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挖野菜的抒情散文欣賞

  慢慢隨著時光流逝,我們不在挖野菜,吃著豐盛的大餐。有誰曾回憶起那潛藏內心深處的童年樂趣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有關挖野菜的抒情散文,供大家欣賞。

  :挖野菜

  每當春暖花開之時,田野的各種野菜也如雨後春筍般地生長出來,憋悶了一冬的人們,在去野外踏青的同時,會專門帶上挖野菜的工具,如剜鏟、起子、竹籃、網兜等,沐浴著燦爛的春光,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或步行或騎車或開車,選擇田間地頭,溝邊菜園,蹲下去半天一晌,然後滿載而歸,既賞春踏青,又收穫了新鮮的野菜,一改往日的口味,調劑了生活,那是多麼地愜意啊!

  我出生於農村,從小長在黃淮平原,特別是那溫飽不及的年代裡,我曾經經歷過半年糧食半年瓜菜的饑荒歲月,對填飽肚子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孩提時是人民公社,1959年,由於吃食堂鬧饑荒,本來我已經會走了,據大人說,後來餓的皮包骨頭又不會走路了,差一點兒把命都送了。後來,記憶在大集體時代,糧食不夠吃,就以瓜菜來充飢。在夏秋冬季,生產隊大種地瓜***紅薯***,以此為主食,吃的多撐肚皮,就是不擋餓,當年曾經流行的順口溜是:“紅薯湯,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有一部分人因受不了而長年得胃病***俗稱離心***。除此,還大種南瓜***俗稱窩瓜***、冬瓜、筍瓜、絲瓜、茭瓜等蔬菜,以瓜代糧。可是到了春季,就出現“富正月,貧二月,最難過的是三、四月”。本來歇息了一冬養精蓄銳,在春天到來忙於春耕生產人們更需要體能時,卻因吃不飽肚子變成了“荒春”。不過,大自然會及時地饋贈人們以食物——野菜和樹葉充飢,只要你勤勞,就不會被餓死。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學會了識野菜、挖野菜和吃野菜,至今落下了好吃野菜的口味,在今天的孩子們看來,我是多麼地沒口福哇!

  早春二月,春寒料峭,大地復甦。最先給人們報春的是“薺菜”。這種野菜,生命力極其頑強,溝壑邊,大路旁,田野裡,地頭上,不管你是肥田還是瘦地,只要是有野草生長的地方,就會葳蕤滋生,它就像一棵棵毫不起眼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不管你在意不在意,它都會驕傲地生長著。而且它比較好辨認,剛出土時它恣意地向四方伸展著對生葉片,牢牢地趴在地皮上,若土壤肥沃,它葉大根肥;若土壤貧瘠,它葉小萎縮。它的葉有時是青青的,綠綠的,嫩嫩的;有時伴有褐色的花葉,彷彿是在與萬草爭容,顯擺一草獨秀。別看它貌不驚人,可是它有大蘿蔔似的白色的根系,深深地紮根於厚厚的泥土之中,只有用剜鏟或起子,才能斬斷它那纖細的根鬚,這個時候挖的薺菜鮮嫩嫩的最好吃。每逢此時,我都會和母親一起,拿上工具,一棵又一棵,一把又一把, 慢慢地邊尋找邊鏟挖,半天的功夫不到,就可滿滿當當地挖一提籃,只是挖的時間一長,會感到蹲的腿痛,彎的腰痛,你會興高采烈地送回家,待來日再挖。整個農曆二月,有半個月是薺菜採摘的最佳期。過了這段時間後, 薺菜會變老,開始從中間起苔,亭亭玉立,頂上開出潔白的小花兒,被風一吹,就像是無數個銀星在閃爍。

  薺菜挖回家之後,還要一棵一棵地重新去雜葉雜草,用清水洗淨晾乾,連根帶葉剁碎,可拌玉米麵蒸著吃,也可以包素餡餃子或包子,口感好吃極了!最簡單的吃法,是把它當青菜,下面條一塊兒吃,還有拌稀糊糊熬湯一塊兒喝。薺菜性溫涼,沒有毒性,男女老少皆宜,所以,是大眾化素菜,人人都喜愛。即使到了物質豐富的今天,人們仍很喜愛,百吃不厭,可見它是國人最喜愛的野菜之一。

  除了薺菜,在春天裡,我挖過吃過的野菜不下十多種。比如:“麥十六”、“毛妮子棵”、“灰灰菜”、“擇蒜”、“狗兒秧”、“麻食菜”、“田梯芽”、“豆芽菜”、“老過眼”、“貓兒眼”、“野茼蒿”{都是俗名***等,這些大多都是採摘葉吃的,吃法大致和薺菜相同。而“擇蒜”就像是蒜苗,不但吃葉,還要吃根。為了充飢,我還和母親一起在溝邊用釘把刨茅草根吃,形狀像藕,一節節的,比藕要要縮小許多倍,用水洗淨,可填到嘴裡生吃,像嚼甘蔗似的,甜甜的,飢餓得很的時候嚼嚼就可以狼吞虎嚥下去,因為“飢不擇食”啊,在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途中,不是有吃草根啃樹皮吃皮帶的歷史記載嗎?

