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儀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楊儀是蜀漢大臣,但是人物品性一般,歷史對其評價不高,這個人可以歸入有才無德之類。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楊儀的人物介紹

  他原本是荊州刺史傅群的祕書***主簿***,後投靠關羽,又經關羽引見,見到了劉備。《三國志》載:先主與語論軍圍計策,政治得失,大悅之,因闢為左兵曹掾。說他有才是因為他被劉備和諸葛亮賞識,並且隨諸葛亮北伐,擔任丞相長史加綏軍。丞相長史的職務相當於諸葛亮的祕書長,協助諸葛亮處理日常軍務。而楊儀把這個工作做得很出色。《三國志》中說:“亮數出軍,儀常規畫分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軍戎節度,取辦於儀。***《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當時諸葛亮把軍隊的日常雜務以及規劃排程等具體工作都交與楊儀,而楊儀處理這些事務來也是胡蘿蔔就酒——嘎蹦多脆,因此深得諸葛亮的器重。要知道無論是劉備還是諸葛亮眼裡都不揉沙子,都閱人無數。楊儀能得到他們的賞識器重,說明這個人確實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而說他無德是因為他“性狷狹”,也就是氣量狹窄。在劉備徵東吳之時,就與政府辦公廳主任***尚書令***劉巴不和,被貶到弘農當去了。***左遷遙署弘農太守***至於兩人因何起爭執,《三國志》並未說明,但以劉備的賞罰分明,過錯一定在楊儀這邊。而楊儀在諸葛亮身邊擔任長史期間同魏延不和,兩人的關係甚至“勢同水火”。有一次魏延拿著刀想宰了他,把他嚇得跑到諸葛亮那哇哇大哭。而諸葛亮因為愛惜這兩人的才華,便在其中當和事老。有諸葛亮在,兩人只得都壓著火。但這座壓抑已久的火山終於在諸葛亮死後來了個大噴發:諸葛亮臨時把兵權交與楊儀,導致了魏延的不滿,氣勢洶洶來找楊儀算賬。後來魏延手下的士兵譁變,魏延逃到漢中,被馬岱追殺。這時楊儀的小人嘴臉暴露無疑:馬岱把魏延的人頭交與楊儀,楊儀把人頭狠狠踩了幾下,邊踩邊罵:“庸奴!復能作惡不?”***《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而後又向劉禪告發魏延,導致了魏延被誅三族。

  這場“魏楊之爭”以楊儀的勝利而告終。但楊儀也沒得意多久,回到成都給諸葛亮發完喪後,劉禪根據諸葛亮的遺囑把大權交與蔣琬,而楊儀只是撈到一個參議***中軍師***的虛職。楊儀這才知道自己被諸葛亮當槍使了一回,按今天的說法就是被“限制使用”了。以他“狷狹”的個性自然咽不下這口氣,但也無可奈何。終於有一天向當年一起對抗魏延時的戰友費禕吐露了心聲:“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這費禕可是個原則性極強的人,他和楊儀有本質的不同。當年在一條戰壕裡對抗魏延,楊儀是為私,而費禕則是為公。因此轉過天來費禕就報告了劉禪。劉禪自然大怒,想要斬了楊儀,結果還是一直遭楊儀妒恨的蔣琬求情,說楊儀縱然有錯,但看在他跟隨丞相多年征戰有功的份上把他貶為庶人就行了。楊儀這才逃過一死,被削職為民。但楊儀畢竟不是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受不了這樣的屈辱,也可能的確是為自己的言行羞愧,便自殺身亡了。

  後來有人據此認為要造反的不是魏延而是楊儀。其實也不盡然,楊儀不過就是發發牢騷而已,未必就真有了反心。退一步說,就算他真的在手握兵權之時造了反,那麼下場也肯定比魏延更慘,因為他在蜀軍中根本沒有號召力,也沒有自己的黨羽,所以“舉軍投魏”也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不過楊儀最終還是為他的口不擇言,也可以說為他的“狷狹”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結束了他的“有才無德”的一生。

  如果為楊儀的一生復一覆盤,可以說他跟對了主人,有了施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本來是可以得到善終的。但他卻私慾膨脹,削尖了腦袋鑽營自己的蠅頭小利,受到了挫折就心態失衡,怨天尤人,這個人的確太自以為是了。所以還是陳壽先生評價得準確:“楊儀以當官顯,鹹貴重。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楊儀結局

  楊儀是三國時期蜀漢大臣,因多出怨言,被削職流放至漢嘉郡。但楊儀仍不自省,又上書誹謗,言辭激烈,最後下獄,自殺身亡。

  投奔劉備

  建安年間,楊儀為荊州刺史傅群的主簿,背離傅群前往投奔襄陽太守關羽。關羽任命他為功曹,派他為信使西行去見劉備。劉備與他談起國家軍事大計,議論政治得失,非常喜歡他,於是徵召他為左兵曹掾。及至劉備為漢中王,又升任楊儀為尚書。劉備稱帝后,東征東吳,楊儀與尚書令劉巴不和,便被改任遙領弘農太守。

