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長的海底隧道是哪個
海底隧道是在海底建造的連線海峽兩岸的隧道,是供車輛通行的,全世界已建成和計劃建設的海底隧道有20多條,主要分佈在日本、美國、西歐、中國香港九龍等地區,大家知道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在哪裡嗎?接下來就由小編來為你好好介紹吧。
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青函隧道
青函海底隧道是日本本州青森地區和北海道函館地區之間津輕海峽挖通的一條的海底隧道。經過12年的施工,1983年1月27日,南起青森縣今別町濱名,北至北海道知內町湯裡,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青函隧道的先導坑道終於打通了。1988年3月13日,青函隧道正式通車,從而結束了日本本州與北海道之間只靠海上運輸的歷史。瑞士聯邦鐵路局2016年12月11日宣佈,聖哥達基線隧道於當天***11日***正式啟動客運列車商業運營服務。聖哥達隧道已超越全長53.9公里的日本青函隧道***Seikan tunnel***,成為世界最長的火車隧道。
青函隧道建築結構
安全裝置為確保列車的準時、高速、安全執行,在函館設指令中心,對列車的執行實施監控,還在隧道內建有兩座避難車站和8個熱感應點,裝有火災探測器、自動噴水滅火裝置、地震早期探測系統、漏水探測器等裝置。一旦發生危險,列車可迅速就近駛入避難車站,乘客可通過兩側能收容上千人的避難所或傾斜坑道脫離險境。特點
高昂代價修建這條青函隧道的代價是極其高昂的。1971年主隧道動工興修時,預算工程的全部費用為8億3千萬美元,但後來多次追加費用,估計到隧道竣工,整個工程需用27億美元,平均每公里5千多萬美元。由於工程極其複雜,施工條件又非常差,自隧道動工以來,已有33名工人喪生,1,300人傷殘。隧道兩度被海
水淹沒,第一次發生在1969年,海水將巖縫衝大,每分鐘湧入11噸,水在斜井裡上升了150米。工人們花了近5個月時間將積水抽出,後來在整個隧道周圍灌上一層厚達4.5米的水泥漿,並用鋼板把巖縫堵住。1976年,海水再次以每分鐘70噸的流量衝入供應隧道,工人們又足足奮鬥了5個月才控制住這次水害,共死亡20餘名工人,僅後一次水害的影響,整個工程至少被推遲了兩年。
施工特點海底隧道的開鑿,使用巨型掘巖鑽機,從兩端同時掘進。掘巖機的鏟頭堅硬而鋒利,無堅不摧。鑽孔直徑與隧道設計直徑相當,每掘進數十釐米,立即加工隧道內壁,一氣呵成。為保證兩端掘進走向的正確,採用鐳射導向。在海底地質複雜,無法這樣掘進的情況下,就採用預製鋼筋水泥隧道,沉埋固定在海底的方法。
青函隧道紀念館
是於1988年3月開通的世界最長海底隧道,從計劃到貫通完成共用了42年的時間。在紀念館內,通過立體模型、映像及展示板通俗易懂地介紹了隧道的概況,把當年的工程、資料和模型,完整地向觀眾展示,以表揚及紀念當時的高科技。除了靜態展覽,館內又設有日本第一短的私營鐵路“青函隧道龍飛斜坑線”,僅需9分即可到達海底140米深處的特別開放隧道工作坑,觀摩總長度為53.85公里長的隧道是如何挖掘而成的。該參觀路線所需時間為45分種。
青函隧道建築歷程
青函隧道連通日本本州與北海道的紐帶。日本是個島國,由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國四個島嶼組成。北海道地處北方,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20%,而人口僅佔全國人口的5%,在人口稠密的日本,是一塊很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區。然而北海道與本州隔著津輕海峽,日本本州的青森與北海道的函館兩地隔海相望,中間橫著水深流急的津輕海峽。海峽風大浪高,水深流急,只能靠渡輪運輸,交通十分不便,兩地的旅客往返和貨運,除了飛機以外,就只能靠海上輪渡。要想促進北海道的經濟發展,首先就要解決交通不便的問題。從青森到海峽對岸的函館,海上航行要4.5小時,到了颱風季節,每年至少要中斷海運80次。於是,人們迫切希望海峽兩岸除飛機和輪渡之外,再能有更經濟、更方便的交通把兩岸聯絡起來。青函隧道工程的設想也就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