  挖野菜要分有毒和無毒,辨別不清,會把毒素吃進肚子裡,輕者拉肚子生病,重者要命。比如:“狗兒秧”的外形葉狀和“半夏”相近,假如不辨真假,吃錯了會啦肚子生病。有些野菜可入中藥,長期吃對身體有好處,如薺菜、灰灰菜;有些野菜只能短時吃,吃長了對身體有害處,如麻食菜、田梯芽。所以,不是春天裡所有的野菜都可以吃。凡能吃的野菜就像是明代著名藥學家著述《本草綱目》那樣,是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嘗百草”“辨藥性”實踐才得出的結論,故野菜不是隨便亂吃的。

  到了香椿榆樹發芽、洋槐花盛開的季節,我們不僅挖野菜吃野菜,還要吃香椿葉、捋榆樹錢子、洋槐花吃。香椿的嫩葉最好吃,既可香椿炒雞蛋超高階的營養菜,又可專門把香椿葉切碎,新增油鹽當菜吃,美味極啦!洋槐花采摘後和捋下的榆錢子***榆樹的嫩葉***一樣,都需要拌麵蒸蒸吃,澆上蒜汁,儘管有別別的味道,還是很可口的,這樣在荒春歲月, 就可代替糧食裹腹充飢,不至於捱餓。

  從生活方面看,每逢春天來臨,我都和妻一起到郊外賞春踏青的同時,去挖薺菜等野菜,吃野菜,我把此舉當作自己保持艱苦奮鬥精神的一部分。平時, 我和妻總愛買芹菜吃,每次我們都把芹菜葉蒸蒸吃,不像有些人只吃莖,不吃葉。昨天我隨踏青的一車人到郊外,這不,用半個多小時的時間我在田野裡手掐灰灰菜一塑料兜,晚上妻立馬拌麵蒸蒸吃。這種挖野菜吃野菜的習慣已保持了30多年,也給孩子們留下艱苦奮鬥過日子的良好家風,一代一代傳下去!

  光陰荏苒,似水流年。經過改革開放這30多年的社會發展,我國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絕大多數人已解決了溫飽奔向了小康,舉國上下正於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往日“半年糧食半年瓜菜”的飢餓時代一去不復返了,物阜糧豐,國泰民安,用不著再挖野菜充飢了。可是,從苦水中走過來的我們這代人,對挖野菜吃野菜有著特殊的記憶,有著”憶苦思甜“情結;對“春種一粒粟,秋收萬棵籽,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兩首《憫農》古詩的主題思想和意境有著更深邃的理解和體會。

  偉人列寧說:“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我時時牢記偉人的諄諄教導,當我吃著白麵肉食佳餚、穿著西裝革履自感衣食無憂時,我沒有忘記13億多中華兒女還有7000多萬同胞仍需要精準扶貧、攻堅扶貧,我沒有忘記中國雖說是當今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但是按人均GDP中國還排名在世界80多位,我們應當時刻牢記開國領袖毛澤東告誡的:“務必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作風,務必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我永遠不會忘記我是一個農民的兒子,我是靠“半年糧食半年瓜菜”長大的。只有親自挖野菜才會保持和賴以生存的土地有零距離的親密接觸,只有親自吃野菜才會永遠“憶苦思甜不忘本”,我是這樣想的, 也是這樣做的,挖野菜讓我產生了寫作此文的靈感,吃野菜讓我品嚐到人生的酸甜苦辣鹹,五味雜陳,這就是我寫作此文的目的所在!

  :挖野菜

  “三月三,苦菜鑽天。”

  清明剛過,人們的嘴裡總不經意地噙著這句諺語。隨著其不斷的熟稔,大地便在一場場細雨滋潤下,淺淺著上了綠裝……

  我家房後就是一片偌大廣宇的田園。清晨一開門,就能聞見夏日那陣陣沁鼻的稻香。它略略裹著苦澀、淡淡的清甜,爽爽的。

  村東果園的大片梨花開了,它晶瑩淨白的如溫暖的初雪,一群群畫眉鳥在樹上婉轉……

  昨夜一場微雨潤過,北河向陽坡上的草兒又添了幾分新綠,新綠間並嵌著幾許倩麗稀疏的野花,淺淺的粉,鵝黃的蕊,搖曳在春風中……

  這時,農家女又開始下地挖野菜了。

  每天,就見她們頭扎紅方巾,手拎竹籃,說笑打鬧著從我家房後經過。輕風拂起方巾一角,似團火,隱隱扇動著、跳躍著,消失於那條彎曲的甬路……

  那時,我就站在籬笆外,翹著腳,目送她們遠去。偶爾芸芸姐也會叫上我。

  “雪兒,站這幹嘛?”

