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與愛同行黑板報邊框

  感恩情懷是人們感激他人對自己所施恩惠設法報答的心理要求,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色。懷有感恩之心的人,心胸恬淡、胸懷寬容廣博,因此培養人們的感恩意識對於個人的道德修養,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社會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細品《論語》就能慢慢領悟其中的感恩情懷,從儒家經典中吸取精華,化理性為德性,使自己懷有一顆感恩之心去對待生活,不失為一種積極快樂的人生態度。文章將從孝、忠、信三個方面對《論語》中的感恩情懷進行初探。下面是小編收集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感恩與愛同行黑板報:初探《論語》中的感恩情懷

  “感恩”是內心情感的真實流露,是一種美好的情懷。感恩情懷就是人們感激他人對自己所施恩惠並設法報答的內在心理要求,是一種普遍存在於人類社會中的行為規範,也是任何文化都公認的重要道德原則。落葉在空中盤旋,譜寫著一曲感恩的樂章,那是大樹對滋養它大地的感恩;白雲在蔚藍的天空中飄蕩,繪畫著那一幅幅感人的畫面,那是白雲對哺育它的藍天的感恩;西方人將每年十一月的第四個星期四定為感恩節是為了感謝印第安人救命之恩。而我們中華文明更是強調感恩,既有“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諄諄教誨,又有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的美麗故事。因為感恩才會有這個多彩的社會,因為感恩才會有真摯的友情.因為感恩才讓我們懂得了生命的真諦。

  人,離不開群體,生命的整體是相互依存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責和存在的價值。每個人都在有意無意間為他人付出,我們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社會的“恩賜”:父母的養育之恩,祖國的栽培,師長的教誨,朋友的關愛,大自然的慷慨解囊。整個社會就是在這種不間斷的付出與獲得的迴圈中得以發展。所以當我們在分享社會、他人對我們關愛的同時,應該懂得我們的獲得是基於別人的付出,要心懷感激。感恩是人的一種內在精神品質,如果我們有一顆感恩的心,則可以沉澱許多浮躁、不安,消融許多不瞞和不幸。
 

關於感恩的黑板報圖片

  中華文明關於感恩的理念源遠流長,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作了比較完整的論述,感恩情懷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色。細品《論語》,在感受孔子博大的心懷和睿智思考的同時,那一份份感恩情懷更是躍然於字裡行間,感動教化著我們後人。

  感恩與愛同行黑板報一、孝為報親恩

  “孝”是為了感念父母之恩。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是特別注重孝道的民族。父母給予我們生命,把我們帶到人間,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更是不知付出了多少艱辛,無疑父母之恩大於天。儒家文化是強調倫理本位的文化,因而在孔子的感恩思想中,“孝”是其德性的基礎;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第二》***弟子有子說,一個人為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冒犯在上位者,是很少有的;不喜歡冒犯在上位者,卻會造反,這種人是從來沒有的。由此可見“孝”在孔子思想是為人的根本,是感恩思想的基礎。

  為報父母的養育之恩,就要對父母盡孝道,那麼做子女的該怎樣對父母盡孝呢?是不是當今有些人所理解的,所謂盡孝就是保證父母的物質需求就夠了。當然讓父母晚年衣食無憂這是盡孝的基礎,但在孔子看來,子女對父母的感恩主要不是表現在物質的供養上,而是表現在感情上,精神上的,這就主要體現在養而有敬的思想上。“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 為政第二》***意思是:子游問怎樣才算孝呢?孔子說:“現在人們所說的孝,往往是指能夠贍養父母。其實,就連狗馬之類都能得到人的飼養。如果對父母沒有恭敬之心,那麼養活父母和飼養狗馬之類又有什麼區別呢?”對父母盡孝,絕不是僅僅給飯吃!更重要的是要恭敬,要有感情,要有孝心,這才是最根本的。“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第二》***子夏問怎樣才算孝,孔子說:“在父母面前保持和顏悅色的態度最難能可貴。有事情晚輩自己出力,有酒食讓給長輩喝,這難道就是孝了嗎?”意思是,就是給老人做事情,給老人好吃喝,但是如果只是為了障人耳目而不情願地盡義務,心底並沒有愛,這還是不能算“孝順”的!“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 為政第二》***孟武伯問怎樣去對父母盡孝心呢,孔子回答說:“兒女生病時,做父母的憂心如焚。”乍一聽來,似乎牛頭不對馬嘴,答非所問,可細細琢磨,到底是聖哲,這回答含蓄精妙,微言大義,耐人尋味;你要問怎樣盡孝心嗎,那就請你想想自己生病時父母為你擔憂的心情吧。這樣,你就知道應該如何回報父母了。“孝”不單單是“養”,而更要緊的卻是“心”,是一顆孝子的赤誠之心。