  結怨魏延

  建興三年***225年***,丞相諸葛亮任用他為參軍,代行相府事宜,準備南行。

  建興五年***227年***,楊儀跟隨諸葛亮到漢中。

  建興八年***230年***,楊儀被提拔為長史,加綏軍。諸葛亮多次出軍,楊儀總是幫他制訂規劃,籌措糧草,做事不用過多的考慮,很快就利索地處理完畢。軍中禮節制度,都由楊儀安排和檢查。諸葛亮深為愛惜楊儀的才幹,藉助魏延的驍勇,常恨二人不能很好相處,但又不忍心偏廢他們任何一方。

  建興十二年***234年***,楊儀跟隨諸葛亮出軍屯紮谷口。秋天,諸葛亮病情加重,祕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魏延斷後,如果延或不從命,就隨他的便。諸葛亮歿,祕不發喪,楊儀令費禕前往揣摩魏延意圖。魏延回答道:“丞相雖然身亡,但還有我呢,怎麼能因一個人的死而荒廢天下大事呢? 再說,我魏延是何人,怎麼能受楊儀擺佈,做斷後的將領呢?”

  大軍都隨楊儀徐徐退卻,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趕在楊儀大軍前面,所走過的地方都燒絕閣道。楊儀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劉禪說對方謀反,劉禪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到底是誰想造反,董蔣二人都擔保楊儀懷疑魏延。魏延先佔據南谷口,率軍出擊楊儀大軍,楊儀命令王平在前抵禦魏延。王平罵魏延的先頭部隊:“諸葛公去世,屍骨未寒,你們這些人怎麼敢如此!”魏延大軍知道錯在魏延,不聽魏延的命令,都散了。只有魏延與其子數人逃亡,逃到漢中,楊儀派遣馬岱追上了魏延並且斬了他,將頭顱獻於楊儀,楊儀用腳踐踏魏延的頭顱,並且罵道:“庸奴!你還能再作惡麼?”於是誅滅魏延三族。

  以上為《三國志》的記載,不過據《魏略》所記,受諸葛亮託付兵權的是魏延,楊儀因怕魏延趁機相害,所以造謠說魏延要北上投敵,併發兵攻之,然而被誣陷的魏延深恐與戰則清白難雪,所以只逃不戰,最後終於被追殺。裴松之認為此說法是在曹魏的傳言,蜀漢陳壽的《三國志》比較可信。

  作繭自縛

  原本楊儀認為自己被諸葛亮託付後事,又為朝廷誅除了逆賊魏延,所以自己應該會繼諸葛亮後掌政,於是招呼都尉趙正用《周易》卜筮,卦為“家人”,楊儀沉默不歡。而諸葛亮生前已有密奏,認為楊儀性情急躁狹隘,有意讓蔣琬擔當重任,蔣琬於是為尚書令、益州刺史。楊儀到京城後,被任命為中軍師,沒有部屬,只是自己便宜行事而已。起初,楊儀任先主手下的尚書,蔣琬為尚書郎,後來雖然都任丞相參軍長史。楊儀每次隨行,承擔軍中繁重的工作,自認為比蔣琬資歷老,才能超過蔣琬,於是聲色之間經常流露出怨憤表情,斥責他人嘆息自己的言語發自內心。當時人家都畏懼他出言不遜,不敢與他交往,只有後軍師費禕前往慰勞看望他。楊儀對費禕表示自己的怨恨忿怒,說了許多以前的事,還對費禕說:“以前丞相去世時,我如果舉兵前就魏氏,今日處世怎會落魄到這種田地呢!真是令人追悔莫及。”費禕便祕密地將這些話向上奏報。

  建興十三年***235年***,楊儀被廢為平民,流放到漢嘉郡。楊儀到了流放地,再次上書誹謗,語氣措辭激烈,於是朝廷派人下到郡中捉拿他。楊儀自殺,他的妻兒老小回到蜀地。

  家庭成員

  楊慮:字威方,楊儀之兄。自小德行素著,在江南中帶品德無人能及。一直不願出仕為官。十七歲時夭折,鄉人稱他為“德行楊君”。

  楊儀的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楊儀登場於諸葛亮北伐之時。馬謖拒諫失街亭一役中,身為長史的楊儀自動請纓,要前往代替馬謖保守街亭,諸葛亮亦表示贊同,可見諸葛亮頗信任楊儀。可惜楊儀未出發,街亭就已告失守。自此後,楊儀常隨在諸葛亮身邊,一起籌劃及商議軍中事務。第一百零一回中楊儀建議採用輪班分兵,以為長久北征之計,便深得諸葛亮所認同。

  諸葛亮臨死前,將重要遺命及撤兵之計交由楊儀主理,並預料魏延將會造反,囑咐楊儀以錦囊之策加以應付。楊儀奉命行事,在與魏延對壘的陣前策動計謀,詐降魏延的馬岱隨即斬殺魏延。

  當魏延與楊儀互相上奏攻軋時,吳太后認為“楊儀乃文人,丞相委以長史之任,必其人可用”;蔣琬亦對楊儀作出評價,指楊儀“為人雖稟性過急,不能容物,至於籌度糧草,參贊軍機,與丞相辦事多時,今丞相臨終,委以大事,決非背反之人”;董允亦認為楊儀“才幹敏達,為丞相所任用,必不背反”。

  楊儀保諸葛亮遺柩回成都後,劉禪封他為中軍師。可是楊儀卻因為不甘官位下於蔣琬,常生怨言,更說出“當初寧願投魏”的宣言。費禕向後主密陳楊儀之言,後主大怒,貶楊儀到漢嘉郡為庶民。楊儀自覺羞慚,最終自刎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