  “噢!天好,晒晒太陽。”

  “走哇?挖野菜去。”

  “不了,待會……還有事呢……下次的。”

  我吱唔著,心在猶豫。

  其實,誰不喜愛嫣紅奼紫、桃李芳菲的鄉村園林景色?誰不喜愛草青花倩、溪清水碧的曠野?那是一種誘惑,一種很強烈的誘惑!心,久久地嚮往了,如若春的萌動……

  好喜歡吃它!真的喜歡!細細的咀嚼著,微微的苦,就像這人生……

  說來可笑。我雖生在農村,卻很少走出去。膽子也特別小。怕樹葉上的小蟲、怕屋簷下的蜘蛛、怕田埂上的蛇……不知道怎樣才不令我毛骨悚然,或許是缺少了太多太多農村人所特有的勇敢與潑辣吧。而天生柔弱的我,經不起風吹草動,卻又偏偏落生在這兒,一個令我時常驚魂未定的地方。

  習慣了一個人呆在家裡,聞燕鳴春,獨處一絲寂寥……

  春天的土地像一片巨大的磁場。我終於經不住誘惑,就跟著芸芸姐她們一起去了北坡壩。此時,天上嫣紅淡紫的雲,絲帶般的飄著。在清晨潮溼的風裡,漸漸的,我嗅到了一股股草木的豔香。

  看到那一株株勃發的生命綠色,看到那經過了一個寒冷的冬季而依然盛開著玲瓏俏麗的生命之花,心,不盡為之震顫!

  我緊緊跟在芸芸姐的後面,什麼蛇啊、蟲啊都被她驚得渺無蹤跡。芸芸姐性子柔,但絕不失潑辣,這就是地道的農家女……她陪我慢慢挖、慢慢走,並絮叨好多村裡有趣的事……累了,就陪我一同坐在坡壩上,看坡下那靜靜流淌的青年河水。此時,河兩岸的蘆葦已尖尖的、微微的,泛起了淺淺的青綠色,一片連著一片。河灘上開著零星細碎的小花,它淺淺的黃、淡淡的蕊,在些許的新綠襯托下,略顯清冷、單薄與寂寞。日光像一塊溫軟的玉,緊緊貼著我的背,好暖!

  我一邊摘去野菜根部枯黃的老葉,一邊繼續和芸芸姐搭訕。聽她說,她們挖野菜並不全為了自己吃,而是拿到城裡去賣。她還說,別小看這野菜,那可是美味一道。雖在農家人眼裡它是根草,而在城裡人眼裡,它卻地地道道成了寶。它鮮嫩可口,清淡爽身,不知要比那些大魚大肉美味多少倍。如今這根草也在農人眼裡變成了寶,能賺錢啊!

  是啊!如今山珍海味,雞鴨魚肉頓頓吃,都煩了、膩了,誰不想換換清淡的野味?據說,在大飯店的餐桌上,一盤野菜至少也要賣20 元呢。就這樣仍是供不應求。可想而知野菜那不菲的身價……

  原來如此,我愕然……

  記得媽在世時常常給我講她小時候,姥姥小時候挖野菜、吃野菜的事,那時候的野菜是救命的菜啊!它在窘困的農人眼裡也是寶,後來那些寶被人們挖窮了、沒了,就剝起了樹皮、挖起了草根……唉!那時候的野菜真苦啊!吃到嘴裡霸苦霸澀……媽說。

  我想,不是野菜苦,是那個時代苦,是姥姥、媽媽她們的命運苦。

  其實,我曾經有個小舅的,在他兩歲時,就是因吃了有毒的野菜死了。所以,至從我記事那時起,媽就不准我到野地裡挖野菜了,她說,過去挖野菜是為了填飽肚子,現在挖野菜是吃飽了撐的……

  想想也是,過去,挖野菜吃。如今,也挖野菜吃。但過去與現在卻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概念與意義,多大的落差!

  起風了,河壩上的風真大、真硬。它吹著小草與野花簌簌倒向一邊,但無論風多大、多狂,也刮不走它們的,因為它們已深深地、深深地扎進了這片泥土了!……

  該回家了,我們手拉著手朝坡下走去,依然沿著那條彎曲的田埂……

  :挖野菜

  現在正是挖野菜的時候,頭茬的,它嫩,像小孩的生殖器。它是從冬末春出走來的,它綠,像水一樣綠。它小,是小不點的小,它野,是田野的野!

