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健康的新聞報道

  新聞是新近發生的實時報道,下面是關於一些健康新聞報道,其中一些關係到我們的生活,整編整理了相關新聞報道,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1:兒童用藥何時不再“靠手掰”

  9月13日,首屆兒童安全用藥傳播與發展大會在京舉行,醫、學、研、產等各方代表共同研究探討兒童安全用藥問題的破局之道。會議由國家衛計委宣教中心主辦、葵花葯業“小葵花”兒童藥協辦。

  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在會上釋出的《2016年兒童用藥安全調查報告白皮書》顯示:中國兒童藥物不良反應率是成人的2倍,新生兒更是達到4倍,而我國兒童專屬藥品卻不足2%,兒科醫生缺口20萬。因用藥不當,我國每年約有3萬兒童陷入無聲的世界。

  專供兒童使用的藥品只有60多種

  1/2片、1/4片、1/8片,從新生兒再到幼嬰兒,北京兒童醫院的藥師經常面臨著把片劑碾成粉再分劑量的問題。最頭疼的還是兒童家長。一位家長說:“小片直徑不到1釐米,怎麼平均分成4份?分偏了怎麼辦?”

  北京兒童醫院藥劑科主任王曉玲做過一項調查:在全國15家大型兒科醫院的兒科目錄當中共有1098種藥,兒童專用藥品只有45種,佔到4%;有兒童用法用量說明書的品種佔43%,至少50%的藥品沒有兒童用法用量說明。

  “適合兒童的劑型、糖漿劑等品種非常有限。”王曉玲說,這15家兒童醫院的兒科目錄中,劑型排在最前面的是注射劑、片劑,口服溶液劑只有21種。

  白皮書顯示:目前我國兒童患病數量佔患病人數的19.3%,現有的3500多種藥品中專供兒童使用的只有60多種,僅佔總數的1.7%。95%以上的藥品沒有兒童用藥安全包裝,不配備專用量器;全國6000多家藥廠中,專門生產兒童用藥的僅10餘家,有兒童生產部門的企業也僅30家。

  王曉玲說,和成人相比,兒童不合理用藥、用藥錯誤造成的藥物性損害更嚴重。白皮書顯示,在兒童群體中,藥物中毒佔所有中毒就診兒童的比例從2012年的53.0%上升到2014年的73.0%。從中毒年齡來看,0—14歲的藥物中毒兒童中,1—4歲兒童佔比最大,為64.0%。

  部分家長安全用藥意識匱乏

  孩子病一時半會不好,著急的家長最常用的辦法是加量,一片不夠吃兩片,一種藥不行再加幾種。為了讓小孩子吃下藥,將藥摻和在牛奶、糖水、飲料、粥湯裡服用;沒有醫生指導,根據自己或親友的經驗給孩子用藥……

  兒童用藥安全的另一個誤區是擔心藥品副作用。害怕是藥三分毒,一旦症狀減輕,不少家長就會停藥。

  標點醫藥資訊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步泳介紹,通過對3576位0—14歲兒童的家長調查,84.9%存在兒童用藥隱患,72.5%的家長擅自停藥。

  兒童不是小大人,更不是縮小的成人。專家表示,由於兒童各身體器官發育尚未成熟,肝臟和腎臟對藥物的消化和排洩能力較弱,擅自讓兒童聯合用藥,會加重其肝臟和腎臟功能負擔,甚至導致肝腎中毒。

  王曉玲說,有些藥是不可替代的。她希望今後兒童藥品短缺的狀況能夠得到更多關注,讓醫生不再為沒有“武器”而擔憂,全社會要共同努力量身定製兒童藥,讓孩子治病有藥可用。

  國家衛生計生委藥政司副司長張鋒表示,將借鑑國際有益經驗和有效做法,完善兒童用藥法規制度建設,研究制定兒童用藥的保障條例。進一步協調暢通申報審評的專門通道,加大兒童用藥優先審評審批的力度。

  葵花葯業集團董事局主席關彥斌希望聯合政府、醫療、科研等力量,立足傳統中醫藥以及中藥現代化,破局兒童藥困境,承擔起兒童安全用藥的行業責任。

  中國人口宣教中心主任姚巨集文表示,我國兒童用藥安全需要動員全社會各系統發揮各自的職能優勢,攜手開展大眾性兒童科學用藥知識的傳播和教育。

  篇2:超八成家長給孩子用藥存隱患

  “茵梔黃注射液藥品說明書修改”一事近來引發社會對兒童用藥安全的關注。昨天,首屆兒童安全用藥傳播與發展大會發布2016年我國兒童用藥安全調查報告白皮書。目前,我國兒童專用藥佔比不足2%,每年有3萬兒童因用藥不當致聾。

