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關於音樂的散文
音樂是彈撥者的低吟淺唱,音樂是舞蹈者的個性張揚,音樂是歌唱者的心情流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精選的關於音樂的散文,供大家欣賞。
***一***
我是不大懂音樂的,但想起來,許多往事,許多感受,都是因了音樂而清晰如昨,而深刻如斯的。
剛參加工作那會,每月工資才三十幾元,一年下來,竟還積攢了近百元。沒有拿它去孝敬父母,而是買了一臺放音機。還記得那玩意的樣子,黑色的,平臥式,很醜陋;尤其是那排按鍵,像是被蟲蛀蝕壞了的牙齒。學校週末放假,平日裡喧鬧的學校頓時冷寂下來。我開啟放音機,把音量開到最大,關上房門,讓張行悔恨的聲音和費翔深情的呼喚,塞滿房間。讓自己浸泡在這些聲音裡,浸得時間越長,寂寞的艾草越是瘋長,空洞的校園在這些聲音裡更顯得落寞。於是,真的很憂傷一樣,因為落淚了——少年的淚總是真實而廉價的。於是,跟著吼,跟著悔恨,跟著呼喚,倒真的像是進了監獄,真的成為了一朵飄蕩的雲一樣。這臺醜陋的放音機,就這樣陪著我度過了一段充滿憂傷的快樂時光。
說到唱歌,我不是缺乏自信,而是根本就沒有自信。最多也就這樣躲在房間裡,自己做自己的聽眾,倒也無畏。我是從來羞於在人群裡歌唱的,直至後來結婚,生子。孩子大了,他與他的媽媽總是無情的打擊我的信心,說,不要糟蹋了一首又一首好歌。就這樣,那些我鍾情的好歌,我總是隻能記住它大致的曲,而記不住它的詞。只有少數情況例外,有些詞我記了二十多年還沒有忘記。鄧麗君唱道,天上的星星像人群一樣擁擠,地上的人群像星星一樣疏遠。多精妙的詞啊,以至讓我只注意了詞,而忘記了它的曲,一點印象也沒有。這句歌詞讓我費了好大的精力去琢磨,星星到底是疏遠還是擁擠?人群到底是擁擠還是疏遠?尤雅有首歌也讓我記憶猶新:在雨中我送過你/在夜裡我吻過你/在春天我擁有你/在冬季我離開你/有相聚也有分離/人生本是一齣戲/有歡笑也有哭泣/不知誰能躲得過去/你說人生豔麗我沒有異議/你說人生憂鬱我不言語/只有默默地承受這一切/承受數不盡的春來冬去。這首歌流行時我正年輕疏狂著,聽著同樣年輕的尤雅溫婉傷感地演繹這首歌,竟不知人生到底是豔麗還是憂鬱,只是到了後來才真正明白人生在這兩者中是沒有取捨的。
前些年,大街小巷都在唱著周杰倫的歌。說實話,他的歌我是不喜歡的,說白式的且含混不清的吐字讓我摸不著道兒。這也許有著時代隔閡的因素,但感染力的缺乏當是不可否認的。可是有一天,依然是在街頭,聽到了一首歌,第一次聽到這首歌,聽得出是周杰倫唱的,卻感覺很特別。一打聽,叫《菊花臺》,買來光碟,聽後,味道很好。曲好,結巴杰倫低迴唯美的演繹讓我一改昔日對他的成見。待見過歌詞,更讓我愛不釋手:你的淚光,柔弱中帶傷,慘白的月彎彎,勾住過往。夜太漫長,凝結成了霜,是誰在閣樓中冰冷的絕望。雨輕輕嘆,硃紅色的窗……我認為,這首歌詞堪稱經典之作,其古色古香頗具後主李煜之風範,難得阿倫用他的聲音解讀得千嬌百媚,纏綿迂迴。
一首歌讓我改變了對一個人的看法。我很慶幸,自己年將不惑,還是能和這個時代合拍的,還是能夠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去接受一些新事物的。
我始終覺得,音樂是和生活,和激情相關聯著的。沒有音樂的世界,沒有詩歌的世界,是一個沒有激情,沒有想象的世界。沒有激情的生活,那是苟活。沒有想象的生活,那是枯燥的生活。離開了夢想,總是置身於現實的塵埃之中,生活還有什麼色彩?
