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鴉片戰爭發生的時間介紹
第二次鴉片戰爭沙俄出兵後以“調停有功”自居,並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至今,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第二次鴉片戰爭發生的時間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間是:1856年10月~1860年11月。這場戰爭過後,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進入中國內地,外國公使駐京加強了對清政府的影響和控制,使中國社會進一步半殖民地化。
1856年10月,英殖民主義者利用“亞羅號事件”製造戰爭藉口。10月23日,英軍開始行動,三天之內,連佔虎門口內各炮臺。與此同時,法國亦找藉口出兵入侵中國。
1858年4月,英、法、俄、美四國公使率艦溯白河而上,侵入天津城郊,並揚言要進攻北京。6月中國分別與俄、英、法、美簽訂《天津條約》。英、法政府遠不滿足從《天津條約》攫取的種種特權,蓄意利用換約之機再次挑起戰爭。6月25日,英海軍司令賀布親率12艘軍艦從攔江沙開往海口,下午3時賀佈下令英法聯軍進攻大沽炮臺。由於清軍火力充分,戰術得當,英法聯軍慘遭失敗。
不料前敵統帥僧格林沁以為敵軍不善陸戰,因而專守大沽,盡棄北塘防務,給敵以可乘之機。1860年8月24日英法聯軍佔領天津,清政府急派桂良等到天津議和,但隨後談判破裂。
10月18日,英法聯軍佔領北京,搶劫焚燬圓明園。10月24日、25日,英法聯軍以焚燬紫禁城作為威脅,迫使恭親王奕?分別與額爾金、葛羅交換了《天津條約》批准書,並訂立不平等的《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作為《天津條約》的補充。《北京條約》簽訂後,英法聯軍開始撤離北京,第二次鴉片戰爭就此宣告結束。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俄簽訂北京條約的原因
一、沙俄的侵略利益沒有完全得到滿足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沙俄還是一個封建農奴制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程度還相對比較低,對外的市場和原料產地的需求還不是很強。沙俄對外侵略的主要目的是擴張領土。1858年5月28日俄國乘英法聯軍進攻天津的時機,用武力逼迫黑龍江奕山簽訂了不平等的《璦琿條約》。根據這一條約,俄國割佔了中國東北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並把烏蘇里江以東至海約合4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為中俄“共管”。清廷沒有批准《璦琿條約》,並對奕山等人予以處分。在1858年6月簽訂的中俄《天津條約》中清政府亦沒有批准《璦琿條約》,沙俄希望能強迫清政府簽訂新的條約,能使《璦琿條約》生效,滿足其擴張領土的侵略要求。因此,在1858年,英法重新挑起戰爭後,沙俄認為滿足自己需要的時機來了,它以“凋停人”自居,一方面給英法軍隊提供情報,極力配合和支援英法軍隊的侵略行動,另一方面恫嚇清政府,在英法聯軍揚言要炮轟北京城、搗毀皇宮,奕說,中國“必須立刻同意聯軍的一切要求”。因此,1860年11月簽訂的中俄《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是:清政府承認《璦琿條約》,並把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約4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從中國割佔去,同時還為其割佔中國西部領土製造了“根據”。
二、清朝統治面臨嚴重危機,統治者懼戰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清朝的統治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嚴重危機。一方面西方列強的侵略還沒有完全止息,另一方面國內的太平天國運動仍對其統治構成直接威脅。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局勢下,清朝統治者為了鞏固其統治,希望把主要力量用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對外來侵略勢力呈現出了懼戰求和的心理。沙俄侵略者抓住了清朝統治者的這種心理,欲藉此謀求更多的侵略利益。在1858年英法挑起新的戰爭時,沙俄極力慫恿、支援和配合英法侵略者,在奕“一字不能更易”地接受,否則“兵端不難屢興”。沙俄侵略者利用清朝統治者的俱戰心理進行恫嚇、利誘、威逼,最終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條約》。
三、沙俄侵略者為了轉嫁國內危機
第二次鴉片戰爭之時,沙俄國內面臨嚴重的農奴制危機。國內人民不斷起來反抗封建主的統治,階級矛盾尖銳激化,沙俄統治者企圖通過對外侵略擴張,獲得更多的侵略利益來滿足封建主的利益,轉移國內的矛盾,緩解統治危機。
四、國際環境對沙俄有利
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簽訂後,英、法、美等國在華的侵略利益暫時得到滿足,且美國面臨著總統大選和嚴重的南北矛盾。沙俄對中國北方領土的要求又沒有損害英、法、美等國的在華利益,而且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沙俄對英、法在華的侵略給予了極大的配合和支援,因此沙俄對華提出領土要求時沒有受到英、法、美等國的反對。
第二次鴉片戰爭指揮官
聯軍:愛德華·霍巴特·西摩爾、葛羅、額爾金伯爵
清軍:咸豐皇帝、葉名琛、僧格林沁
第二次鴉片戰爭最大贏家
戰爭中沙俄出兵後以“調停有功”自居,並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至今,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