  每年約3萬兒童

  因用藥不合理致聾

  白皮書在對北京、上海、廣州等100餘個城市進行調研後統計,去年,0至14歲兒童患者中,接受藥物治療的疾病依次是感冒、發燒、咳嗽、消化不良、腸胃炎等。

  國家藥物不良反應監測結果顯示,我國兒童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9%,其中新生兒高達24.4%,分別是成人的2倍和4倍。接診的中毒兒童中,因藥物中毒的比例從2012年的53%上升到2014年的73%。每年大約有3萬名兒童因用藥不合理致聾。死於不合理用藥的人群中,兒童佔比高達32%。

  “小兒慎用”

  增用藥風險

  專家指出,兒童專用藥品不足導致了兒童用藥不良反應高。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兒童達2.2億,但在我國3500多種常用藥品製劑中,兒童專用藥品種只有60種,僅佔1.7%。

  大量兒童用藥被成人藥代替。類似於“小兒慎用或酌減”、“謹遵醫囑”等模糊性的描述廣泛存在於藥品說明書中,加大了兒童用藥的風險。

  “兒童不是小大人,兒科疾病也不是成人疾病的縮小版,用藥靠掰、劑量靠猜是不行的。”中藥藥理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連達說。兒童對許多藥物的敏感性,以及藥理作用和毒副作用的反應明顯不同於成人,這樣用藥存在一定風險。

  調查顯示,全國6000多家藥廠中,專門生產兒童藥的僅十餘家,兒童藥生產小批量、多批次;工藝複雜,生產成本高;新藥研發週期較長;銷售存在季節性強、利潤低等特點,藥企積極性不高。

  超四成家長

  憑經驗給孩子用藥

  目前,我國缺乏服務於兒童的醫生和藥師,家長給藥行為不當也會給兒童帶來安全風險。白皮書調查結果顯示,八成以上家長存在兒童給藥安全隱患。其中,有72.5%的家長擅自給孩子停藥;42.7%的家長會根據自己或親友的經驗給孩子用藥;34.7%的家長讓孩子同時服用多種藥;27.4%的家長自行調整用藥劑量;19.8%的家長將藥溶於牛奶、糖水、飲料、粥、湯中。

  專家提醒,如服用的藥物是對症治療,如止咳、退燒、平喘,兒童症狀消失後可以停藥。如果是對病因治療,如抗感染、抗病毒,特別是服用抗生素時,則應遵醫囑按療程服用,因為症狀消失只是致病菌失去戰鬥力,並未被消滅,此時停藥致病菌可能會復活導致疾病無法根治。

  牛奶、果汁等會影響藥物吸收和治療效果,兒童最好用白開水送服藥物。想當然的聯合用藥將加重兒童的肝臟和腎臟功能負擔,嚴重時會導致肝腎中毒。

  嬰幼兒用藥

  能口服不注射

  不少新生兒因為出現黃疸,都使用過茵梔黃口服液或顆粒去黃疸。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此前釋出一則修改茵梔黃注射液藥品說明書的通知,明確新生兒和嬰幼兒禁用茵梔黃注射液,兒童不建議使用。這引起家長擔心。

  據記者瞭解,修改說明書的是茵梔黃注射液,並未涉及茵梔黃其他劑型。

  專家表示,注射液是直接入血吸收的,如果發生不良反應,進展會很快。正因為此,茵梔黃注射液在臨床上早已不使用。

  專家表示,新生兒、嬰幼兒用藥一定要慎重,能不用就不用,能口服不注射,能用一種的不用多種。

  去黃疸最有效的方法是讓新生兒多排洩,使體內膽紅素水平恢復正常。“茵梔黃”就起到促進排洩的作用。兒科專家表示,茵梔黃口服液經過兒童腸胃的消化、過濾、排洩及肝臟解毒等過程,進入血液中的藥物成分是相對安全的。

  篇3:谷歌與藥企聯手 創立糖尿病企業

  法國知名製藥商賽諾菲12日表示,將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美國生命科學公司Verily聯手,投資約5億美元,建立一家集裝置與服務於一身的糖尿病合資企業。

  兩家公司發表共同宣告稱,初定名為Onduo的新合資公司將很好地運用Verily在微型電子、分析和消費者軟體開發的經驗,及賽諾菲的臨床專門知識和將創新療法帶給糖尿病患的經驗。Onduo最初將側重於2型糖尿病患者群體,尤其是研發能幫助人們更好地做出有益日常健康的決定的解決方案,這包括從改善藥物管理到改善習慣和目標。

  業內人士表示,該筆交易反映出醫藥和高科技行業日益緊密的聯絡。全球有將近4億人患有糖尿病,其中超過90%的人患的是2型糖尿病。如果不進行適當治療或改變生活方式,這個數字預計在未來幾年還會大幅增加。

  近期有關醫藥方面的合作事例層出不窮。就在此次交易前僅一個月,英國製藥商葛蘭素史克和Verily聯手成立一家新公司,將從人體內的電子訊號入手抗擊疾病,開闢了稱為生物電子學的藥物新領域。


看過了“

1.

2.關於健康飲食的新聞報道

3.關於健康的新聞

4.關於健康的廣播稿3篇

5.心理健康講座新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