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三年級教育敘事

   教育敘事是在特定社會教育文化語境中運用敘述、描寫的表達方式,以故事形式來表現已發生或正在發生的系列性教育事件的行為過程或言語成品。本文是小編整理的,僅供參考。

  篇一:

  1、在三年級第二單元《除法》的複習課上,、要嚴格要求學生做到認真聽課,認真思索,認真獨立的完成作業,並做到先複習後練習,練習中刻苦鑽研,細心推敲,不輕易問別人或急於求證得數。還要養成自覺檢查、驗算和有錯必改的習慣。

  2、教師在教學中以豐富有趣的內容和生動的教學方法引起學生對本學科的興趣是很重要的,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有創造地設計教學過程,要正確認識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使每一個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尤其是對學困生,要降低難度,放大優點,使他們有成功學習的體驗。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習慣,使每位學生的能力有所提高。

  3、採取一對一捆綁式,讓優秀生輔導學習困難生。

  4、對尖子生,教師要選好發展題,每天一練,日積月累的提高學生的能力。對後進生要寬容對待,利用空餘時間給他們補課,讓他們當天作業當天完成。有這樣三組習題: 84÷2÷2 78÷3÷2 96÷2÷4

  84÷4 78÷6 96÷8

  我先出示第一組習題,讓學生觀察這兩道算式,說說你有什麼發現?

  生:被除數一樣。

  生:上面一題後面的2和2乘起來就是下面的4。

  生:2加2等於4

  ……

  教師追問:請你猜一下,兩道題目的得數會怎樣?

  生齊答:一樣。

  師:究竟是不是呢?我們怎麼驗證一下?

  生齊答:計算出得數。

  學生計算出兩題得數後比較,發現商是一樣的。

  再出示第二組題目,讓學生觀察,猜一猜兩題的得數會怎樣?並說說你是怎樣猜到的? 生:我猜兩題的得數是一樣的,因為二三得六。

  生:我猜得數也是一樣的,因為6可以分成2和3。

  追問:6可以分成2和3?

  生更正:不是,是2乘3等於6。

  追問:就因為2乘3等於6,所以兩題的得數相同嗎?

  生:還有被除數都是78。

  學生進行計算,發現兩題得數相同。

  小結:原來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就等於這個數除以後面兩個數的積。***同時指著算式,用手勢表示。***

  最後出示第三組題目,學生觀察。

  提問:這兩道題目有什麼聯絡?

  生:得數相同。

  生:被除數相同。

  生:2乘4等於8,所以96除以了2再除以4就是96除以了8。

  生:我是想口訣的,二四得八。

  追問:你現在準備算幾題?

  生:算一題就可以了,另一題得數一樣的。

  學生計算,比一比誰的速度快。

  回顧三組題目,教師小結:乘法和除法是相對應的運算,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就等於這個數除以後面兩個數的積。那麼我們看第一組題目,這裡是2+2=4還是2×2=4得出來的呢?

  學生通過三組題目的觀察比較,已經能夠掌握這一規律,這時候,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靈活運用能力,我出了一道題目考考大家。

  師:你會計算96÷12嗎?

  學生小聲議論:怎麼是兩位數了,還沒有教了。

  突然,有一學生立即舉手,迫不及待地說出:“我會算,把他分成兩個數連除。”其他學生經過這一點撥,紛紛點頭,表示會算。我馬上要求大家在草稿紙上寫一寫。然後進行交流。出現的方法有:

  96÷2÷6、96÷3÷4、96÷6÷2、96÷4÷3

  肯定學生的方法後,再次追問:還有嗎?

  學生思考。

  生:還可以拆分成3個數,96÷2÷2÷3

  師:這樣對不對呢?我們怎樣來檢查?

