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花的花語和故事

  韭菜是人們生活中經常見到的食物,而它總是作為調料或是點綴的出現在各種菜餚裡面。而韭菜花則是韭菜繁殖出來的後代。韭菜花除了可以食用還有一定的藥用價值,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韭菜花的花語吧。

  韭菜花花語:奉獻

  花語解讀:韭菜花的莖像蔥,最大的功用是食用,是蘇格蘭人和威爾斯人餐桌上的最愛。另外,羅馬皇帝尼祿則把它當藥使用,以使聲音變好。它是這麼有用的植物,因此它的花語是“奉獻”。凡是受到這種花祝福而生的人,善於社交活動,無論在學校裡或社會上都是活躍的領導人物。談起戀愛來,也是站在主動的地位上。


韭菜花

  聖地威德之花,聖地威德-威爾斯的大修道院院長,在古代的基督教中,有將聖人與特定花朵連結在一起的習慣,因循於教會在紀念聖人時,通常是以盛開的花朵來點綴祭壇所致。

  而到了中世紀後,在天主教修道院內,更是有如園藝中心般的種植著各式各樣的花朵,久而久之,教會便把366天的聖人分別與不同的花朵合在一起,形成所謂的花歷。由於當時大部分的修道院都位於南歐地區,南歐又屬地中海型性的氣候,非常適合栽種花草,各種花百花竟放,每一種花都有著豐富的含義。

  韭菜花,簡稱韭花。一種是春韭,即杜甫《贈衛八處士》詩所說的“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中的“春韭”。韭菜為春天頭茬最好吃,及至夏天各種菜蔬上市,韭菜自然成了等下之物,所以農村有“六月臭韭菜”之說。第二種為韭黃,冬季培育的韭菜,顏色淺黃,嫩而味美。

  宋人最愛食用這種菜,黃庭堅詩中有“韭菜照春盤,菰白媚秋菜”句,王千秋《點絳脣·春日》詞還說:“韭黃猶短,玉指呵寒剪。”寒冬裡剪韭黃的辛酸在詩人的筆下轉換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韭黃在今天仍然是冬季裡的常見菜,只不過北方人多不細究,往往與蒜苗混為一談。第三種是韭白,又稱韭苔,即韭菜的莖,嫩時可炒吃。第四種就是韭花。

  韭菜花簡介

  韭菜花,簡稱韭花,也叫韭苔。關於韭菜的吃法我知道有這樣幾種。一種是春韭,即杜甫《贈衛八處士》詩所說的“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中的“春韭”。韭菜為春天頭茬最好吃,及至夏天各種菜蔬上市,韭菜自然成了等下之物,所以農村有“六月臭韭菜”之說。第二種為韭黃,冬季培育的韭菜,顏色淺黃,嫩而味美。宋人最愛食用這種菜,黃庭堅詩中有“韭菜照春盤,菰白媚秋菜”句,王千秋《點絳脣·春日》詞還說:“韭黃猶短,玉指呵寒剪。”寒冬裡剪韭黃的辛酸在詩人的筆下轉換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韭黃在今天仍然是冬季裡的常見菜,只不過北方人多不細究,往往與蒜苗混為一談。第三種是韭白,又稱韭苔,即韭菜的莖,嫩時可炒吃。第四種就是韭花。

  韭菜花是中國南北城鄉普遍食用的一種佐料,小時候我在農村老家裡,每年秋天母親都要採摘一兩筐韭花,洗淨後上碾子碾成細末,還摻上幾隻綠辣椒,然後封壇,幾天後即可食用,微辣中韭香四溢,就著酸菜白肉血腸,似乎任何美味都是多餘了。後來生活在城裡,只能吃商店裡買來的韭菜花,但每每***都不是老家那種味道。近幾年開始自己做,用絞餡機絞好後,裝瓶放到冰箱裡,但還是吃不出老家的味道,也不知是人變了,還是韭菜花變了,亦或韭菜花適應不了這種現代化的製作手段,只配用老碾子碾?

  追溯中國人吃韭菜的歷史,當開始於春秋時代。《詩經·七月》裡說:“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春四月之初用小羊和韭菜祭司寒之神,可見韭菜在中國食用的悠久歷史以及在當時的珍貴。而韭花的食用則是在漢代,《齊民要術·種韭》引漢代崔緹《四月令》說:“七月韭菁“。“韭菁”即韭菜花。由此可見,今天吃涮羊肉缺不了韭菜花,沒準兒還跟當年的“獻羔祭韭”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