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風俗故事

   拜年貼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即承放飛帖之用。《清波雜誌》載:“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到明代仍然如此。文徵明《拜年》詩云:“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燕臺月令》也形容北京“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現代的賀年片、賀年卡,可以說是其遺風。

   鞭春牛

  鞭春牛意在策勵農耕。明朝時期,民間有迎土牛、迎農祥、浴蠶種等習俗。山西民謠雲:“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 立春日,村裡推選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徵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著一年的農事開始。然後眾村民將泥牛打爛,分土而回,灑在各自的農田裡。也有的地方官員在立春之日會至城郊祭祀芒神。祭祀畢,要用彩紙扎制的“春牛”打破,牛肚內所裝的乾果食品,隨之拋灑出來,孩童們就會上前爭搶一空。

   鬥百草

  也稱“鬥草”。以花草名相對,如狗耳草對雞冠花,以答對精巧者為勝。原為端午習俗。端午踏青歸來,帶回名花異草,以花草種類多、品種奇為比賽物件。此習早在南北朝時已形成。後世由此衍生出不用實物,而以花草名相對。 鬥百草之戲之所以受歡迎,最初是因為古俗認為五月為惡月、毒月,必須採集百草來解厄,以渡過難關。到了六朝後期,鬥百草逐漸成了一種遊戲習俗。

   飲菖蒲酒

  菖蒲酒是以菖蒲為藥料、以白酒或黃酒為原酒製成的一種藥酒。菖蒲是生長在山澗溪流旁的一種名貴藥材,主產於江蘇、浙江、四川等地,具有開竅、理氣、驅風、活血等功效。早在先秦時期,《神農本草經》、《周禮》等古籍中,就有關於菖蒲藥用價值的記載。以菖蒲浸酒,在明代最為盛行。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曾指出"菖蒲酒,治三十六風,十二痺,通血脈,治骨痿,久服耳目聰明"。

  古人為什麼要在端午節飲菖蒲酒呢?原來,古代認為五月是"惡月"。《荊楚歲時記》有"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的記載。既是"惡月",便要尋求辟惡祛邪毒的方法。到了宋代,名貴藥材菖蒲被道家視為"辟邪之物",明朝時飲菖蒲酒辟邪的風氣大為盛行。明代劉若愚的《酌中志》就有關於菖蒲酒的記載。由此看來,端午節飲菖蒲酒是為辟邪禳毒,久服可祛病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