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說的人物生平

  張說***yuè******667—730***,字道濟,一字說之,河南洛陽人,唐朝政治家、文學家。張說拜相後,因不肯黨附太平公主,被貶為尚書左丞,後拜中書令,封燕國公。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早期事蹟

  張說的祖先原是范陽***今河北涿州***人,世代居於河東***今山西永濟***,後遷至河南洛陽。

  6******永昌元年***,武則天在洛陽南門親自舉行制科考試,命吏部尚書李景諶考核策論,張說的應對排名第一。武則天認為近古以來沒有甲科,將張說定為乙等,授任太子校書,後任左補闕。

  699年***聖歷二年***,武則天命張說等學士四十七人編修《三教珠英》,並由麟臺監張昌宗總領此事。但是,張昌宗不學無術,只是高談闊論,賦詩聚會,張說與徐堅出力最多。

  700年***久視元年***,武則天在三陽宮避暑,到了秋天還不回京。張說上疏進諫,並提出四條不能留下的理由,但是武則天沒有理會。

  702年***長安二年***,《三教珠英》修成,張說改任右史、內供奉,兼知考功貢舉事,後被提拔為鳳閣舍人。

  703年***長安三年***,張易之與張昌宗誣陷宰相魏元忠謀反,並讓張說作證。張說在武則天面前,不但沒作偽證,反而揭露張易之逼他誣陷魏元忠的真相。魏元忠因此得以免死,而張說卻因忤旨被流放欽州***在今廣西***。

  回朝任職

  705年***神龍元年***,唐中宗復位,張說被徵拜為兵部員外郎,後任工部侍郎。不久,張說因母親去世,離職守孝,但喪期未滿,中宗便欲起復他為黃門侍郎。當時,禮教衰薄,很多人都以能在喪期中被起復為榮耀,而張說卻能堅守禮制,數次上表推辭,言語懇切,頗受有識之士的稱讚。服喪期滿後,張說復任工部侍郎,不久改為兵部侍郎,加弘文館學士。

  710年***景雲元年***,唐睿宗繼位,張說改任中書侍郎,兼雍州長史。同年秋,唐中宗之子譙王李重福謀奪皇位失敗,其黨羽數百人被捕獲。東都留守審訊數月,遲遲不能定案,睿宗便派張說前去審理。張說只一個晚上便查清此案,將主謀張靈均、鄭愔等人捕獲,弄清全部罪狀,其餘誤捕下獄的一律宣佈無罪釋放。睿宗慰勞道:“知道你審理這個案子,不冤枉良善,不遺漏罪人。如果你不是忠正之人,怎能做到!”並命他與國子司業褚無量一同擔任皇太子李隆基的侍讀。

  擔任宰相

  711年***景雲二年***,張說進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宰相,並監修國史。當時,太平公主交結朝臣,干預朝政,圖謀廢掉太子。睿宗對侍臣道:“有術士上言,五天之內將會有急兵入宮,你們為我做好防備。”左右面面相覷,不知如何回答。張說則直言不諱道:“這是有小人想離間東宮,陛下如果讓太子監國,定下君臣名份,小人自然膽怯,流言便會平息。”睿宗大喜,當日便命李隆基監國。

  712年***先天元年***,李隆基繼位,是為唐玄宗。不久,太平公主引薦蕭至忠、崔湜為宰相。張說因不肯阿附太平公主,被罷去相位,貶為尚書左丞、東都留守。張說知道太平公主等人心懷陰謀,於是派使者獻給玄宗一把佩刀,暗示他要果斷行事,以剷除太平公主。

