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勳的人物生平
張勳***1854年12月14日-1923年9月11日***,原名張和,字少軒,號鬆壽老人,北洋軍閥、將領,任定武上、北洋大臣。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平步青雲
張勳早年喪父母,於1884年***光緒十年***在長沙蔘加軍隊,坦率直白、敢作敢當,隨清軍進入廣西參加中法戰爭。晚清時期,初隸廣西提督蘇元春部,為參將。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隨四川提督宋慶調駐奉天。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隸屬袁世凱,任新建陸軍工程營管帶***營長***,行營中軍***督練處總務長***。後隨袁到山東鎮壓義和團。1899年升至總兵。1901年調北京,宿衛端門御前護衛,多次擔任慈禧太后、光緒帝的扈從。1909年***宣統元年***溥儀即位後,歷任江南提督,率巡防營駐南京。
對抗革命
武昌起義後,奉令鎮守南京,戒備第九鎮新軍,頑抗革命軍。仍被清政府授為江蘇巡撫兼署兩江總督、南洋大臣。為表示忠於清廷,張勳及所部均留髮辮,張勳人稱“辮帥”,所部定武軍人稱“辮子軍”。1913年,袁世凱任大總統,張勳所部改稱武衛前軍,駐兗州,表示仍效忠清室,禁其部卒剪去髮辮;11月,任中國孔教會***總會會長康有為,主任幹事陳煥章***名譽會長。二次革命中奉袁世凱命,率部往南京鎮壓討袁軍,縱兵搶掠,屠殺民眾數千人。旋被袁世凱授為府定武上,任江蘇督軍,調往徐州,轉任長江巡閱使,移駐徐州。1915年,擁袁世凱稱帝,被封為一等公爵,但內心仍一意維護清廷。
兵變復辟
1916年,袁世凱去世,黎元洪當上大總統,實權掌握在國務院段祺瑞手中。
不久,黎元洪和段祺瑞在所謂“參戰”問題上發生矛盾,段祺瑞主張對德宣戰,黎元洪和國會則堅決反對。張勳因德國支援他的復辟主張,而反對對德宣戰,但同時又蔑視黎元洪。因此,黎、段爭相拉攏張勳,張勳卻另有打算。他偽裝成黎、段之間的調解人,企圖坐收漁利,同時在徐州成立北洋七省同盟,不久任安徽督軍,擴充至十三省同盟,拼湊實力,積極策劃清室復辟。
1917年5月下旬,當黎、段因解散國會問題爭執不下時,段祺瑞策劃武力推翻黎元洪並解散國會,黎元洪得到訊息,先下令免去段祺瑞的國務院。張勳乘機提出“非復辟不可”的主張,於6月7日率“辮軍”北上。黎元洪被迫下令解散國會。14日張勳到達北京。
經過一陣緊張的策劃,張勳於1917年6月30日潛入清宮,決定當晚發動復辟。
1917年7月1日凌晨1時,張勳穿上藍紗袍、黃馬褂,戴上紅頂花瓴,率領劉廷琛、康有為、陳毅、沈曾植、王士珍、江朝宗及幾位辮子軍統領共50餘人,乘車進宮。
3時許,廢帝溥儀在養心殿召見張勳。張率領諸人,溥儀行三拜九叩禮。同日,溥儀釋出“即位詔”,稱“共和解體,補救已窮”,宣告親臨朝政,收回大權。他公佈9項施政方針,一連下了8道“上諭”,大舉封官授爵,恢復清朝舊制。參加復辟的重要分子,均被授以尚書、閣丞、侍郎等要職,康有為任弼德院副院長,張勳為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並被封為忠勇親王。張勳還通電各省,宣佈已“奏請皇上覆闢”,要求各省應即“遵用正朔,懸掛龍旗”,史稱“張勳復辟”。但12日為皖系軍閥段祺瑞的“討逆軍”所擊敗,逃入荷蘭使館,溥儀退位,被通緝,繼逃到天津德租界地區。
