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讀書筆記

  《包法利夫人》講的是一位小資產階級婦女愛瑪的故事,書中傳遞出一股讓人窒息的壓抑,讓讀者久久緩不過神來。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供你參考!

  篇1

  在大學讀書期間,就一直對外國文學懷有強烈的好感。只要是流芳百世、受到後人推崇的作品,我必定會去讀一讀。通過外國文學這門課程,我認識了許多偉大的、著名的文學大師,如巴爾扎克、托爾斯泰、莫泊桑、司湯達、歐亨利、福樓拜等。他們不朽的作品我也拜讀了不少,從中收益匪淺。工作以後,我儘量買些自己特別喜歡的文學作品作為珍藏本,一直讀了又讀。每次讀,每次總有不一樣的思考。

  近期看完了《包法利夫人》,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眼前總浮現著可憐的包法利夫人的臉龐。閉上眼,我又在回想著她從純潔到墮落直至自我毀滅的人生歷程,一切的一切,都是那麼的觸目驚心。是的,也許包法利夫人是咎由自取,但仔細思索,卻又發現她其實是當時社會的犧牲品,是千百萬婦女真實生活的寫照。作者福樓拜正是通過這位包法利夫人,揭露資本主義社會戕害人性,腐蝕人的靈魂,甚至吞噬人的罪惡本質。

  女主人公愛瑪原本是一位天真淳樸的可愛少女。她的父親為了培養女兒的貴族氣質,把她送進了盧昂的修道院學習。在那裡,愛瑪成天滿腦子的情愛,渴望日後能與一位白馬王子生活在一起。可以說,這時的修道院教育,已經慢慢腐蝕了愛瑪純潔的心靈。後來,她懷著對愛情的憧憬同剛死了老婆的鄉村醫生結了婚,成了包法利夫人。起初她以為這就是自己所追求的那種浪漫生活。可是時間久了,她越來越受不了這種平凡的日子了。特別是她發現自己嫁的人並不是理想中的白馬王子。不可否認,包法利醫生平庸無能,感情遲鈍,但是卻是很真心地愛著自己的妻子。所以當看到他最後得知真相後抑鬱而死之時,我對他充滿了無限的同情。

  篇2

  校長大人推薦,女生一定要讀《包法利夫人》 現在大概也明白了他老人家的用意。

  包法利夫人蘊含的東西太多了,這書裡面的慾望以及對擺脫一些宿命般的奢望更不是人類以自己的力量能夠抗衡的東西。福樓拜說包法利夫人其實就是他自己。

  說真的,我是一個感悟膚淺的人,我和朋友討論書裡的內容,我的觀點就是和別人的不一樣,難道真是像周老師說的。我只不過是站在文學和美學的角度上來讀書。

  女人的本分是安分守己,這不是封建迂腐,而是對自己人生的負責,對愛情、家庭的責任。與情人偷歡,無止境的物慾,這些都是女主角自取滅亡的原因。社會環境是外因,但是“蒼蠅不叮無縫的蛋”,說的難聽一些。

  如果沒有那些慾望,誰也不能左右你的命運。

  首先,一部“發揮過度”的譯作!

  第一章寫夏爾·包法利唸了自己名字之後課堂裡發生的場景:

  “好不容易才變成零星的叫聲,慢慢靜了下來,但是一排板凳好像一串爆竹,說不準什麼時候還會爆發出一兩聲壓制不住的笑聲,猶如死灰復燃的爆竹一樣。老師只好用罰做功課的雨點,來淋溼爆竹,總算逐漸恢復了教室裡的秩序” 太深動了!

  第八章寫子爵邀請艾瑪跳華爾茲: “他們開始跳得慢,後來越跳越快。他們轉了起來,周圍的一切也在旋轉:掛燈、傢俱、牆壁、地板,就像繞軸旋轉的唱片一樣。” 我蒙了!福樓拜生活的時代有“繞軸旋轉的唱片”嗎! >"< 好吧,認真就輸了,不過,雖然區域性“發揮過度” 可仍不失為一部精彩的譯本!

  有人說,如果中國有一本小說可以和《包法利夫人》媲美,就是《紅樓夢》,我們真是可以簡單粗暴地說,不懂《包法利夫人》,就不懂小說。

  很久以前做作業似乎有過包法利的故事,兩個關於福樓拜寫作《包法利夫人》的故事。

  第一個,有一天早上,一個客人去拜訪福樓拜。福樓拜用過早飯就上樓去工作,一直寫到中午。吃午飯時,客人問他寫了多少,福樓拜說,我寫了一個逗號。吃過午飯,福樓拜又埋頭工作了一下午。到晚飯時,客人又問下午寫了多少,福樓拜說,我把早上那個逗號抹掉了。

  第二個故事,還是講一個朋友去拜訪他,看見他坐在門口痛哭流涕,哭到都哭不出來了,還在哭。朋友問他出了什麼事。他說,包法利夫人死了。朋友弄清了包法利夫人是誰後,笑著說,你可以不讓她死啊。福樓拜說,不,她非死不可,她已經無法再活下去了。她不得不死了。說完了,又接著哭去了。

  好吧,我每次自己寫東西的時候,總是想到這兩個故事。把它們寫到這裡,因為我覺得與本文總還有些關係,我在寫什麼啊

  福樓拜的性格,我想他是一個自我的人,與社會保持著距離,不全面但有某些方面的深刻,就像後朝人看前朝,他能寫出個人的毀滅,無法寫出個人的重生,陷在自我裡,無法跳出。不過,不求完備,只求深刻,這,也就夠了

  篇3

  假期,閱讀了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讀後,一股讓人窒息的壓抑,讓我久久緩不過神來——為愛瑪的死亡而難過,更為那讓愛瑪一步一步走向瘋狂,最後走向滅亡的慾望而感到可怕。

  《包法利夫人》講的是一位小資產階級婦女愛瑪,因為不滿足平庸的生活而自甘墮落與人通姦,最終因為負債累累無力償還而身敗名裂,服毒自殺。

  很多的評論認為,是資產階級思想的腐朽和當時的時代使愛瑪走向死亡。但在我看來,應該是永無休止的慾望,最終使愛瑪走向了滅亡。

  在少女時代,愛瑪接觸到了大量的資產階級新小說,使她在思想上對富裕、浪漫的生活充滿了嚮往。當她第一次遇見包法利時,她涉世未深、情竇初開,以為包法利就是她的“真命天子”。但成了包法利夫人之後,她對平庸的生活感到失望。於是天天顧影自憐,希望遇見一場讓她刻骨銘心的戀愛。當天遇見萊昂時,她心動了,然而她沒有做出出格的事情。這個時候的愛瑪還是一個理效能戰勝情慾的愛瑪。

  後來,在情場老手魯道夫的勾引下,她出軌了。這個時候的愛瑪,還是對愛情充滿著美好的幻想。但被魯道夫拋棄之後,對愛情的幻想的破滅,使她開始追求情慾的宣洩,她又成了萊昂的情人,並對物慾不停索求,最終欠下了鉅額債務。

  故事以愛瑪無法償還債務而情人又拒絕幫助的情況下的死亡結束的。這種死亡也許是對愛瑪情慾、物慾無度宣洩的最好歸宿。這也許是作者的一種思想,慾望使人瘋狂,慾望使人滅亡。

  慾望普遍存在,無論哪個時代,哪個人,都有慾望。但無止境,無約束的慾望會使無論哪個時代哪個人都逃離不了滅亡的結局。這也許是我們現代讀者閱讀這本金典的時候,值得領悟的重要主題,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