  713年***開元元年***,唐玄宗誅殺太平公主。張說被徵拜為中書令,封燕國公。不久,唐玄宗更改官職名稱,張說被改封紫微令。

  貶出京師

  張說與同州刺史姚崇關係不和睦。玄宗打算任命姚崇為相,張說便指使御史大夫趙彥昭彈劾姚崇。玄宗不予理睬,張說又讓殿中監姜皎提議,任命姚崇為河東總管,以阻止姚崇入朝拜相。玄宗明知是張說的計謀,仍任命姚崇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姚崇任相後,張說非常害怕,私自到岐王李範府中申述誠意,結果被姚崇告發。張說被貶為相州刺史,充任河北道按察使。不久,張說又被他事牽連,再貶為嶽州刺史。

  716年***開元四年***,蘇頲擔任宰相。張說與蘇頲之父蘇瑰是故交,便撰寫一篇《五君詠》,在蘇瑰忌日時獻給蘇頲,其中一則是記載蘇瑰的故事。蘇頲非常感動,向玄宗進言,改任張說為荊州長史。不久,張說改任右羽林,兼檢校幽州都督。

  平定叛胡

  719年***開元七年***,張說任檢校幷州大都督長史兼天兵軍大使,代理御史大夫,同時在軍中修撰國史。

  720年***開元八年***,朔方大使王晙誅殺突厥降戶阿布思等千餘人,引起幷州的同羅、拔曳固等部族的恐懼。為了平息事端,張說只率二十人,持節安撫各部,晚上還住在他們帳中。副使李憲得知後派人傳信,勸他不要涉險,張說卻絲毫不懼。諸部落深受感動,得以安心。

  721年***開元九年***,突厥降將康待賓反叛,自稱葉護,攻陷蘭池六州。唐玄宗命王晙率兵討伐,又命張說參與軍機。當時,康待賓暗中勾結黨項,攻破銀城、連谷,還佔據糧倉。張說率一萬人出合河關***今山西興縣***襲擊,大破康待賓,並乘勝追擊。當逃到駱駝堰時,党項反戈,叛軍潰散。張說招撫党項流散人員,使他們各安其業。副使史獻認為党項反覆無常,建議把他們全部誅殺。張說道:“如果把他們全殺了,是違背了天道。”於是奏請設定麟州,安頓党項。同年,張說被召拜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722年***開元十年***,張說擔任朔方節度大使,並巡視邊防五城。當時,康待賓餘黨康願子舉兵造反,自立為可汗,並劫掠牧馬,西渡黃河出塞。張說率兵追討,在木盤山擒獲康願子,俘虜三千人,又將居住在河曲六州的降戶五萬餘人強行遷往中原的許、汝、唐、鄧、仙、豫等州。

  起初,唐朝邊境有鎮兵六十多萬,張說以“時無強寇,不假師眾”為由,奏請裁軍二十萬,讓他們回鄉種地。唐玄宗對此猶豫不決,張說道:“邊軍雖多,但各將帥都只管擁兵自衛,役使兵丁營私。真能制敵,不在兵多。以陛下之英明威武,四夷都能臣伏,不用擔心裁減人員會招來寇賊。臣請以臣全家百口人做擔保。”玄宗這才答應。

  當時,諸衛府兵貧弱,大都在輪班休假時逃跑了。張說建議招募壯士,修改條令,減少勞役,不到十天,便選得精兵十三萬,分別補給各衛,增強京師的守衛。這就是後來的彍騎衛隊。

  復居宰輔

  同年,唐玄宗從洛陽返回長安,途中打算前往幷州。張說道:“汾陰脽上有漢朝所立的后土祠,這裡的祭祀大禮長期廢弛;陛下應當趁巡幸之機重修此禮,以便為農事祈求豐年。”玄宗接受他的建議。

  723年***開元十一年***,唐玄宗回京,升張說為中書令。不久,玄宗設立麗正書院,招納祕書監徐堅、太常博士賀知章、監察御史趙冬曦等文學之士,讓他們著書立說、講論文史,並任命張說為修書使,主持其事。

  724年***開元十二年***,張說倡議玄宗到泰山舉行封禪之事,並與徐堅等人草擬封禪時的禮儀程式,對不合時宜的舊儀程加以改正。725年***開元十三年***,玄宗將麗正書院改為集賢殿書院,任命張說為集賢院學士,知院事。

