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是不是也要尊師

  東漢明帝劉莊做太子時,桓榮是他的老師,他作了皇帝后,“猶尊桓榮以師禮”。《後漢書·桓榮傳》載:桓榮生病,明帝親自登門看望,並且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示尊敬。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古代皇帝也尊師

  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床下”。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

  《貞觀政要》錄有唐太宗的《定太子見三師禮詔》,規定太子必須出殿門迎接三師***即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稱東宮三師***,“先拜三師,三師答拜。每門讓三師。三師坐,太子乃坐。與三師書,前名惶恐,後名惶恐再拜”。太子李承乾的老師李綱因腳疾不便行走,太宗知道後特許李綱坐轎進宮講學,並詔令太子親自迎接。

  明武宗是個荒淫無恥的混賬皇帝,但他對自己的老師靳貴卻很尊重。靳貴病逝時,武宗恰好南巡至鎮江,就親至他家致奠。武宗命隨臣寫祭文,寫了幾篇,都不如意,便親自動筆。文曰:“朕在東宮,先生為傅;朕登大寶,先生為輔;朕今渡江,聞先生訃。哀哉!尚饗。”言簡意賅,卻真摯感人。

  清朝康熙皇帝時,彭始摶為胤禎***即後來的雍正皇帝***的老師。一次,彭始摶因胤禎不會背書而罰他下跪。皇后得知,怒氣衝衝地拉起胤禎就走,並說:“皇兒讀書為君,不讀書也為君。”彭始摶當即頂撞說:“讀書為明君,不讀書為昏君。”後來康熙知道事情的經過後,責命胤禎繪一幅《御筵課讀圖》——圖上康熙與彭始摶相對而坐,旁側跪著胤禎。這幅畫因此又叫《跪師圖》。

  古代稱皇帝死叫做“駕崩”原因

  駕,原是古代車輛的總稱,或專指帝王的車乘,如車駕、鑾駕。在《後漢書·輿服志》上載∶“天子出,有大駕,有法駕,有小駕。”古代皇帝的車駕可分為大駕、法駕、小駕,而皇帝出行時,儀仗隊規模最大者為大駕,在法駕、小駕之上。

  此外,在明朝張自烈撰的《正字通》上載∶“唐制,天子居曰衙,行曰駕。”因此,漸漸的“駕”也就成為古時對皇帝的尊稱,或用來借指皇帝、天子。如護駕、聖駕、駕坐等。

  另據《說文解字》記載∶“崩,山壞也,從山朋聲。”所以,崩的本義是山倒塌。如《左傳·成公五年》上載∶“梁山崩。”

  在古代,人們往往把天子的死看的很重,常用山倒塌來比喻,故自周朝開始皇帝死就稱為“崩”。如《禮記·曲禮下》上記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崩、薨、卒、不祿、死,這些都是古人對死的稱呼,但有階級性。

  古代,駕的用法可借指或尊稱皇帝,而崩是指皇帝死如山倒塌般,故“駕崩”是古人用來專指皇帝死亡的一種尊稱,而只有平民百姓之死,才會直言不諱的通稱為“死”。

  古代皇帝的冕冠上前後要有垂珠原因

  古人對於服飾有一定的規定,並不是憑空隨意制定。如《續漢書·輿服志》上載∶“……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以五采章施於五色作服。”所以古人是仰觀天象,俯觀地之法,尊崇天地德澤,效法大自然的華美紋飾,才制訂服章規制,並區分爵祿位階、尊卑貴賤。

  漢服分為禮服和常服,其中冕服是帝王和百官最為隆重正式的禮服,通常在祭祀時穿著。冕服包括冕冠、冕服、鞋子。冕冠,簡稱為冕,是指古代大夫以上的王侯所戴的禮帽。如《說文》記載∶“冕,大夫以上冠也。”

  冕冠是由冕版、冕旒、笄、延、武、充耳等組成,這些物件都含有深意。冕冠的頂部覆蓋一長形木板,稱為冕版。冕版又稱為“延”,用細緻的布帛包裹,板形前圓後 方、前低後高。前圓後方象徵天圓地方,有天子是奉上天旨意來治理天下之意;而前低後高,呈前俯之狀,象徵皇帝有謙恭的美德,能傾聽民意,關懷天下百姓,這 也是“冕”字的本意。冕版的中間橫著一條紅帶,代表天河,稱為天河帶。

  冕版的前後各有垂珠,稱為冕旒。又《禮記·玉藻》上載∶“天子玉藻, 十有二旒,前後邃延。”孔穎達·疏:“天子玉藻者,藻,謂雜採之絲繩,以貫於玉,以玉飾藻,故云玉藻也。”意思是說,“藻”是由五彩絲線編織而成,藻上穿以數顆珠玉,一串珠玉即為一旒,所以旒又稱為“玉藻”。天子的冕冠有十二旒,諸侯以下依官職等級遞減。如《字彙·冂部》上載:“古者諸侯、大夫皆有冕,但以旒之多寡別耳。”據戰國時趙國史書《世本》記載:“黃帝作冕旒,垂旒,目不邪視也。”因冕旒會在皇帝的眼前腦後來回晃動,也會遮蔽視線,故有告誡皇帝目 光不邪視不該看的事物,品行要端正,遵守禮制,並且要有威嚴之意。

  冕冠的帽身***圓筒狀***兩側各有一個小孔,稱為“紐”。戴上冕冠後,要用玉笄***簪子***從紐的一側進入,穿過冕冠內的髮髻再從另一側紐出來,如此冕冠便固定在頭上不易鬆脫。帽身的底部有帽圈,稱為“武”。

  另外,在冕冠的兩側各垂一條懸系玉瑱的綵線,稱“紞”。紞上的玉瑱,正好垂在耳旁,是用來塞耳的玉器。如《說文解字》載∶“瑱,以玉充耳也。”又《左傳·昭 公二十六年》:“以幣錦二兩,縛一如瑱。”杜預·注:“瑱,充耳。”孔穎達·正義:“禮以一絛五采橫冕上,兩頭下垂,系黃綿,綿下又縣玉為瑱以塞耳。”所以瑱又稱為“充耳”。天子的充耳為玉,諸侯則為石。充耳只是懸掛在兩耳邊,不是直接塞進耳內,目地是提醒皇帝身居宮中耳不聰,不可妄聽,勿信讒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