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伐劉宋之盱眙之戰

  盱眙之戰是南北朝時期的一次戰役,最終,南朝宋軍擊敗拓跋燾的北魏軍隊,取得了勝利,極大的鼓舞了南方軍民的愛國熱情。在蒙宋之戰時,也有與其同名的戰役。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北魏劉宋對峙地圖圖片

  北魏簡介

  北魏***386年—534年***是北方少數民族鮮卑族建立的北方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386年初,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時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當年四月,拓跋珪遷都盛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398年,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巨集***元巨集***遷都洛陽,大舉改革,改皇族拓跋氏為元氏,尊儒教等,為我國文化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北齊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禪位於宇文覺,北周建立,北魏歷史宣告結束。從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國至534年分裂為止,共歷20帝,享國148年。北魏時期,佛教興起,佛教得到空前發展,遷都洛陽和移風易俗,促進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拓跋氏自稱是黃帝后裔,黃帝發源地為戰國時魏國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國號,同時含有延續曹魏,對抗東晉政權。為別於此前的曹魏政權,某些史書因此別稱為“後魏”,但由於史學界不稱曹魏為“前魏”,故“後魏”之稱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後改姓元,故又別稱拓跋魏、元魏。

  劉宋簡介

  南朝宋***公元420年~公元479年***,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第一個朝代,因國君姓劉,故後世史家一般也稱之為“劉宋”。由劉裕於公元420年所建,定都建康***今南京***,歷經九帝,享國近60年,屬六朝之一。

  宋武帝劉裕出身下層,但在平定桓玄之亂後,逐步控制了朝政,成為東晉後期的實際統治者。在此後十幾年中,他通過一系列的征伐,對內平定了各大割據勢力,對外消滅南燕、西蜀、後秦等國,征服仇池國和林邑國。公元420年劉裕廢晉建宋。劉宋前期三十幾年,社會安定。武帝劉裕稱帝前後,對東晉以來的弊政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包括加強中央集權,實行土斷,抑制豪強兼併,發展生產,整頓吏治,重用寒門、恢復秀才、孝廉策試的制度、減輕賦役、重振儒學、精簡僑州郡縣等等。宋武帝劉裕死後,文帝劉義隆繼續堅持劉裕的政策方針,南北朝前期出現了一個難得的盛世局面,史稱“元嘉之治”。然因文帝晚年的北伐戰略失誤,致使國力大損。文帝死後,朝政一蹶不振。公元479年,蕭道成篡奪皇位,改國號為齊,劉宋滅亡。

  劉宋是江左六朝中疆域版圖最大的一個朝代,極盛時北疆到達潼關、黃河一帶,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包括雲南,南至越南中部的林邑一帶。劉宋時期最重要的一個局面就是中央集權開始復興,軍政大權重新迴歸皇權,門閥大族壟斷政治的局面一去不復還,士族開始走向衰敗。劉宋一朝,寒門開始步入朝堂擔任要職,中後期則更加明顯,在政治上形成了“寒人掌機要”的局面。

  北魏·劉宋盱眙之戰簡介

  北魏太平真君十二年***宋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親征,兵分五路。魏軍先後在滑臺之戰、東平之戰、東陽之戰、潁川之戰、馬頭合圍戰等眾多戰場擊敗南朝宋後,紛紛南征至長江北岸。但是由於軍中開始染病,並且沒有船隻渡江,只好北歸。在北歸途中圍攻盱眙***今江蘇盱眙東北***遭宋守軍頑強抵抗而失敗的作戰。 這是南北朝之間進行的一次罕見的大戰,也是歷史上華夏民族與遊牧民族之間以少勝多的一次成功的城市防守戰。

  北魏·劉宋盱眙之戰起因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魏太武帝拓跋燾率軍反擊宋的大舉進攻,越過黃河、淮河,向南挺進至瓜步山***今江蘇六合東南***,飲馬長江。後因,宋軍沿江嚴備,己方缺乏船隻,更因為北方人不適應南方氣候,軍中流行瘟病。只得於次年正月北撤。經過盱眙時,拓跋燾驅使丁零、匈奴、氐羌等族士兵築長圍攻盱眙,運東山土石以填塹,造浮橋於君山***在盱眙城北6裡處***之川,切斷了盱眙的水陸通道。

  北魏·劉宋盱眙之戰戰鬥過程

  臧質在進入盱眙之前,先在潁川之戰慘敗,後臧質又率萬餘人北救。至盱眙***今江蘇盱眙東北***附近 時,魏帝已過淮河,臧質令胡崇之、臧澄之營於東山,建威毛熙祚據前浦,臧質營於城南。魏軍攻胡崇之、臧澄之二營,胡崇之等力戰不敵,軍散,皆為魏軍所殺。魏軍又攻毛熙祚,毛熙祚受重傷而死,宋軍遂亂。臧質見魏軍兵盛,按兵不敢救。當晚,臧質軍也潰敗,棄輜重器械,僅率700人退入盱眙城。

  盱眙太守沈璞是個人才,早在王玄謨攻滑臺時,他便修城牆,挖壕溝,積蓄器械錢糧,募集兩千精兵準備禦敵。魏軍南下,周邊郡縣大多撤回江南,唯獨他堅持守城。事後,還將功勞全部讓給了臧質。

  魏太武帝遣使送書函與盱眙城守將臧質,言及交戰時將令非拓跋氏的丁零、氐、羌等別族部眾衝在陣 前,他們若為宋軍所殺,於魏國無所不利;並說其兵鬥死正可減國中之賊。臧質即將魏太武帝書函送與魏軍士卒,曉諭他們不要為之賣命,並出賞格購魏太武帝的首級,以瓦解魏軍。魏軍以鉤車鉤城樓,城內宋軍系以大索,數百人呼喊著一起牽拉,車不能退。至夜晚,用大桶垂卒出城,截其鉤,獲得鉤車。魏軍又以衝車攻城, 因城堅固,衝車難以奏效。魏軍遂肉搏而上,輪番登城,殺傷以萬計。連攻3旬未能克。時魏軍又多染疾疫,五十萬大軍傷亡過半,又聞宋遣水軍從東海入淮水,並令彭城守軍斷魏軍歸路,魏太武帝遂率部於二月燃燒攻具退走。宋軍因兵力少,不敢追擊,僅出動若干船隻,佯欲北渡淮水截其後,以促魏軍速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