病逝天津
1918年3月,北洋政府以“時事多艱,人才難得”為由,對洪憲衲首和辮帥復辟案犯均一律實行特赦。獲自由後一直蟄居津門德租界6號***今河西區浦口道6號***寓所。
張勳獨資或投資經營的當鋪、電影公司、銀行、錢莊、金店、工廠、商店等企業有70多家。他家的傭人不下百餘,花匠、木匠、廚子、司機、丫鬟、僕人等分門別類,一應俱全,門口還有英租界工部局派來的警察站崗。有人估計,張勳的動產、不動產加起來達五六千萬元之多。
1920年5月,張作霖向徐世昌提出恢復張勳長江巡閱使兼安徽督軍之職,被張勳拒絕。後來,徐世昌甚至還請他出任全國林業督辦,他依然無動於衷。他在天津的鬆壽裡閒居,一日,有一位客人勸他要識時務,該剪掉辮子了。張勳手捏辮梢學著楊小樓京劇唸白:“吾迴天無力,尚可獨善其身。腦袋在、辮子不掉!真吾大清股肱之臣。”
1923年9月12日,張勳因病在天津逝世,終年69歲,溥儀賜諡“忠武”。張勳逝世後,政界聞人和文化名流紛紛致電哀輓,祭文、哀詩和輓聯不計其數,或敵或友,不同政治立場的人幾乎都對其孤忠大加讚美,後來他的家屬在門生故吏的幫助下,專門編輯了一本《奉新張忠武公哀輓錄》。張勳靈柩經過幾番周折運回老家江西奉新安葬,無數贛籍百姓自發相送,成為當年在江西地方上最為轟動的大事之一。
張勳復辟
張勳復辟是1917年6月,張勳利用黎元洪與段祺瑞的矛盾,率3000“辮子兵”,借“調停”為名,於6月14日進北京。入京後,張勳急電各地清朝遺老進京,‘襄贊復辟大業’。同月30日,他在清宮召開‘御前會議’,並於7月1日攆走黎元洪,把12歲的溥儀抬出來宣佈復辟,改稱此年為‘宣統九年’,通電全國改掛龍旗,自任首席內閣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康有為被封為‘弼德院’副院長。這就是史家稱的‘張勳復辟’或‘丁巳復辟’。結果復辟僅12天破產。
實際上,張勳復辟的本質並非封建王朝保守勢力對中華民國的反撲——直至進入北京後張勳也沒有復辟的意圖,這一點後文詳及——而是民國各派政治力量以反擊復辟為幌子,進行的一場圍繞政治利益分配而展開的較量和博弈。儘管張勳迅速失敗,但主導復辟的相關利益集團並沒有隨著張勳的身敗名裂而消亡,而是在反對張勳的鬧劇中獲得了更大的利益,並最終為利益的再分配而大打出手,最終導致了軍閥混戰和中華大地的實質性分裂。
張勳復辟失敗後,復辟的重要參與者康有為曾有詩曰:“圍城慘淡睹龍爭,蟬嘇聲中聽炮聲。諸帥射王敢傳檄,群僚賣友竟稱兵,晉陽興甲何名義?張柬無謀召喪傾。信義雲亡人道絕,龍祣收影涕沾纓”。政治態度雖有問題,但詩卻不錯,將複雜曲折的復辟經歷簡練地交代了出來。
張勳復辟雖然歷時僅僅十二天,但卻是中華民國曆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轉折點。這場復辟直接導致段祺瑞的復出和皖系、直系兩大軍閥的崛起,更將民國以來的兩大法統***孫中山和袁世凱***統統徹底打翻。此次復辟之後,北洋集團的利益分化更加明顯,復辟後段祺瑞與馮國璋之間的兵戎相見,使得自民國成立以來的“總統府”“國務院”之間的爭執最終付諸武力。以張勳復辟為界限,民國成立以來“內閣制”與“總統制”、北洋集團與民主黨派***革命黨人***的制度之爭、政見之爭,演化為赤裸裸地力量博弈和軍事較量。此外,張勳復辟還間接使得吳佩孚、馮玉祥兩個北洋後輩嶄露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