  生:把後面的數乘起來,二二得四,三四十二。

  總結:我們藉助剛才發現的規律,解決了我們還沒有學過的內容,看來大家又多了一項新的本領了,數學是非常神奇的一門學科。

  在新課標背景下,要求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教學中就應該有相應的教學公式。教師在教學中不應以“傳授”思維過程和結論為主,而應講究思維方法的探索、思維品質的培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教學生“學會”,而且要教學生“會學”,必須善於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開發學生的智力和潛能。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採取多種形式,逐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另外,教師要善於結合教學內容,儘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發展思維和想象的空間,注重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激發學生求知慾和好勝心,發展學生積極進取的良好心理品質,逐步增強其創新和實踐能力。

  篇二:天道酬勤,師道酬愛

  師道酬愛。一直相信上天是會偏愛勤奮的人們,多付出的努力是會有收穫的。而對於教育,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愛”。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應該發揚勤勞的園丁精神,辛勤地勞作,悉心地付出,相信教育是會有所獲的。路遙《平凡的世界》中的一句話一直激勵我。“把辛勤的耕作當做生命的必要,即使沒有收穫的指望依然心平氣和的繼續耕種”。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注意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這樣才能更好的發揮教育教學的效果。如在學生學習《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在整個教學設計過程中,我力求以教材為藍本進行教學內容的創新和開發,讓學生運用類推的方法思考當因數中間有0時如何計算,將學習自主權留給了學生,從而使教學過程不再是一種純粹的給予和接受的靜態過程,而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的動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師生皆可對教材教案等一切文字進行不同的詮釋與解讀,進行不斷地界定和再界定,從而還教學過程多元變通、動態生成的本來面目。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全課以故事《數字0雲遊記》為主線,安排了0和數學王國中的+、-符號相遇,複習了舊知的同時自然引入0與乘號的知識,並引入神舟5號6號以及科技館的生活知識,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最後又以秋天果園花果飄香的情境為練習載體,一系列的活動遊戲再次把學生的學習熱情推向又一新臺階。就是這樣,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知識,在學習中體驗學數學的樂趣。

  又如在筆算除法《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練習課,這是我根據學生學習情況補充的一節練習課,但在教學中迸發了許多精彩的片斷,讓我為之歡之雀躍,孩子們的回答總是讓我感嘆,特別在2班的課堂上總能讓我感動無比的感動和享受到成功的快樂。就如孩子們的多個發現,我有意識的點拔,孩子們卻給我一個更廣寬的視界。好樣的孩子們,總能給人無限的動力!

  再如有一次我在課堂上跟孩子做了一個突發性的“遊戲”。原因是課堂上,兩男生搞的惡作劇。他們倆趁我轉身在黑板寫字時站起來,一次眼神的提醒後還進行第二次第三次。為了不過於影響孩子的學習,我只有讓他們起來,“你們是想跟大家做遊戲吧,要不這樣再來一次,不過這次遊戲規則改變一下,剛才是我轉黑板你們站,現在是我轉過來面向你們站。好嗎?”兩學生沒想到我順理成章地滿足他們,片刻感到意外之後,卻發現這樣的遊戲變成了他們站得長坐下時間短,一點都不好玩了!課末的這幾分鐘,沒想到個別學生的搗蛋行為變成了一段愉快的小插曲,及時對孩子進行了教育,也愉悅了課堂的氣氛。

  不過,我明白孩子有時的犯事只是為了得到別人更多的關注和愛。孩子出現的問題,其實也是警醒自己,教育培養孩子的過程其實也是修煉自己的過程,所以我努力地向孩子提出更多正能量的教育。

  篇三:

  數學是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來的,它源於實踐,又用於實踐。離開了生活,數學就成了無源之水。因此,在數學教學活動中, 教師應選擇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正確方法,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 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生活中有數學,存在著數學思想,把生活和數學有效地聯絡起來,關鍵在於教師是否善於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捕捉“生活現象”,採擷生活數學例項,為課堂教學服務。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學,既可積累數學知識,又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學生善於研究生活中的數學,本身就是最好的學習方法。他們在研究中不斷思考,不斷嘗試,並不斷地體驗成功。

  一、匯入課題

  師:今天老師特意製作了一張個人資訊資料,為了加深大家對我的瞭解,請看小黑板。

  向老師個人資料

  性別: 男 身高: 1.65米 體重: 58.5千克

  興趣愛好:上網、聽歌、打羽毛球***每次至少1.5小時***

  師:看清楚了嗎?在這些表示我身高、體重、時間的數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生1:都有小數點

  生2:都是小數

  師:是的,像1.65、58.5、1.5這樣的數都是小數,誰能說一說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兒還見到過小數呢?

