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戰爭介紹

  編者按:普法戰爭主要結果是,德國實現普魯土統治下的統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國。德國統一雖是歷史上一次進步事件,但它不是通過革命的,民主的途徑,而是通過反動的,自上而下的“鐵血政策”***俾斯麥語***而取得的。

  

  普法戰爭***Franco-Prussian War,1870年-1871年***,是普魯士王國為統一德意志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爆發的戰爭。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在1864年及1866年先後擊敗了丹麥及奧地利,但法國卻仍然在幕後操控著南德意志諸邦,阻礙德國統一;為此,普魯士首相俾斯麥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製造爭端,發表了挑戰性的“埃姆斯密電”,激發出普、法兩地人民的民族仇恨,令法皇拿破崙三世於1870年7月19日對普宣戰,普魯士藉此團結德意志民族,進攻法國;戰爭後期,普魯士將戰爭由自衛戰爭轉化為侵略戰爭,最後以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國告終。

  普法戰爭1870年的普法戰爭,對交戰雙方來說,都想進行這場戰爭,但作戰的動機不一樣。19世紀70年代以前的德意志,長期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況,經濟發展落後於歐洲其他大國。普魯士容克地主的代表普王威廉一世和首相俾斯麥,決心用武力來統一德國,並實現德國稱雄歐洲的夢想。因此在1864年和1866年相繼對丹麥和奧地利發動王朝戰爭,取得統一德意志的領導權,並建立北德意志聯邦,在實現統一的道路上邁出關鍵的一步。這時南德四個邦***巴登、黑森、符騰堡和巴伐利亞***以法國為後盾,仍各據一方。


 

  德國的統一,受到鄰國──法蘭西第二帝國的阻撓。路易·拿破崙·波拿巴夢想恢復拿破崙帝國的版圖,謀求法國在歐洲的霸主地位。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聯邦的崛起,使法國在歐洲多了一個競爭對手。於是法國千方百計阻止普魯士統一德國南部四個邦,並企圖通過對外戰爭,緩和國內矛盾,稱霸歐洲。普法之間的矛盾迅速激化。普法戰爭是德國為完成統一及爭奪歐洲霸權的一場不可避免的戰爭。在戰爭爆發之前,俾斯麥使用了外交手段,誘使拿破崙三世主動挑起戰爭。色當戰役後,法國已敗陣,第二帝國又被推翻,阻止普魯士統一德國的法蘭西第二帝國已不復存在。而普軍卻繼續向法國推進,包圍巴黎,並迫使法國簽訂了割阿爾薩斯和洛林,賠款50億法朗的條約。從普魯士方面看,戰爭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從防禦轉變為侵略,進行一場帶有掠奪和爭霸性質的非正義戰爭。

  普法戰爭主要結果是,德國實現普魯土統治下的統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國。德國統一雖是歷史上一次進步事件,但它不是通過革命的,民主的途徑,而是通過反動的,自上而下的“鐵血政策”***俾斯麥語***而取得的。除本國國土外,德意志帝國還把波蘭和法國部分領土併入自己版圖,一個侵略成性的普魯士容克地主階級開始主宰德意志帝國。歐洲中心出現了一個危險的戰爭策源地。

  普法戰爭以法蘭西帝國的崩潰和法國資產階級政府的投降而告終。根據和約,法國賠款並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1871年1月18日,普王在凡爾賽即位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德國實現統一,歐洲大陸的局勢隨之發生巨大變化,德法兩國的矛盾進一步加劇,成為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要因素之一。

  法蘭克福和約的條款十分苛刻,從而使法德兩國之間的矛盾愈加深化,並最終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爆發的一個原因。普法戰爭的經驗表明,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對於建立龐大的資產階級軍隊並使其預先做好周密的戰爭準備具有重大意義,總參謀部在準備和實施作戰方面作用極大,編制動員計劃和鐵路運輸計劃以及在軍事上使用電報都具有特殊的意義,德軍依靠上述措施才得以先於對方完成動員和戰略展開,從而掌握了戰略主動權。軍隊指揮亦有變化。毛奇不是靠下達集中統一的命令指揮各集團軍,而是給各集團軍司令官下達個別訓令,各集團軍司令官則依據訓令和本區具體情況機斷行事。軍隊可在寬大正面作戰,並可實施包圍敵軍兩翼的機動。大量軍隊在寬大正面上協同作戰的做法越來越清晰地表現出現代戰役的特點。普法戰爭期間,新式作戰兵器和較完善的武器裝備***德軍的火炮和法軍的沙斯波式擊針槍***Chassepot******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步兵戰鬥隊形繼續得到完善,散兵線隊形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運用。火力的加強大大增強了軍隊防禦的穩定性,給敵方突破防線增加了困難,並提高了戰術機動的作用。普法戰爭後,許多國家都實行普遍徵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