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兒莊戰役的目的

  臺兒莊戰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氣,改變了國際視聽,消滅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風,殲滅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下面由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臺兒莊是徐州的門戶,它位於徐州東北30公里的大運河北岸,臨城至趙墩的鐵路支線上,北連津浦路,南接隴海線,扼守運河的咽喉,是日軍夾擊徐州的首爭之地。就是為了阻止日軍進攻徐州。雖然臺兒莊戰役勝利了,但徐州會戰還是輸了。

  臺兒莊戰役戰役背景

  全域性背景

  日本侵略軍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繼佔領南京、濟南後,為了迅速實現滅亡中國的侵略計劃,連貫南北戰場,決定以南京、濟南為基地,從南北兩端沿津浦鐵路夾擊徐州。

  按原定作戰方案,徐州以北保衛戰,由第5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3集團軍總司令韓復榘指揮,豈知駐紮山東的韓復榘,大敵當前,還為儲存實力打小算盤。1937年12月23日,日軍一部攻陷歸仁鎮後,韓復榘未戰而走,造成了嚴重後果。27日,濟南失守,日軍由博山、萊蕪進攻泰安。1938年1月1日,泰安落入日軍北方軍第2軍磯谷廉介之手。韓復榘連連喪池失地,致北段津浦路正面大門洞開,使日軍得以沿線長驅直入,給徐州會戰投下陰影。李宗仁屢屢嚴電韓復榘奪回泰安,並以此為根據地阻截南下之敵。韓復榘對李宗仁的命令置若罔聞,一錯再錯。為此,韓遭到蔣介石槍斃的處置,由孫桐萱代任其職。韓復榘的不戰自退,非但使中國軍隊失去了黃河天險,更將濟南、泰安等地拱手讓敵,其後果之惡劣,實難形容。他也因此成為在抗戰中第一個被處決高階將領。

  地理背景

  臺兒莊地處蘇魯交界,位於棗莊南部,地處徐州東北30公里的大運河北岸,臨城***今棗莊市薛城區駐地***至趙墩的鐵路支線上,北連津浦路,南接隴海線,西面毗鄰南四湖,為山東南大門、徐州之門戶,乃是南下徐州的最後一道屏障,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橫貫全境,自古是南北漕運樞紐,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歷史上為兵家必爭之地,是日軍夾擊徐州的首爭之地。[5]

  臺兒莊戰役戰役前奏

  池淮阻擊戰

  從1937年12月中旬起,南路日軍華中方面軍指揮第13師團從鎮江、南京、蕪湖渡江,沿津浦路北上,1938年1月下旬,日軍第13師團主力攻佔滁縣、來安、明光、他河、藕塘,抵達池河東岸。日軍第13師團另一部攻佔揚州後,即進擊邵伯、天長一線。日軍第9師團一部攻佔裕溪口後,循淮南鐵路北進至巢縣、全椒一線。

  中國第5戰區的作戰部署是:以李品仙之第11集團軍和于學忠之第51軍,利用淮河、淝河、儈河等地形障礙,阻止沿津浦路北進的日軍。當正面北進日軍嚮明光、池河鎮一帶進攻時,即為劉士毅所部第31軍堵截。待日軍從南京增調援軍及重武器繼續來犯,其主力被吸引到明光一帶時,李品仙急令第31軍讓開津浦路正面,撤至鐵路西側山區伺機出擊;同時,又以于學忠之第51軍增援,由碭山南調至淮河沿岸,阻敵越河北進。至2月初,定遠、臨淮關、蚌埠等地相繼失守。

  2月8日,日軍向小蚌埠第51軍陣地進攻,被中國守軍殲滅 500 餘人。2月9日,日軍強渡淮河。中國守軍未能阻止敵軍渡河。中國第5戰區急調第27集團軍之第59軍及第21集團軍第7軍增援。2月10日,中國軍隊于學忠之第51軍所屬第114師在王莊陣地同日軍展開激烈爭奪,幾經血戰陣地失守,中國軍隊傷亡2000餘人。 2月13日,張自忠率第59軍抵達淮河流域,在瓦疃集、姚集、固鎮、蒙城一線,接替第51軍戰鬥。於此同時,廖磊率第 21 集團軍到達合肥、舒城、八斗嶺、下塘集之線。中國軍隊以第51、59 軍在淮河北岸節節抵抗;以韋雲淞之第48軍固守爐橋、洛河一線;劉士毅之第31軍和周祖晃之第7軍對日軍側背進行襲擊。2月11日,第31軍圍攻上窯,守軍沖人圩內與敵肉搏,敵300餘人向考城逃竄,日軍被殲100餘人。

