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也要吃鹽

  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說明鹽是人們的必需品。宋朝大文學家蘇軾詩句... 維持機體內酸鹼度的平衡,和體液的正常迴圈。人不吃鹽不行,這是為什們呢。

  為什麼要吃鹽:

  現代醫學告訴我們水跟鹽走,也就是說鹽對水有某種吸附力,無鹽則水無法在體內停留。鹽,遇水分解為鈉和氯離子。鈉、氯離子是細胞外液主要的正、負離子,它們吸附水分子,使細胞外水分與溶質保持平衡。細胞外液主要由血漿、組織液、淋巴液、腦脊液組成。其中,血漿為血液的重要組成成分,也即鈉、氯離子維持了迴圈血液所需的晶體滲透壓。無鹽則無有效迴圈血液;無有效迴圈血液則不能形成機體所需的血壓。眾所周知,血壓只有在正常範圍,才能保證人體各部所需的血供,尤其腦部的供血。水塔越高,所需水泵壓力越大,因而類推,若無心、腎、血管等異常因素的干擾,人體所需血壓應與身高呈正比。但,事實並不是如此,這是因為人體血壓還受到多種神經體液因素的調節,以致血壓與直立關係不大。研究表明,心排血量和周圍血管阻力是影響體迴圈動脈壓的兩大因素,前者決定於心收縮力和迴圈血容量,後者則受阻力於動脈口徑、順應性、血液粘稠度等的影響,主動脈的管壁順應性也影響血壓的水平。上述各種因素的作用在全身和區域性神經、體液因子的調節下不斷地此消彼長以維持人體血壓的動態平衡、生理性波動以及應激時的反應。血壓的急性調節主要通過位於頸動脈竇和主動脈弓的壓力感受器實現,血壓升高時感受器傳入衝動增加,使交感神經活動下降而迷走神經張力上升,從而下調血壓。此外,位於心房和肺靜脈的低壓感受壓器,頸動脈竇和主動脈體的化學感受器及中樞的缺血反應也參與血壓的急性調節。血壓的慢性調節則主要通過對水平衡作用影響迴圈血量來實現,其中腎臟對血容量的調節及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的調節起主要作用。如上述各種調節機制失代償,導致全身小動脈阻力增加或***和***血迴圈容量增加,則出現高血壓。儘管有大量的實驗、臨床和流行病學資料證實,鹽的代謝和高血壓密切相關,但是實驗室和臨床研究均發現,改變攝鹽量和血鈉水平,只能影響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個體的血壓水平,故認為飲食中鹽的致病是有條件的,對體內有遺傳性鈉運轉缺陷使之對攝鹽敏感者才有致高血壓的作用。總而言之,單就血壓而言,人類並未因為直立行走而需要吃鹽,或者說人類已建立了更精密的血壓調節機制,單吃鹽並不能維持人體所需的有效血壓。

  人類,除迴圈血液對鹽有較多的需求外,腦脊液對鹽也有較高的需求。在腦和脊髓的表面有一層水,醫學上稱腦脊液,收藏在密閉的脊膜囊內。脊膜囊不同與血管壁,從頭頂到骶尾部,緊貼顱骨及脊椎骨內面,幾乎沒有收縮和舒張的調節能力。腦脊液也不同於血液,其滲透壓的維持幾乎完全依賴於鈉、氯離子。低顱壓患者,常常直立位時病症加重,臥位時減輕。由此可見,直立對腦脊液壓力需求之高,相反,臥位則對腦脊液壓力需求甚少。雖然正常成年人腦脊液容量約150毫升,但大腦每天要分泌500毫升左右的腦脊液,其更新速度遠超過迴圈血液,這就迫使人體要不斷的補充鹽,以維持機體所需的腦脊液壓力。由於腦、脊髓相對恆定,變數大的就是腦脊液,因此,臨床上常用側臥位腰部腦脊液壓力來體現顱內壓,新生兒為0.098-0.14kPa***10—14mmH2O***;嬰兒為0.29~0.78kPa ***30-80mmH2O***;兒童為0.4~1.00kPa***40-100mmH2O***;成人為0.78~1.76kPa***80-180mmH2O***。由此可見,從臥位的新生兒到爬行直立的嬰兒,腦脊液壓力有較大的變化;從兒童到成人,腦脊液壓力有隨著生長髮育逐漸升高。新生兒不能吃鹽,6月以上的嬰兒才需逐步新增鹹食,兒童吃鹽量也隨年齡遞加,3歲以內不能超過3g。成人的汗液、淚液、血液都是鹹的,唯有乳液不鹹,也為是了適應嬰幼兒的身體的需要。成人腦脊液壓力正常參考值80~180 mmH2O,如此寬泛的區間,主要受身高體重的影響,也即,人體所需鹽量與身高有關。我國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北方人高血壓患病率比例比南方人高,同時還發現北方人比南方人吃鹽多,因而把高血壓歸罪於吃鹽多,殊不知,北方人多比南方人身材更高更大,要維持較高的顱內壓,就要多吃點鹽。不剔除身高這一重要的影響因素,多吃鹽就會導致高血壓這一結論顯然是不可靠的。儘管動物不吃鹽,新生兒不能吃鹽,但其血液中鈉、氯離子的濃度基本和成年人一樣,同在一個很小的區間內波動。由此可見,無論是草食動物還是肉食動物,食物中的鈉、氯離子基本就能滿足機體的需要,而人類每日都要吃鹽就是為了滿足直立後機體所需的腦脊液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