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牛的神話故事

  古代就有利用牛拉動耕犁以整地的應用,後來人們知道牛的力氣巨大,開始有各種不同的神話故事。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篇【1】

  很久以前,天下老百姓都歸玉皇大帝管。玉皇大帝自己花天酒地,卻只許老百姓每天吃一頓粗茶淡飯,多餘的糧食都要上交天宮。把守南天門的牛臉神知道了這事很氣憤。

  有一年,天下大旱,老百姓打下的糧食很少,連吃都不夠,哪有上交天倉的。玉皇大帝派牛臉神下凡傳旨,命令老百姓三天吃一頓,把多餘的糧食全部上交天倉。牛臉神體諒民情。傳旨時把“三天吃一頓飯”改成“一天吃三頓飯”,把“多餘的糧食上交天倉”,改成了“多餘的糧食人間收藏”。

  聖旨傳出後等了好久,玉皇大帝收不到糧食,讓凶煞神下凡追究,才知道是牛臉神改傳旨令。玉皇大帝發火了,一腳踢掉牛臉神的上門牙。又把牛瞼神貶下人間受苦。臨行時,牛臉神問玉皇大帝說:“我到人間後,鋪什麼蓋什麼?吃什麼?”玉皇大帝冷冷地說:“鋪氈蓋被子、吃草麼!”

  牛臉神下到人間,看到百姓少鋪無蓋,就把氈和被子送給老百姓,自己臥在光地上。它沒有上牙,每當臥下時,總要長出一口氣,表示對玉皇大帝的怨恨。

  玉皇大帝把牛打下凡間,但又同情牛的憨厚勤懇,便給人們傳令,要每年大年三十晌午給牛吃一領飽飯,這就是常說的“打一千,罵一萬,三十晌午一頓飯”。直到現在養牛人家每年臘月三十,都要給牛做一鍋飯,再泡上白生生的蒸摸讓牛飽餐一頓。

   篇【2】

  傳說,在遠古以前,牛本來是天上的一位主管人間天花出痘的麻星官,當然不是吃草的。

  那個時候,地上的人很少,地又很肥,地面上根本沒有雜草,耕作很省力。糧食五穀種下去,生得很好,一年幾熟,季季都有好收成,家家戶戶糧食堆成山,無論怎樣咽也嚥不了。東西多了就不值錢,大家人都儘量糟踏,連糞土都不如,甚至做成大飯糰,拿到高山上滾落下來嬉,弄得滿山滿溝都是白生生的飯呀,米呀,餈呀、粿的,鳥雀山獸也咽不去,黴爛起來臭氣薰天。

  天上的玉皇大帝聞著臭氣,就派神仙下界來查訪,土地神如實報告了情形,回奏玉帝后,眾神仙都認為凡間人太安樂了,要弄些事給人去做,免得清閒無聊專門糟踏糧食。也不曉得哪一位神仙想出來,把百草的種子撒到田裡去,讓百草和五穀爭地盤,爭肥料,減少產量,逼使凡間人去翻地,耙草,忙勞作,免得糟踏糧食。

  這個主意得到玉帝的批准。他召集大小星官,要選派一隻氣力大、肯出力的星官下凡撒草種。牛麻星官那時最攬事,一心想立個大功好升職位,趕忙出班啟奏:“我力大,背上大量種子無***沒有***耽擱;我四隻腳,一日行千里速度快;我頭上有角,無人敢阻擋,我……”

  他擺出了自己的好條件,請玉帝派他獨自去辦這件事。

   篇【3】

  早在原始時代,人類的動物信仰和圖騰信仰中就包括了牛。中國古代典籍《山海經》中有人面牛身的神靈形象;苗族、布依族等許多民族都實行過牛崇拜;印度的《吠陀》及信仰牛視為神聖的獸類;古埃及氏族嚴禁捕殺牛、狒狒等動物,認為這是他們各氏族祖先的親族;南非許多氏族以牛為圖騰;中非有的部落尊稱野牛為“父親”。

  在中外各族神話中,牛屢屢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漢族傳說中,混沌初分時,是老鼠先咬開天,牛又闢出了地,然後才有了人和萬物。在納西族、塔吉克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撒拉族及哈尼族中,也流傳著神牛創世的神話。中國的民間傳說中,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婦孺皆知,故事中那頭老牛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還有一則民間故事說,牛本來是玉皇大帝殿前的神將,後來自告奮勇到人間去播撒草種,但由於在南天門摔了一跤,將玉帝“走三步撒一把草種”的旨意,誤記成“走一步撒三把草種”,結果荒草遍野,牛被罰到人間吃草,還得幫農民種地幹活。牛到人間後任勞任怨,贏得人們的尊敬。

  可能受到自然界中野牛凶猛狂暴的影響,神話傳說中牛有時也被塑造成凶神惡煞。中國神話傳說中陰曹地府有牛頭馬面,《西遊記》中有號稱“平天大聖”的牛魔王,希臘神話中的彌諾陶洛斯是半牛半人怪,住在克里特迷宮中吃進貢的童男童女,後來被斬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