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兒莊戰役誰是指揮官

  臺兒莊戰役由民族英雄李宗仁、白崇禧、孫連仲、湯恩伯、張自忠、田鎮南、關麟徵、池峰城、王銘章等抗日將領指揮,最終勝利也與他們分不開,那麼誰的功勞最大呢?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臺兒莊戰役指揮官介紹,希望你喜歡。

  臺兒莊戰役指揮官

  臺兒莊戰役中方主要指揮官有:李宗仁、白崇禧、孫連仲、湯恩伯、張自忠、田鎮南、關麟徵、池峰城、王銘章等,中國抗戰最高統帥蔣介石曾三次赴徐州視察、督導、調配兵力,其中第一次,蔣介石在臺兒莊戰鬥最激烈的時刻親赴臺兒莊南站觀戰,並親自勉勵池峰城。

  臺兒莊大捷功勞介紹

  發生於1938年3月至4月的舉世矚目的臺兒莊戰役至今已經過去76年。漫長的76年過去,人們才漸漸明晰了當年發生的真實事情。這其中,湯恩伯居功卓著,卻一直以來飽受誣責。這應當是很多誤讀中最不可原諒的也是最讓人瞠目的誤讀。

  事實上,誤讀不成其為誤讀,而是撒謊。

  湯恩伯這個人一向是國民黨中央軍的嫡系主力將領,至始至終受桂系李宗仁排斥和詬病。在李宗仁的回憶錄中,這種斥責有很多處,且大都出自國共決戰的關鍵時刻。直至最後防守京滬杭的湯恩伯自然而然成為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司令、忘恩負義之輩!而且從來就沒有人為此質疑過!

  湯恩伯被醜化被汙衊,背後自然顯現的是蔣介石用人不善。這樣的指責自然大有市場,歷來為黨史軍史的編撰者所重視。

  李宗仁晚年口述回憶錄稱:臺兒莊戰役,在孫連仲部損失慘重,急需救援時,他“嚴令湯恩伯軍團迅速南下, 夾擊敵軍, 三令五申之後, 湯軍團仍在姑婆山區逡巡不進。”以至李宗仁“訓誡湯軍團長說, 如再不聽軍令, 致誤戎機, 當照韓復榘的前例嚴辦。湯軍團才全師南下。然此時臺兒莊的守軍已傷亡殆盡。”

  李宗仁回憶錄裡的這段話,被很多著作特別是影視作品所引用,被視為正統和真實。在李宗仁的“指導”下,不僅僅中央軍潰不成軍,湯恩伯等眾多血性將領被“膽小怕事”、“儲存實力”、“見死不救”,等等。

  湯恩伯在臺兒莊戰役中軍功何以顯著?

  湯恩伯在臺兒莊戰役中任第20軍團軍團長,轄三個軍,總兵力7.2萬餘人,裝備精良。1938年3月中旬,蔣介石將第20軍團劃歸第五戰區,參戰臺兒莊。

  李宗仁給湯恩伯部下的第一道命令是:“第4師先頭之一部,應即開滕縣附近增援。”第4師隨即前往滕縣救援,在路上與日軍第63聯隊遭遇,激戰於龍山、虎山一帶。

  3月21日,李宗仁再次命令第20軍團“應集中主力於嶧縣東側及棗莊西北方焦山頭附近一帶山地,於3月24日拂曉全線開始進攻,務先擊破嶧、棗之敵,向臨城、沙溝兩地附近側擊……”第20軍團也遵令,參與嶧縣、棗莊等地反攻。

  顯然,湯恩伯部對李宗仁的命令並無抗拒。

  湯恩伯之所以未能立即開往臺兒莊支援孫連仲,乃是事出有因——湯若徑直南下,勢必將使所部陷入日軍夾擊,非獨不能支援孫連仲,反將牽累整個戰局。故湯恩伯採取迂迴戰術,消除臨沂方向的危險後,才南下臺兒莊。此即行政院所說,“湯軍團長恩伯指揮主力軍隊,迂迴棗嶧等處,側擊敵軍,獲取勝利之基礎。”