  1938年2月16日,周祖晃之第7軍由張橋鎮、老人倉一線向池河、定遠日軍展開側擊,並一度攻人桑家澗,日軍不得不抽調淮河地區主力6000餘人增援考城、上窯、他河、定遠。

  當日軍回援淮南之時,張自忠之第59軍乘機向火神廟、新橋日軍反攻,敵退向曹老集。第59軍分向蘇集、湖口子、曹老集、王莊之線推進,將日軍驅逐至淝河南岸,並朝淮河北岸推進。日軍腹背受敵,無力再向北進攻,乃全部退回淮河南岸,沿邵伯、天長、盱眙、臨淮關、蚌埠、懷遠、三十里鋪之線與淮河北岸中國軍隊形成隔河對峙的局面。[6]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在淮河流域的阻擊戰中也起了配合作用。在南京淪陷前不久,中共駐南京代表團就派李世農到安徽,組建中共皖中工委,動員和組織皖中各縣人民抗戰。1938年春,中共無為領導的遊擊武裝就開始在淮南鐵路兩側進行遊擊活動。1938年初,中共中央從延安將張如屏、曹雲露等派回壽縣,成立中央安徽工作委員會,開展抗日遊擊活動。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積極配合淮河沿岸李宗仁的部隊,阻擊日軍北犯。張雲逸所率新四軍一部曾遵照中央軍委指示,進入蚌埠、徐州、合肥三點之間作戰。周恩來曾指示新四軍配合李品仙集團軍,牽制由南京渡江北上的日軍。新四軍積極配合淮河正面戰場的國民黨軍開展游擊戰爭,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抗戰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這次淮河血戰,雖然沒有把北犯日軍全部殲滅,卻使日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並將日軍遲滯於淮河一線,粉碎了日軍預定的“南北夾擊”的戰略,迫使日軍改取“南守北攻”戰略,從北面取道山東,進攻滕縣、嶧縣,造成孤軍深入的局面,從而為中國軍隊在臺兒莊殲滅日軍造成了良好的戰機。李宗仁在指揮徐州以南阻擊北進之敵的同時,又積極阻截華北日軍南下。

  濟寧、汶上攻擊戰

  為確保徐州地區的安全,1938年2月6日李宗仁命孫桐萱部***原韓復榘的第3集團軍***,向運河以東推進,襲擊濟寧、汶上的日軍據點,以牽制敵人主力;命令鄧錫侯***後由孫震代理***第22集團軍主力向鄒縣,一部迂迴曲阜、鄒縣間攻擊日軍,另一部控制在臨城、韓莊之間;命令龐炳勳第三軍團於臨沂附近在地方部隊配合下,奪取蒙陰、泗水,然後向泰安、大汶口間及南驛、曲阜間威脅日軍,並對日照、莒縣、沂水北方要點派一部兵力與海軍陸戰隊共同防守。孫桐萱部第22師於1938年2月12日晚由大長溝渡運河,14日晚有一小部攀登入濟寧城,雙方短兵相接,血戰數日,終因敵我雙方力量懸殊,入城部隊傷亡極大,17日晚撤至運河西岸。

  與此同時,第12軍81師也直取汶上,於12日晚由開河鎮渡運河,一部由城西北攻入汶上城內,與日軍進行激烈巷戰,終因人少勢弱,損失嚴重,13日奉李宗仁之命撤向運河西岸。

  1938年2月17日,日軍第二軍指示第10師團擊退汶上、濟寧附近中國軍隊於運河以西;第五師團以一個支隊向沂水方向前進,配合第十師團作戰。第十師團組成長瀨支隊,於17日開始對濟寧方面中國軍隊反擊,19日,日軍攻陷安居鎮,22日突破曹福林第55軍陣地。25日,日軍突破杏花村陣地,26 日越過運河佔領嘉祥。守軍被迫撤至相里集、羊山集、鉅野一線。但李宗仁在這一線佈置大量兵力,不斷側擊北段南下之敵,使敵軍在這一帶徘徊不能南進,暫時穩定了戰局。第五師團組成片野支隊,於23日佔領濰縣,接著該支隊編入阪本支隊繼續南進,並於3月5日佔領湯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