早些年看電影《泰坦尼克號》,對這部電影我還是頗有微辭的。像那樣的愛情故事,並不覺得新鮮。我覺得它只不過是利用了人類的大災難來迎合了大眾獵奇的心理,從而來贏得一些票房。但,讓我內心悸動的是它的音樂。在暗藍色的海面上,在包括傑克在內的成百上千的人魂歸大洋的時候,緩緩響起的音樂,像是從遙遠的天國傳來。音樂裡的那種悲憫情愫,安魂曲一般地震憾著人類固有的善良之心。對於我來說,這部電影的感染力,大半來自於它的音樂。在許多時候,它的音樂都會無緣由地在我的耳邊迴旋,讓我一次又一次地感覺到脆弱的生命是多麼需要呵護,人類是多麼需要上帝的庇護。
在我的審美世界裡,柔弱總是超越了強硬,就像在宋詞裡,我更是偏愛了柳永秦觀等人的作品。在我剛接觸貝多芬的交響樂和克來德曼的鋼琴曲的時候,我幾乎沒有猶豫就偏愛了克來德曼。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太強悍了,強悍的狼豹是不會去憐惜一隻溫順的綿羊的,而溫順的綿羊,以及柔弱的小草,都是需要給予憐惜的。
偏愛克來德曼是因為他的成名作《秋日私語》。這個有著淺色的頭髮、白皙的面板、迷人的微笑的英俊的法國男子,以他女人般優雅頎長的手指,讓我開始幻想著萊茵河邊的橡樹,在浪漫之都,情人在耳邊喃喃私語。輕柔的情話,纏綿的情愫,讓人體味著愛情的美好和陽光懶洋洋的愜意。和克萊德曼的代表作《致愛麗斯》一樣,舒緩的四拍圓舞曲,優雅而浪漫,像夢境一樣讓人沉醉其中不願出來。那種清泉一般的樂音,在生命的渠道里叮咚流淌,給生命以圓潤,永無干涸之虞。
***二***
在我三十五歲那一年,我的生命意識被徹底喚醒。
那是春天,肯定是春天。在一個黃昏,我一個人在林蔭道上散步。夕陽在碧綠的樹葉上跳躍,很安靜,一絲絲的微風也是很慵懶的。突然地,我就聽到了這隻鋼琴曲。我說不上是從哪裡傳來的,也許從不遠處學校裡的某個視窗吧,因為聲音很清晰,像是縷縷輕煙嫋嫋而來。我沒聽過,卻感覺到似乎前生有識。其結構單純:採用主題與變奏的曲式結構,降E大調,行板。波浪式的旋律線和上下行的音型。八個小節的主題重複一遍後開始了三次變奏。淺顯淳樸卻親切感人,雖略帶傷感,卻又異常柔美。等到我醒悟過來要去找尋視窗的主人時,音樂卻停止了。
這是一首什麼曲子?我急於想知道答案,卻無從知曉。我對鋼琴曲目所知甚少,憑著聽了一遍就能複述根本就不可能,但我一定要找到它,也堅信一定能找到它。這樣我在網上找了一千幾百首鋼琴曲,一個一個地試聽,最終找到了,它叫《少女的祈禱》。後來聽人說,這是一首經典的鋼琴曲,許多學鋼琴的都練習過此曲。此後,我一遍一遍地聽,一次又一次地感知曲中祈禱的少女形象。在藍天白雲下,在青青草原上,一位著一襲白裙的波蘭少女,雙手合十,虔誠地向上帝祈禱。委婉的旋律昭示著少女發自內心深處的真誠,彷彿是少女對美好幻想的期盼,逼真地表現了一個純潔少女的美好心願。《少女的祈禱》讓我感到美好的地方更在於,一個女子,一個有著宗教信仰的女子,她不僅僅是美,而且高尚。她有別於世俗煙火中的女子,她更善良,她更潔淨,她更純樸。
尤其讓我震撼的是在得知此曲的作者之後。