  同年,玄宗封禪泰山,臨行前任命張說為右丞相兼中書令,源乾曜為左丞相兼侍中,又命張說撰寫《封禪壇頌》,準備刻在泰山之上。封禪時,張說將跟隨上山的執事官,都安排為自己親信之人,並且越級升為五品,而對隨行的兵士,只加功勳,不給賞賜。因此,朝野內外都埋怨張說專權。

  被迫致仕

  726年***開元十四年***,玄宗打算重用河南尹崔隱甫,結果在張說的干涉下,任命他為御史大夫。張說雖有才智,但脾氣暴躁,生性貪財,對同僚常當面駁斥,甚至呵斥謾罵。他與御史中丞宇文融不和,因此對宇文融所提出的建議,大多加以壓制。不久,崔隱甫、宇文融和御史中丞李林甫一起上書唐玄宗,彈劾張說勾引術士占星、徇私舞弊、收受賄賂。唐玄宗便命源乾曜與崔隱甫、刑部尚書韋抗、大理少卿明珪等人一起在御史臺審訊張說,結果罪狀大多屬實。

  張說的哥哥左庶子張光在朝堂上割掉耳朵,為張說鳴冤,玄宗遂命高力士探視張說。高力士回來後,對玄宗道:“張說頭髮散亂,滿臉汙垢,坐在稻草墊子上,用瓦盆吃飯,驚慌恐懼地等候處分。”又述說張說對國家的功勞。玄宗於是赦免張說,僅罷免其中書令之職。

  張說被罷政事後,就在集賢院專修國史,又要求免去右丞相一職。唐玄宗不許,並且在遇到軍國大事時,仍舊派人去詢問他的意見。崔隱甫等人怕玄宗還會起復張說,對他百般詆譭。727年***開元十五年***,唐玄宗勒令張說致仕退休。

  晚年生活

  728年***開元十六年***,唐玄宗命張說兼任集賢殿學士。

  729年***開元十七年***,張說被任命為尚書右丞相、集賢院學士,不久,接替源乾曜為尚書左丞相。不久,張說又因修撰《謁陵儀注》有功,加封開府儀同三司。

  730年***開元十八年***,張說患病,唐玄宗每天都派中使前去看望,並親自為他書寫藥方。同年十二月,張說病逝,終年六十四歲。唐玄宗在光順門為他舉哀,親自撰寫神道碑文,並罷元旦朝會,追贈太師,賜諡文貞。

  張說的人物評價

  總評

  張說曾三任宰弼,擅長文學,一生掌文學之任三十多年,有助成文治之功,也頗有武略,可謂文武兼資。他明於政體,改革不合時宜的政治和軍事制度。故史家稱讚他“發明典章,開元文物彬彬,說居力多”,是推動“開元之治”的一位重要人物。

  歷代評價

  李隆基:① 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燕國公張說,道合忠孝,文成典禮,當朝師表,一代詞宗。有公輔之材,懷大臣之節。儲宮侍講,早申翼贊,臺座訏謨,備陳匡益。入則式是百辟,出則賦政四方,嘉績簡於朕心,茂功著於王室。賚予良弼,光輔中興,乃眷專車,是稱樞密。② 故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左丞相、集賢院學士知院事、上柱國、燕國公張說,辰象降靈,雲龍合契。元和體其衝粹,妙有釋其至賾。挹而莫測,仰之彌高。精義探系表之微,英辭鼓天下之動。昔侍春誦,綢繆歲華。含舂容之聲,叩而盡應;蘊泉源之智,啟而斯沃。授命興國,則天衢以通;濟用和民,則朝政惟允。司鈞總六官之紀,端揆為萬邦之式。方弘風緯俗,返本於上古之初;而邁德振仁,不臻於中壽之福。