  以上可知,李宗仁對湯恩伯的指責,屬於無中生有。

  同屬桂系領袖之白崇禧,晚年在臺灣接受中研院訪談,曾明確言及:“湯恩伯司令用兵適宜,當敵攻擊臺兒莊之際,迅速抽調進攻嶧縣而逞膠著狀態之兵力,反包圍臺兒莊之敵人與孫連仲部相呼應,同時,並調關麟徵、周碞二部擊破敵人由臨沂派來解圍臺兒莊之沂州支隊,於任務完成後,仍回師臺兒莊,此為其用兵靈活、合適之處。”

  臺兒莊戰役被貼上桂系標籤,李宗仁的作用其實有限。

  臺兒莊戰役開始階段的滕縣保衛戰,參戰國軍為第2集團軍第122、124師,此為王銘章指揮的川軍。到了臨沂保衛戰,國軍方面為第40、59軍,這是龐炳勳、張自忠率領的西北軍。

  在關鍵的臺兒莊保衛戰中,與日軍血戰的孫連仲所部第2集團軍,也屬西北軍。孫連仲4月5日給蔣介石的電報中說,“……連日激戰, 結果第27 師僅餘戰鬥員千餘人, 第31師千餘人, 第30師2千餘人,獨立第4旅2千餘人。負傷官兵之未退出者, 誓與陣地偕亡, 殺聲振天, 足寒敵膽……”戰後統計,第2集團軍傷亡2萬餘人,功勳卓著。

  湯恩伯非但沒有瞧不起這些“雜牌軍”,反而主動與他們合作。如在滕縣失守後,湯恩伯即命參謀官找到張自忠、龐炳勳,“雙方確定了相互通訊聯絡的具體辦法,並決定由第二十軍團兵站支援龐、張兩軍步機槍子彈40萬發,以補充他們彈藥的不足。”

  湯恩伯與孫連仲的“裡應外合”,更是制勝關鍵。正如歷史學者韓信夫所言,“沒有孫集團軍在臺兒莊堅持陣地戰,便沒有臺兒莊的勝利;同樣,沒有湯軍團在臺兒莊側背的運動戰,也不可能有臺兒莊的勝利。它們在臺兒莊戰役中一守一攻,相輔相成。”

  李宗仁所屬的桂軍,李品仙的第11集團軍、廖磊的第21集團軍,奉命在津浦線南段一帶堅守,防備、監視日軍救援部隊。在淮河北岸小勝日軍的,是于學忠的51軍,屬東北軍系統。臺兒莊戰役的勝利,桂軍固有其功勞,但遠非主力。

  戰後論功行賞,孫連仲、湯恩伯、馮安邦等被授予青天白日勳章;其他參戰將領,被授予四等寶鼎勳章、陸海空軍甲種一等勳章等,被授勳者無一人出自桂軍。

  臺兒莊戰役勝利後蔣介石不讓慶祝的原因

  說起抗戰的勝仗,一般人都會想起平型關大捷和臺兒莊大捷,因為寫進教科書所以國人大多瞭解這兩起戰事。平型關戰鬥一直以來斃敵人數就爭議不斷,真正的首次“大捷”還要算臺兒莊戰役。在歷時1個月的臺兒莊激戰中,中國軍隊約29萬人參戰,日軍參戰人數約5萬人。中方傷亡約5萬餘人,斃傷日軍約2萬餘人。

  臺兒莊一戰,讓李宗仁聲名遠播。因此,李宗仁及其桂軍所發揮的作用則長期被放大,以至於此役一直被貼上“桂系”的標籤,但參戰的主力其實是中央軍與西北軍。戰役開始階段的滕縣保衛戰,參戰的是第2集團軍第122、124師,乃王銘章指揮的川軍。而到臨沂保衛戰時,主力是龐炳勳、張自忠率領的西北軍第40、59軍。而桂系的李品仙的第11集團軍、廖磊的第21集團軍,是在津浦線南段一帶防備、監視日軍救援部隊,桂軍遠非主力。

  據《李宗仁傳》記載,臺兒莊捷報傳出,舉國歡騰,全國各地都舉行了盛大的祝捷會;國民黨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在武漢舉辦了宣傳週,印製了著名作家老舍寫的大鼓詞《抗戰將領李宗仁》,頌揚了他領導的臺兒莊大捷。功高震主,臺兒莊戰役勝利後,社會對李宗仁的讚揚。使蔣介石不高興,他讓陳誠把有關這方面的宣傳品收掉;蔣本人在武昌官邸得知街上歡鬧、放爆竹慶祝臺兒莊勝利時,對左右說:“有什麼可慶祝的?叫他們走遠點。”