我在網上讀到了這樣的介紹——巴達捷芙斯卡:***1838——1861***,波蘭女鋼琴家。《少女的祈禱》作於1856年。
竟然這樣短,像她的年齡一樣短。履歷這樣簡單,像《少女的祈禱》一樣簡單。
《少女的祈禱》作於1856年,也就是說巴達捷芙斯卡十八時創作了《少女的祈禱》。
十九世紀的波蘭,當然留不住這樣一個天才。這樣一個柔弱的女子,怎能經得住時代風雨的摧折。上帝憐其才智,帶她早早回到天國。
我想起了王勃。真正的天才,世俗是沒有造化得到的。
讓我們幸運的是,天才在臨走之前,還是給我們留下了一朵雲彩。
能夠聆聽《少女的祈禱》,能夠結識巴達捷芙斯卡,當是我生命之途中一次美麗的邂逅。正因為只是邂逅,才會如此美麗。戴望舒在雨巷中與丁香肯定是偶遇,沒有預約,不然就不會在詩人的心海中泛起漣漪。
我很慶幸,我的生命並沒有枯萎,音樂帶給我心靈的感動,讓我生命的樹葉依然鮮活潤澤。
生命就是一條河,音樂的泉流將會使這條河更加清澈。
***三***
一首古涼的音樂,輕然的逃離紅塵的手指,窗外的驟風猛烈的襲擊著窗櫺,似是要把埋藏在縫隙裡的千年塵埃搖醒,定神凝望,誰的魂靈若遊離的影一樣擴張,飄逝。
一雙行走在音符上的腳,踏碎了十月的夢,踏醒了澎湃千年的河流,柔軟的音樂在四面八方氾濫。
十月的光芒寒蟬無依,伸展的枝條觸及天空的高遠,一種聲音在心底流淌,一種聲音揭開了塵世的面紗,一種聲音把記憶的根喚醒。
灰色的音樂在旋轉,跳躍,飛翔,十月的心情漠然注視,是誰的身影在這個被人們遺忘的季節輕易的潛入我的心懷,我茫無頭緒,不知所措,似是枯萎的音符荒涼了歪斜的音調。
像雁撫觸控著雲層,像憂傷的風拂拭過雲的邊角,露珠和著鳴啼做為最後的告別,走了,生離死別是春的花環,你的身影和哀鳴是雲層灰色的緘默,是你今時今季的留痕嗎?或許是你與天空和大地奏響的最後絕唱吧,離別,飛翔。
雲低了,雁的身影擦著季節高昂。
思索是一首無形無影的詩,靜寂的闖入生活的音符,我拿起滿是色彩的筆畫著,描著。一筆筆,一線線,一條條,橫七豎八的躺著我人生的困惑,我走進冰冷的線條,一支筆在冷漠的線條外側目觀望,目光是黃昏下落魄的旅人。
我驚惶的躲藏,逃遁,這淺淡的線線、條條濃重了,似是千萬條藤蔓纏繞著我的血脈和軀體,憑任我的祈求和哀憐,只是傷痕累累的牽著夜的手奔波,思索仍舊無影無形。
每一個覺醒十分,夢睡在我的左邊,枕上堆積著書籍隔夜的情話,我不忍放棄塵世的誘惑,窗外傳來歌謠,那是我的心靈放牧著悱惻的音樂,一滴滴刺痛了我疲倦的步履。
我將行向何處?何處有太陽的暖流,讓我的手指環繞著鮮麗的花朵,我不是蒼白月光下的音樂,憂傷擠滿了我的夢、我的枕、還我的書籍。
我是土地,渾厚。
我是天空,明藍。
我是河流,歡悅。
我是音樂,芬芳。
放一首歌曲,我把今時的寒閱讀,詮釋我夜與黎明的誓言,我誠摯的敲擊一行行柔情的字,十月的足跡在我的文字裡思索,懷想。
音樂醒著,心卻睡了。
思索一條路牽扯心脈的長度,繩索束縛了人生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