  我們從當今社會人情倫理關係的角度看,孔老夫子的盡孝觀對於我們今人是很有教育意義的,現如今的子女大多數忙碌於日常工作和瑣屑的事情中,對於父母感念也只能停留在生活贍養上,以為只要對父母的生活提供了保障,冷不到,餓不著就已經盡足了孝道,而忽略了真正的孝順是應該加上精神上的陪伴和滿足的,就像父母在養育我們時所付出的愛一樣,作為兒女,在激烈的社會中拼搏的同時,應當適當的放慢腳步,多回家陪陪慢慢老去的父母。

  感恩與愛同行黑板報二、忠為報國恩

  “忠”是為了感念國家之恩。在儒家文化中,家和國是同構的,即“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孟子·離婁上》*** 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為宗族,組成社會,進而構成國家,這種家國同構,父是家君,君是國父,家國一體滲透到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最深層。相應的家庭生活中孝的道德信念也延伸到社會組織中,衍生出“君為臣綱”,孝道轉化為治國之道,使君臣如父子。這樣感恩情懷也就隨之滲透到政治領域。做臣民的一定要忠,以報君王的恩寵,報君恩即是報國恩。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魯國國君定公問孔子,君主如何領導臣子,臣子如何服事君主。孔子回答,君主依照禮儀領導臣子,臣子應當懷著忠心服事君主。但是值得提出的是孔子強調的“忠”不是一味的愚忠,而是有前提的。在他看來,忠於國家,是忠於政治清明的國家,而對於政治黑暗的國家則要歸隱。孔子認為:“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意思是,堅定道的信念,努力學習它,誓死固守它。不進入危險的國家,不留居***的國家。天下太平,就出來從政;天下不太平,就退隱。國家政治清明,貧窮和低賤便是一種恥辱,國家政治黑暗,財富和尊貴也是一種恥辱。
 

關於感恩的黑板報圖片

  孔子尊王忠君思想在兩千多年中的傳播,形成了中華民族愛國思想的傳統。在孔子思想的薰陶下,炎黃子孫具有強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民族危亡的關頭,許多志士仁人為保衛本民族人民生命財產和民族文化,犧牲了自己的生命。現如今的我們處於社會穩定和諧發展時期,祖國為我們提供了美好的生活環境和發展前景,我們也時時刻刻接受著來自國家,他人的關愛。我們對於國家和民族都有責任,應為祖國的發展建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忠於人民。

  感恩與愛同行黑板報三、信為報友恩

  “信”是為了感念朋友之恩。生活在倫理人際關係中的中國人, 除了家庭中的父母關係、工作上的上下級關係外,還有社會上的朋友關係。在《論語》中,感念朋友之恩,最重要的是一個“信”字。對朋友要講究信譽,不背叛出賣朋友,不見利忘義,這是對朋友真誠之恩的回報。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 公智常》弟子顏淵、季路侍立在孔子身邊。孔子說,你們何不談談各人的志向呢。季路說,希望做到把我的車馬衣服與朋友共同使用,即使被用壞了也不抱怨。顏淵說,希望不誇耀自己的好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又說,希望聽聽您的志向。孔子回答說自己的志向是,對老人要讓他安逸,對朋友要給予信任,對年輕人要給予關心。在這段師生對話中,季路重視在物質上幫助朋友,顏淵關注以個人的良好品行與朋友相處,而孔子則強調對朋友要誠信。這一思想在《論語》中是一以貫之的,在《學而第一》篇中就有多處表述。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有人認為,儒家關於感念朋友之恩的關鍵詞是“義”,這也是有道理的。因為《論語》中明確指出:“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即信約接近於義,說的是可以履行諾言。但我認為,以“信”來感念朋友之恩,更接近於孔子的原意。

  在與朋友相交時我們要有信,那麼在社會中更是如此,信是我們每個人立身處世的基本原則。正如孔子說的那樣,眾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 ,小車無輗 ,其何以行之哉?”一個人不講信用,我不知道他還能做些什麼, 正像車上的轅木和橫木之間,缺少靈活的接榫,無論大車小車,就都不能行進了。對於我們個人來說,信是立身之本,處世之道,在當今社會中,提倡以“信”為立事之本尤為重要,有助於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協調,有助於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的形成,對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更是有很大的幫助。

  無感恩的社會是可怕的。人是社會的、情感的動物,人與人之間需要合作與溫情。對他人的幫助與恩惠懷有謝意與敬意,知恩圖報帶給人的是喜悅與安慰。恩將仇報帶給人的是心靈的傷害和人性的失落。所以,我們要珍惜別人的善意,報答他人的關懷;孝敬父母,尊重前輩,以信待友,報答恩人,堅守正義與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