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長的城牆是什麼

  華夏民族歷經上下五千年,歷史悠久,不論是在人文和地理上的歷史意義都是值得我們推崇和致敬的。那麼,呢?下面大家跟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世界上最長的城牆:萬里長城

  中華大地上的萬里長城,凝結著歷代各族勞動人民的血汗與智慧,從春秋戰國起相繼有二十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前後持續達兩千餘年總長度超過100000裡,是世界上最長的城牆,也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奇蹟之一。

  歷史淵源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為了相互防禦,保護本諸侯國的領土不受侵犯,他們在各自的領土上建立起一座座互防的長城,最早修築的是楚國的方城和“齊國巨防”後來隨著戰爭的不斷擴大,後魏燕秦等國也紛紛修築長城,但是,這些長城都是一段一段的,沒有連線起來,我們稱它為“地長城”這三國的長城便成了後來秦始皇萬里長城的基礎。

  “就地取材”是工匠們在修築長城過程中總結出的一條寶貴經驗,為了避免長距離的運輸,節約人力、物力、財力,在不同的地理地質條件下,採取不同的建築材料,比如在沙礫多的地方就用沙礫堆積而成,而在黃土高原上,就用黃土夯築而成。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四個朝代修築的長城都超過了一萬華裡,它們分別是秦漢金明,而唯數漢長城最長,它東起遼東,西抵鹽澤,長約二萬餘里。秦始皇在繼位期間統一了度量衡,鐵權就相當於現在的砝碼。

  地處甘肅玉門關的戈壁地帶缺少黃土,這裡的長城是用一層蘆葦和一層沙礫闡隔鋪築而成,由於蘆葦和沙礫中有的鹽和鹼,當鹽和鹼分解凝固,牆體就成為一個堅實的整體,雖經兩千年風沙的襲擊,至今還堅如磐石。

  軍事意義

  長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它並非簡單孤立的一線城牆,而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把長城沿線的隘口、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連線成一張嚴密的網,形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這個體系具有戰鬥、指揮、觀察、通訊、隱蔽等多種功能,並配置有長駐軍隊的點線結合防禦工程整體。

  修築長城,是針對西北邊地實情所採取的積極措施,是化被動為主動,因為對於北方的遊牧部落,"大興師徵之,則遁逃伏慝,不可得而誅也;師還則寇鈔又起;留卒戍守,則勞費不資,故惟有築長城以防之。""然則長城之築,所以省戍役,防寇鈔,休兵而息民者也。"

  而且要強調的是,長城的防禦作用不是一般人以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處在於——入侵者或許能集中力量偶爾攻破一兩個關口、闖入內地,但只要整段長城還駐守有強勁的軍隊,入侵者就始終面臨被阻擊、伏擊而無法回家的危險;尤其是,長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個交通要道,遊牧民族的騎兵縱然破關而入,但只能對內地實施騷擾,而他們的後勤根本無法通過關口輸送進來,故而無法在內地立足、從而動搖中華帝國的根基。癬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這是長城存在的根本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