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失敗的原因

  英雄項羽最終自刎死掉了……耳畔愴然響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至死將失敗的原因歸之為時運不濟。然而,真的只是時運不濟使然嗎?

  回顧歷史,我認為項羽的失敗與以下幾點有著密切的關係:

  第一、欲稱霸卻不識人才

  因此劉邦說“項羽有一個謀士范增而不能用,這是他被我擒獲的原因”。一個不識人才的領導,註定事業不會長久,不會做強做大。

  第二、性殘暴卻婦人之仁

  項羽性情殘暴,殺人如麻,但事到關鍵時候,卻在“鴻門宴”下不了手殺劉邦,劉邦因此得以逃脫,這無異於放虎歸山,為日後留下了隱患,終使自己葬身劉邦之手。

  第三、富氣勢卻小肚雞腸

  項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具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氣勢,但在打敗秦王朝之後,卻捨不得將許多職務任命給跟著自己打江山的兄弟,缺少激勵機制,終使士氣低下,人心渙散,也就江河日下。

  第四、有雄才卻目光狹隘

  項羽說過,“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就是說富貴如果不還鄉,就象穿著很漂亮的衣服在夜裡行走,就沒什麼意思了。如果一個人追求成功,只想眩耀給別人看,說明這個人不是信心不足,就是虛榮成嗜。信心不足,就是水平欠缺的一種表現,虛榮成嗜,則是不夠務實的表現。好表現,某種意義上說是目光狹隘,站不高,看不遠。

  第五、重情義卻疏於踐行

  虞兮虞兮奈若何”,霸王別姫的經典歷史鏡頭直到今天,還讓許多人為之扼腕。一個鬥士,戰死疆場,本無可厚非,但既然愛上一個女人,就要做好保護工作,當好護花使者,為對方著想。項羽完全可以帶著虞姫登上停靠在岸邊的小船溜之大吉,但這個時候,他腦中只有自己,沒考慮到身邊還有一個需要他保護的女人。愛一個人如果不能在行動中體現,在關鍵時刻經不起考驗,那之前的情綿意長、關心愛護全當是哄人的伎倆。

  第六、講面子卻流於形式

  項羽失敗,令一代又一代的國人為之嘆息,南宋女詞人李清照做詩言,“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我只是希望通過總結這樣一個失敗的經典案例,對我們的現實生活能起到一定的啟發意義,避免在事業如日中天時,出現類似項羽這樣讓人痛心的結果。

  總而言之,一千個人的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於,每個人可能會持有分別不同的觀點。

  細讀史書,透過一幕幕細節,就會清楚的發現,項羽性格中存在著極為嚴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卻目光短淺;他愛慕虛榮,不乏自滿自得的小農意識;凡事勇在先,智在後,殘忍有餘,仁善不足;缺乏從諫如流、寬巨集大量的領袖氣質。這就決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吒風雲的將軍,卻不具備一種帝王的氣度。他真正的失誤不在於殺沒殺劉邦,而是誤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點上,就算他於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以後也一樣會敗於張邦、王邦、李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