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孔雀王朝的文化介紹

  孔雀王朝在恆河流域繼續維持統治約50年。約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末王被大臣普沙密多羅·巽伽所殺,孔雀帝國正式結束,該王朝是第一個基本統一印度的政權。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古印度孔雀王朝的文化

  孔雀王朝時,印度沙門文化逐漸衰落下去,而婆羅門文化則逐漸重新佔優勢,並日益在印度人的行為處世、倫理觀念、價值評判上取得正統地位。與此相應,印度婦女地位所獨有的某些特點也於此時基本形成,印度父系文化觀念的強化始於此時。此時婆羅門立法家們對婦女所制定的清規戒律明確化、具體化,包括有很多法律內容的《 摩訶婆羅多》、《 羅摩衍那》兩大史詩於這一時期最後成書,各種《 往世書》、《 法經》、以及 婆羅門教最重要的法典《 摩奴法論》也編定於這一時期。婆羅門教的這些權威經典對婦女一生的各個時期、婦女的義務和責任、婦女在家庭和婚姻中的地位等各方面,都作了非常明確、具體的規定。

  羯陵伽戰役對 阿育王影響極大。在 羯陵伽之戰結束後,阿育王轉變了原有的治國方針,放棄了一切侵略性的軍事行動,並致力於政治穩定和發展經濟文化。他採用佛教作為他的宗教哲學,不再向鄰國派遣軍隊,而是派去宣揚佛法的高僧,其本人的形象也變成了慈悲為懷的仁愛之君。阿育王不久宣佈佛教為印度的 國教,下令在王宮和印度各地樹立石柱,開鑿石壁,將他的 詔令刊刻在上面。他還召集了全國的一大批佛教高僧,編纂整理佛教經典,在各地修建了許多佛教寺院和 佛塔。為了弘揚佛法,阿育王派出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內的大批使者和僧侶,到鄰近的國家和地區去傳教。印度公主在去 錫蘭***今天的斯里蘭卡***傳教時,不僅帶去了許多僧侶和佛典,還帶去了一枝神聖的菩提樹的樹枝,並親自種植在錫蘭。

  經過一番宣傳和使節往來,佛教不僅傳遍了錫蘭,而且很快傳到了埃及、 敘利亞、緬甸、中國和世界各地。除了宣傳佛教,阿育王還採用了各種人道的統治方法,他建立醫院和政治保護區,修訂法律。在主幹道的交叉點附近,設立國家糧倉和倉庫,供緊急時候使用。在各條道路兩旁植樹,隔約三裡挖一口井,設立行人休息的處所。此外,為了向民眾貫徹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在所統治範圍內各地樹起許多石柱,刻上 詔文,表明自己的決心,希望獲得人民的支援。

  古印度孔雀王朝的經濟文化

  土地制度

  孔雀王朝時期,其土地制度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國有”土地,及國家所有和國王所有土地,包括山川林澤,礦藏寶物,荒田荒地,由國王抽調農民來進行耕種,並繳納稅務,可以得到一塊不可轉讓的份地;第二類即官吏及貴族佔有的土地,由國王賜予,免稅,但無權轉讓;第三種即帝國境內尚未開化的原始部落公有地和農村公社所有地。

  奴隸制度

  依《政事論》所記載,孔雀王朝時期,奴隸、僱工、囚徒在農莊裡進行勞動,並有手工工匠生產工具,並有牧人管理耕牛,對奴隸等只發口糧,而手工工匠則同時發放口糧以及工資。而在同時期,古印度的奴隸制度也開始衰落,奴隸不僅有機會得到自由,而且出身雅利安人的奴隸,在為奴期間仍然是雅利安人。奴隸也可以保持自己父系的財產,並且打罵虐待的現象也得到了限制。

  古印度孔雀王朝的種姓制度文化

  古印度的 種姓制度,在 列國時代就因為不能適應階級分化新情況而受到廣泛的批評和衝擊,在阿育王時期又因其不利於帝國的統一而受到抑制,又因其不便容納外來民族而不為外來民族所接受***外來民族多信佛教***。為了適應形勢, 婆羅門教法律文獻對種姓制度作了新的補充和解釋。四大種姓仍然留作種姓制的基礎,但同時承認了許多“雜種姓”。這樣,不同的職業集團、不同的部落或民族就可以被安排在這些雜種姓裡。《 摩奴法論》第十章中對雜種姓作了許多說明和解釋。曾經侵入印度的波斯人、希臘人、塞種人等都被說成墮落了的剎帝利。

  《摩奴法論》中提到的雜種姓有幾十種之多。《摩奴法論》對於雜種姓產生原因的解釋是:諸雜種姓產生的原因在於諸種姓間的通姦、娶禁止娶的女子和放棄本業。

  《摩奴法論》規定了各種姓的職業,但允許高階種姓的人在不得已時從事較低種姓的職業以謀生,而嚴禁低階種姓的人從事高等種姓的職業。它要求各種姓的人在種姓內通婚。如果不得已而與其他種姓的人通婚,它只許高階種姓男子娶低階種姓女子,稱這為順婚;而反對高階種姓的女子嫁低階種姓的男子,稱此為逆婚。這些規定都是為高階種姓的利益服務的。

  古印度孔雀王朝的外交文化

  旃陀羅笈多在位期間,亞歷山大的部將 塞琉古繼承了 亞歷山大帝國在亞洲的大部分領土,並一度想恢復在印度西北部的統治。公元前305年,他領兵侵入印度,但是被旃陀羅笈多打敗。於是他把印度河以西的一些地方也讓給了旃陀羅笈多,旃陀羅笈多則送給他500頭象。雙方締結婚姻***誰娶了對方的兒女,有不同說法***,維持和平。隨後塞琉古派遣 使節駐在孔雀王朝首都華氏城。

  旃陀羅笈多的兒子 賓頭娑羅羅繼續和 塞琉古王國保持友好關係,印度國王與希臘公主聯姻,形成並鞏固了兩國的聯盟。希臘君主經常派使節到印度,這些使節長駐在孔雀帝國的首都華氏城。

  埃及的 托勒密王朝也曾在他當政時派使節駐華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