  在後來的日本方面材料中,蔣介石當年對此役如下五點指示:“***1***臺兒莊之戰,不過第二期抗戰的初始勝利,應力戒因此勝利帶來驕傲。***2***長期抗戰主要在於消耗敵人之戰鬥力,而不在一城一市之得失。此點應有深刻認識,以免對持久心理髮生不良影響。***3***努力闡明本黨宣言及抗戰建國綱領等之重大意義。***4***所有宣傳應努力報道事實,慎勿誇張。***5***對敵加以筆伐之時,應止於攻擊日本軍閥,決不可對日本皇室及日本民族有所誹謗。”***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第1卷第1分冊***

  如果說這些傳記和日方材料的真實性還有待確認,而徐永昌***國軍一級,抗戰期間曾任軍令等職***的兩封函電,也表明曾向蔣介石建議對臺兒莊戰役的宣傳加以控制。

  第一封函電寫於1938年4月7日,“臺莊之捷,薄海臚歡,惟爆竹慶賀,未免太早。蓋軍興以來,失地數省,國府播遷,創鉅痛深,至慘極酷。今恢復大業,百未謀一,而遽以小勝自喜,已非古聖戒罹之意,倘更有進於此者,將恐長人民浮囂之氣,而轉為國際之竊笑也。鈞座如以愚見為然,乞立飭制止,藉以靜民氣而蓄內勁,並手諭前方將領,勿以驟勝而驕,為敵所乘,幸甚幸甚。是否有當,伏乞鈞裁。”次日徐永昌再次致電蔣介石,更明確表示要控制宣傳:“竊謂宣傳文字播音,宜以端謹厚重為依歸,而以輕薄浮誇為大戒,於痛詈日人,尤加慎焉。”

  徐永昌4月8日的日記中記載,“蔣先生昨夜雖通電不令慶祝,但語句不痛切,無甚大效。回憶去歲盧溝橋戰事之慶祝,真是既愧且罹。”可見徐的函電建議起了作用,只不過“語句不痛切,無甚大效”。

  蔣介石在4月7日通電全國軍民祝賀臺兒莊大捷,稱“此乃初步之勝利,不過聊慰八月來全國之期望,消弭我民族所受之憂患與痛苦,不足以言慶祝,來日方長,艱難未已,我同胞應力戒驕矜,時加警惕,唯能聞勝而不驕,始能遇挫而不餒,忍勞耐苦,奮鬥到底。” 蔣介石“不足以言慶祝”的態度,很多人都認為是蔣介石想抑制桂系之聲望。

  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就曾在其著作中說,“有了蔣李間人聲上的齟齬與競爭,蔣介石對於這次戰役的看法,免不得要受‘忌才’的批判。”黃仁宇抗戰時曾在國軍中服役,他認為“從統帥部的角度來看,這戰役的評價實在值得再檢討,就此也可以窺見蔣任統帥所面臨指揮系統內若干問題。”也就是說,蔣介石對此戰的評價,是出於其統帥的角度,而所面臨和顧忌的問題猶多,“不令慶祝”也就可以理解了。徐永昌的進言函電中,也明確說,過度宣傳會刺激日軍,虛誇戰果,會讓民眾對抗戰之艱難產生錯覺,這也就是統帥的顧慮。

  蔣介石出於統帥的角度,不希望過分宣揚臺兒莊戰役之勝利,若言是抑制桂系,恐怕並非歷史事實。一場大勝,國人不可能不歡喜,當時的宣傳相當巨集大,李宗仁就曾回憶說:“臺兒莊捷報傳出後,舉國若狂。京、滬淪陷後,籠罩全國的悲觀空氣,至此一掃而空……經此一戰之後,幾成民族復興的新象徵。”而中共的新華日報等也發表社論慶祝,周恩來也說“這次戰役,雖然在一個地方,但它的意義卻在影響戰鬥全域性、影響全國、影響敵人、影響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