  生1:超市裡

  生2:商場裡商品的標價„„

  師:看來小數真是無處不在啊!對於小數你還想知道什麼呢?

  生1:我想知道小數是怎麼來的?

  生2:我想知道小數的加減法該怎麼算?„„

  師:看來同學們對小數有著濃厚的興趣,那麼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小數方面的知識。***板書課題:小數***

  二、小數的產生

  師:通過測量向老師的身高是1.65米,你測量過你的身高是多少米嗎? 生1:1.35米

  生2:1.41米

  師:我和這兩位同學的身高都是1米多,那你們能用整數表示我們的身高是多少米嗎?注意單位是米。

  生:165釐米

  師:注意單位是米

  師:能用整數表示是多少米嗎?

  生:不能,因為它比1米多,又不足2米。

  師:是的,我們的身高都在1米和2米之間。在日常生活中有時候通過測量和計算往往得不到一個整數的結果,除了用我們以前學過的分數表示外,又想到了用小數表示,這樣小數就產生了。***接著板書課題:小數的產生***

  教師以和學生談話交朋友為題,出示個人資訊,學生從資訊中發現表示教師身高、體重等,這些數都是小數。很自然的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課後佈置作業到生活中找5-10種小數並記下來。由此想到,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幫助人們處理資料、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

  這一數學基本理念除了老師明白,怎樣讓學生有深刻的體會?這就要求我們去充分地挖掘課堂教學資源。有這樣一句話“我看見了,但可能忘記了;我聽到了,就可能記住了;我做過了,便真正理解了”,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由“給出知識”轉向“引出知識”,已成為越來越多的教師所接受。

  所以,老師在數學課上把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把生活與經驗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來開發,在具體的場景中,使學生學會綜合並靈活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使每一位學生在自己的課堂生活中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個體生活的主體”和“社會生活的主體”,這是“活”化課程資源的效果。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翁,教師只是課堂的發現者、開發者、欣賞者、組織者和引導者。我們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在課堂中交流、討論、質疑。

  篇四:

  一次數學課上,我留了幾道數學題,其中有一道是找規律題,在巡視過程中發現這道題做得相當差,有些學習不錯的同學也沒有做出來。課下我進行了自我反思,並就此問題做了全面調查,發現有些同學遇到此類問題覺得束手無策,有的同學靜下心來能解較易發現規律的題目,但在考試中一旦緊張有時會覺得發矇。因此,有的同學向我提出,解這類題有沒有比較好的方法。

  其實,同學提出的這個問題非常好,他們想知道這類問題中所隱藏的某種祕密。但我不想就這麼直接告訴他們現成的答案。為了抓住他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慾,我讓同學們蒐集曾做過的,或沒有做過的相關習題,因為有些同學想難為一下老師或其他同學,所以刻意查詢了許多資料找了許多他們認為的難題,我也調整了我的教學計劃,打算用一節課的時間解決這個問題,併為此做了充分的準備。

  開始上課了,一組同學首先提問,其他組同學不甘示弱,絞盡腦汁,相互爭論著,最終解答出來,他們臉上漏出了成功的喜悅。並且有的同學直接向我提問,雖然我是有備而來,但還是故弄玄虛,作出努力探索的樣子,有些同學還真為我著急了。其實我想通過這種方法引導學生學會思考,怎樣入手,為什麼這樣想。在同學們的幫助下我也完成了提出的問題,並對同學的幫助表示感謝,而他們此時的笑容是非常自豪的,準確點兒應該說是非常得意的,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可以幫助老師了。

  接下來,我來個順水推舟,讓同學觀察數字規律題與圖形規律題,得到的規律式有什麼特點,很快他們得出了結論,這個結論非常準確,這是我所沒有料到的。此時,我從心裡佩服他們,給了他們最真切的鼓勵:你們真了不起!之後,我又提出新的問題.

  通過這次教學經歷,我真正意識到學生的需求是第一位的,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與探索欲,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

  小學數學教學敘事——

  你能給它取一個好聽的名字嗎?