  弄個塑料袋,別個小刀,韭菜鐮兒最好。沒事時溜彎到村外的地裡渠裡溝裡,只要低腦袋你就能露見。它很隨意,很高傲,還很小孩兒。半是害羞半是還俗, 像是土地老兒弄出的新鮮的詞兒。

  彎腰把它從地上挖下來,放進塑料袋它還叫喚。界別兒老陳家三嬸每天都弄一兜子回去。其實叫喚就是水靈,不肯蔫兒下去,總是支稜著,不象種的菜拔下來就蔫兒``````

  現在我們這兒沒有地可種了,種的全是花和樹還有高檔別墅``````是朝陽區五大綠化塊地之一,是很好的旅遊休閒的地方。但溝和渠有的還在。不管這黃黃的土地種什麼,這野菜的野性始終沒有改變,該出的時候自然地出,該長的時候大方地長,你鋤不盡它,因為它姓野,野菜挖不盡,即使天不再藍變成綠的,即使太陽不再圓變成三角的,野菜它還姓野,它的野性不會改。

  野菜的野性是用苦澀真誠樸實善良創作的,所以它野。它不想摧毀什麼,它只想保留它的野性,就像農民保留大腳,就像村莊保留炊煙。

  家種的蔬菜你要給它準備大糞,豬的,牛的,雞的,人的。你要親自給它弄進去。你還要給它澆水,是水與火的水。你還得弄些化肥,氮的,磷的。鉀的,這種肥神農沒使過也沒聽說過。然後你還要噴一些農藥,像城裡的女人美容一樣,這菜使勁長使勁美使勁鮮靈,可就是中看不中吃。長此以往吃出一身毛病來。比如,“妻管嚴”什麼的。三嬸說;知道有毒有害你還得吃,知道是當,你還得上!

  野菜呢,全沒了上面所述。但你吃了它就能健康有的還能治病。就像部落格上我們那些無名小字輩的文章,完全是野性附在身上。因此野性是健康的忠實朋友。而家種的蔬菜呢是甜哥兒蜜姐兒害你的“佳人、內人”``````就像那些“名人”“名家”種的“東西”,吃著就假,嚼著就不香!

  蔬菜就像“正規軍”,而野菜是“首都民兵”。民兵也是兵!

  那天三嬸給了我一個水堇兒菜的菜糰子,吃到嘴裡肉頭,一點兒苦味兒也沒有。水堇兒菜學名應該叫薊菜吧,這個我不知道。反正我聽見過,不知誰說的。菜糰子可是棒子麵做的白麵做的那叫包子!知道不?小姐們太太們?``````

  有時想住在農村也挺好的。城裡人吃得著的我吃得著,城裡人吃不著的我還能吃得著。別說高樓大廈,有什麼呀?我告訴你地震來了,你沒有俺這兒安全!就像9,11事件,導彈專從高樓大廈腰間走,你沒脾氣!

  大清早起來,拿個小刀裝個塑料袋就出去了。現在刺兒菜、曲蔓菜,豬毛菜還少,得過些日子才多,菜地溝邊兒還是水堇兒菜多,一會兒就弄一袋子。

  吃野菜吃的就是一個野性!就像你讀一本兒山溝裡小孩的作文和那些本不是以種詞兒種社論種口號種爛電視劇種生殖器“文章”為職業的那些人寫的東西,有些霸道的“專家、教授、名人、作家、社會學家、導演、”稱他們為業餘。就像正規軍和首都民兵。正規軍也打敗仗!也大多是寫被金錢化肥農藥俘虜過的文章,寫那些導致讀者患病的東西,“民兵”寫出的東西能使人健康不生病。就像部落格上的無名小卒寫的文章,讀著得勁兒!

  我的藏書不多,真名人名家和假名人名家的書都有,但是讀的很少。讀的都是些以種田為生的“民兵”寫的東西和書。這些書健康向上,野性十足。網上也有人稱叫草根兒一族,草根兒一族野菜一族,它也是族不是?爺兒們,我告訴你,別信那些“名人名家”的東西,那些都是特意換銀子用的“蔬菜”,我是過來人,我知道,我也見過。他們也是人,他們也吃飯拉屎,沒什麼,別跟著那些爛書爛口號爛電影爛電視瞎瘋,別追捧那些為賺錢為炒作自己的道貌岸然的人,什麼三國水滸紅樓老子莊子孔子,那些用古人往自己兜裡裝銀子往自己臉上貼金的主兒不會長久的,聽他們講買他們的書對今後自己的人生之路沒啥好處。三嬸說,現在假冒偽劣的產品多,包括人!

  凡人要治學做事必當先有傻勁,有傻勁然後可不計利害不顧得失幹一點事業成就一點學問。這是近現代書壇泰斗文史巨擘張宗祥老對我們的一句忠告。在這個浮躁充滿虛榮冷酷的社會裡。

  野菜野的就是傻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