻非常豐富,自然法則是其主要內涵之一。從哲學視角看,中國茶文化的形成受儒家、道家和佛家文化的三重影響。“和諧”和“中庸”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茶文化強調“以茶會友”和“以茶交友”,主張通過以飲茶構建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和諧”思想的體現;而茶藝表現過程也要求泡茶的水溫不高不低,則正是“中庸”思想的體現。道家文化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而茶葉的種植、採摘和後期加工均具有嚴格的時間和季節限制,要求遵循自然規律和自然法則。佛家思想強調“無慾”和“自省”,而中國茶藝則強調通過飲茶達到放鬆自我、反省自我的目的。中國茶文化博大而精深,對一品好茶的要求可謂良多,包括顏色、香味、形狀、口感、茶具、水、時間、溫度等。茶聖陸羽認為泡茶的水最好來自於山泉,其次為河水,再次為井水。而最好的泡茶工具則是來自宜興的紫砂茶壺,不僅能夠保持茶的原始味道,而且能夠提升茶的芳香。

  英國茶文化

  茶葉由荷蘭東印度公司於17世紀早期引入歐洲;到17世紀中葉,茶葉被出口到英國;英國最早的茶葉廣告出現在1658年;到18世紀時,茶葉已經成為英國最流行的飲品;到了19世紀,喝下午茶已經成為英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綠茶是中國最初向歐洲出口的茶葉種類,但由於綠茶在運輸過程中容易變質,容易儲存的發酵型紅茶逐漸成為中國出口英國的主要茶葉種類,並流行至今。在英國茶文化中,下午茶是當之無愧的代表。根據Pettigrew***2001***的研究,下午茶最早出現在19世紀三四十年代***1830-1840***的英國上層社會,因飲用時間在下午和傍晚之間而得名。在英國,下午茶有時也被稱為“低茶”***LowTea***。因為飲茶時經常坐在較低的椅子和桌子旁,飲茶同時配有面包、黃油等點心,且與糖、牛奶、奶油等搭配飲用。而與“低茶”相對應,英國茶文化中還有“高茶”***HighTea***的說法。在下午茶普遍流行於英國上流社會的同時,另一種飲茶形式“高茶”逐漸在英國普通家庭中流行起來。由於普通工薪階層會承擔更多的體力勞動,在兩餐之間需要更多的食物補給。在“高茶”中人們擺脫了高雅卻略顯束縛的低矮茶椅,把更為豐富的食物擺放在高大的餐桌上,在飲茶時食用肉類、土豆、乳酪、麵包和蛋糕等食品,份量更接近於一頓正餐。隨著飲茶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在英國流行開來,茶會逐漸成為了英國社會時髦的社交活動。與此同時,與茶有關的詩歌、小說甚至歌舞等文化形式也逐漸出現。早在18世紀,英國鄉村就逐漸開闢了各式茶園,在每週六與週日對外開放,人們可以聚在一起飲茶跳舞。這種形式一直保持到二戰前期,現在茶舞依然作為一種英國傳統舞蹈而流傳。從19世紀起,茶館就逐漸在英國流行,一度成為英國女性最熱衷的社交場所。現今的茶館業依然火熱,當然更多是因為它能夠為人們提供可口的食物及茶飲,同時又保留了一種英國傳統茶文化的氛圍。

  美國茶文化

  根據Yang***2007***的研究,茶葉第一次進入北美是在17世紀中葉,由荷蘭東印度公司從中國引入。但由於此後英國控制了北美茶葉貿易,從中國出口到北美的茶葉並不多。而英國統治者又不斷提升茶葉關稅,最終導致了“波士頓傾茶”事件的發生,使茶葉為美國曆史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從美國獨立後,自1784年起開始直接從中國進口茶葉。美國人最早的飲茶習慣主要由來自歐洲的移民引入,在茶葉由北向南的傳播過程中,由於北美南部地區乾燥炎熱,飲茶方式由以前的熱飲變成了冷飲,由單一茶飲變成了與檸檬、糖等混合的茶飲,並逐漸被多數美國人所接受。如今,冰檸檬茶可謂是美國南方茶飲的代表,並逐漸通過罐裝、軟包裝等形式向全世界範圍傳播,逐漸被亞洲市場所接受,這是茶文化由西向東的逆向傳播。美國茶文化的另一個典型特徵就是袋泡茶包的發明。20世紀初,紐約茶商Sullivan將茶葉裝入絲織的小麻袋中作為樣品送給客戶。但客戶在泡茶時卻誤將整個茶包放入杯中,這個偶然的誤會卻使袋泡茶方便易掌控的優勢顯現出來,使之逐漸在美國廣泛流行起來,並在其他國家得以推廣。

  茶文化的基本概況

  茶文化產生之初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兩晉北朝時,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養廉",以對抗當時的奢侈之風。魏晉以來,天下騷亂,文人無以匡世,漸興清淡之風。這些人終日高談闊論,必有助興之物,於是多興飲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賢。後來清淡之風發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飲終日不醉的畢竟是少數,而茶則可長飲且始終保持清醒,於是清淡家們就轉向好茶。所以後期出現了許多茶人。

  在我國的唐朝時期,疆域廣闊,注重對外交往。長安是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國茶文化正是在這種大氣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還與當時佛教的發展,科舉制度,詩風大盛,貢茶的興起,禁酒有關。唐朝陸羽自成一套的茶學、茶藝、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經》,是一個劃時代的標誌。《茶經》非僅述茶,而是把諸家精華及詩人的氣質和藝術思想滲透其中,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理論基礎。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則進一步向上向下拓展。宋朝人拓寬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興旺,但茶藝走向繁複、瑣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元朝時,北方民族雖嗜茶,但對宋人繁瑣的茶藝不耐煩。文人也無心以茶事表現自己的風流倜儻,而希望在茶中表現自己的清節,磨練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這兩種思潮卻暗暗契合,即茶藝簡約,返樸歸真。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藝簡約化;二是茶文化精神與自然契合,以茶表現自己的苦節。晚明到清初,精細的茶文化再次出現,製茶、烹飲雖未回到宋人的繁瑣,但茶風趨向纖弱,不少茶人甚至終身生泡在茶裡,出現了玩物喪志的傾向。

  如今,茶已發展成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國,茶被視為美容、養顏的飲料,從宮廷傳到民間後形成了喝早茶、午後茶的時尚習俗,博學的勃萊迪牧師稱茶為:"健康之液,靈魂之飲"。在法國人眼裡,茶是"最溫柔、最浪漫、最富有詩意的飲品"。在日本,茶不僅被視為是"萬病之藥",是"原子時代的飲料",而且在日本人在長期的飲茶實踐中,使飲茶脫離了日常物質生活需要的範圍,發展昇華為一種優雅的文化藝能--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