  《有餘數的除法》這個內容在三年級的整個教學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臵,雖然多次教學,但心裡還是沒有什麼把握上好,可是孩子們的表現讓我吃驚。

  雖然現在全國都在搞新課程,新課程中特別強調的有什麼情景創設啊等等,而我覺得的,落實學生的基礎也還是同樣的重要。課的一開始,我複習了一下上一節課的內容: 師:8÷2=4表示什麼意思?

  生1:有8個蘋果分給4個小朋友,每人分到2個。

  生2:有8個蘋果,每組分4個,可以分給2個組成。

  師:2位同學都是分蘋果,但是我們細細聽來還是不一樣的,一個告訴我們每份是多少,而另一個是要我們求每份是多少,那誰能來列一個豎式?

  學生很願意把自己的才能表現出來,一個個都想板演。這個複習看著簡單,其實從孩子們的表現來看,他們喜歡這樣,因為這樣會讓他們有成功的喜悅。同時我要教學的基礎是學生要會列除法豎式,而這一個環節正好可以瞭解一下。

  隨後,我規定,8表示8根小棒,用來搭正方形,怎麼解釋?學生爭先恐後,個個都想回答。看學生來勁時我馬上問:9根小棒能搭幾個正方形?學生動手操作。

  師:這個過程你能用算式來表示一下嗎?

  學生動手寫。

  我老師收集學生資訊,大致有這樣幾種:

  2×4+1=9 ***1***

  9-1÷4=2 ***2***

  9÷4=2+1 ***3***

  9÷4=2……1 ***4***

  當學生列出這麼多式子時,我真得十分佩服孩子們的能幹!

  師:這4個算式你們最想說一說哪一個?

  生1:老師,我覺得***3***號不對的。

  師:噢,哪不對了,你能說仔細一下嗎?

  生1:等號後面1+2=3而前面9÷4不是等於3的。

  眾生開始點頭表示同意了。

  師:看來大都數學生都同意這一位同學的說法了,那我們來聽一聽原來的小主人他是怎麼想的。

  生:後面的1是多出來的1根小棒,我就在後面+1了。現在我覺得不對了。

  師:噢,那你覺得要怎麼改正啊?

  生:把+號改成多。

  師:同意哇?

  眾生一起回答:同意

  教師把加號擦了,改成一個“多”

  師:那現在和***4***我們來比一比有什麼不一樣啊?

  生1:***4***號的把多用……這樣的符號來表示了。

  師:那你們喜歡哪一種?

  眾生:第4種。

  師:那……這個符號後面的1表示什麼啊?

  生1:就是多出來的1根小棒。

  生2:後面的1是餘下的,所以可以寫成2個多1個。

  生3:因為1根不能再搭正方形了,是多出來的數,所以寫在後面

  師:現在我們都知道1表示什麼了,那你能解釋一下***1***和***2***兩個式子嗎?, 由於有了對1的認識,對於上面兩個式子學生理解就快多了。

  師:剛才同學們用了好多式子來表示了我們搭小棒的過程,上面4個式子你最喜歡哪一個? 眾生說:第4個。

  師:那我們今天就來學習第4種。那剛才我們說了式子裡的1,現在你能給剩下的1起一個名字嗎?

  生1:叫“剩數”寫在商的後面。

  生2:叫“多出來的數”也是寫在商的後面。

  生3:叫“餘數”,寫在商的後面,和商用橫線分開。

  生4:叫“多餘數”。

  眾生:叫“餘數”最好。

  生5:我看書知道總商和餘數之間要加“……”

  師:生5的寫法是我們約定的方法,我們以後就要這樣寫,也就是和我們上面第4種方法一樣,讀作:9除以4等於2餘1,“1”我們就叫做餘數,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餘數的除法”我板書課題,並讓學生讀兩次。

  餘數對於孩子們來說是一個新的概念,而這節課上學生在自己動手搭小棒的基礎上,主動得自己去建立“餘數”的概念,我想通過這樣的理解學生的印象應該是深刻的。孩子們在這堂課中表現出的數學的探研精神,讓我也為之驚訝和感動。在數學學習中,孩子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新概念或問題,老師不應該掃清孩子們學習中所有的“障礙”,而是要讓孩子自己學會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也應該多為孩子提供機會,創造條件,當孩子遇到困難時老師有意識的少說一些,將時間將課堂留給孩子,讓孩子多發言多思考,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