  蘇頲:銀青光祿大夫檢校中書令上柱國燕國公張說,含和育粹,特表人師,懸解精通,見期王佐。立言布文武之用,定策勵忠公之典,才冠代而不有,功至大而若虛。

  劉肅:張說獨排太平之黨,請太子監國,平定禍亂,迄為宗臣,前後三秉大政,掌文學之任,凡三十年。為文思精,老而益壯,尤工大手筆,善用所長;引文儒之士,以佐王化。得僧一行,贊明陰陽律歷,以敬授人時。封太山,祠睢上,舉闕禮,謁五陵,開集賢,置學士,功業恢博,無以加矣。尚然諾,於君臣、朋友之際,大義甚篤。

  劉昫:① 始玄宗在東宮,說已蒙禮遇。及太平用事,儲位頗危,說獨排其黨,請太子監國,深謀密畫,竟清內難,遂為開元宗臣。前後三秉大政,掌文學之任凡三十年。為文俊麗,用思精密,朝廷大手筆,皆特承中旨撰述,天下詞人,鹹諷誦之。尤長於碑文、墓誌,當代無能及者。喜延納後進,善用己長,引文儒之士,佐佑王化,當承平歲久,志在粉飾盛時。其封泰山,祠脽上,謁五陵,開集賢,修太宗之政,皆說為倡首。而又敦氣義,重然諾,於君臣朋友之際,大義甚篤。② 郭代公、張燕公解逢掖而登將壇,驅貔虎之師,斷獯戎之臂,暨居衡軸,克致隆平,可謂武緯文經,惟申與甫而已。惜乎均、垍務速,失節賊廷。自武德已來,稱賢相者,房、杜、姚、宋四公,皆遭無賴子弟汙圮先業,非獨燕國之不幸也。

  歐陽修:① 說於玄宗最有德,及太平用事,納忠惓惓,又圖封禪,發明典章,開元文物彬彬,說力居多。中為奸人排擯,幾不免,自古功名始終亦幾希,何獨說哉!至子以利遽敗其家。② 說敦氣節,立然諾,喜推藉後進,於君臣朋友大義甚篤。帝在東宮,所與祕謀密計甚眾,後卒為宗臣。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帝好文辭,有所為必使視草。善用人之長,多引天下知名士,以佐佑王化,粉澤典章,成一王法。天子尊尚經術,開館置學士,脩太宗之政,皆說倡之。為文屬思精壯,長於碑誌,世所不逮。既謫嶽州,而詩益悽婉,人謂得江山助雲。常典集賢圖書之任,間雖致仕一歲,亦修史於家。

  謝採伯:張說燕公,文屬思精壯,長於碑誌,詩得江山助,釋學亦詣理超絕。本朝蘇、黃出入釋老、唐人諸集,蓋鮮兼之。燕公躬臨行陣,制敵克勝,本朝諸文儒又鮮兼之矣。

  辛文房:說敦氣節,重然諾。為文精壯,長於碑誌。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詩法特妙,晚謫岳陽,詩益悽婉,人謂得江山之助。

  歸有光:張燕公於玄宗,最為有德。及太平用事,納忠惓惓,所與祕謀密計甚眾。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善用人之長,引天下知名士,以佐佑王化,粉澤典章,成一王法。天子尊尚儒術,開置學士,修太宗之政,皆公有以倡之。開元文物彬彬,公之力居多,故天下稱其文。姚元之尤長吏道,決事無淹思。三為宰相,常兼兵部,屯戍斥堠,士馬儲械,無不諳記。帝方躬萬機,朝夕詢逮,他宰相畏威謙憚,惟獨元之佐裁決,以得專任。承權戚干政之後,紀綱大壞,而能先有司罷冗職,修制度,擇百官各當其才,故天下稱其通。雖然,元之雖善應變,以成天下之務,然天資權譎,計出張說於相州,罷魏知古為尚書,而東都壞廟之對,幾於佞矣。故燕、許並稱,其文章真為無媿,而姚、宋齊名,君子不容無優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