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語教學日誌隨筆

  英語教學時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等能力。那麼身為高中英語老師的我們該如何寫好教學日誌呢?請往下看。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不少研究者提出:應增強中小學教師的反思意識和反思能力,實施反思性教學是有效實現新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之一。那麼,教師究竟應反思些什麼內容,如何反思才能起到促進專業發展的真正作用呢?教師應如何做才能將理論層面的“反思”付諸實踐,切實轉化為實際行動呢?圍繞上述問題,本文從教學的基本程式出發就英語教學反思的主要方法及內容等問題做一探討。

  1、課前反思

  課堂教學重在準備,做到有備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學設計要堅持“以學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較強的預見性。一是能預測學生在學習某一教學內容時,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二是能設想出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和方法。這就必須課前對教學計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進行深入思考,主要包括五個方面:

  1、1物件分析。學生是重要的教學人員之一,也是教學發展的基本物件。只有全面瞭解學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自我反思,才能科學地切合實際地確定教學的起點、深度和廣度。

  1、2教材分析。首先要通覽教材,鳥瞰全域性;其次,精讀教材,把握兩點***重點和難點***;再次,泛讀教材,多涉獵。這樣才能對一些內容進行必要的刪減、調換和補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現的排列順序能否直接作為教學順序。在教學重、難點上教學目標與學生實際有否差異等。

  1、3制定計劃。要教好,學好,首先要確定一個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用以指導教學。古人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因此有計劃就不會打亂丈,就可以合理安排時間,恰當分配精力。有計劃就有了目標責任制,也就有了學習的動力和努力方向。教師不僅要制定教學計劃,還要指導學生制定出一個“跳一跳,才能夠得著”的長遠目標,還要讓學生學會根據不同課型確定每節課或每一個小單元認知小目標,讓學生不斷受到目標的激勵,積極主動地學習。

  1、4教學組織。包括提問設計、組織形式、反饋策略,學生的認知策略、調控策略、交際策略和資源策略等學習策略。

  1、5總體評價。教學特色、教學效果預測、教學困惑與改進方案。這種反思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

  2、課中反思

  課中反思是及時發現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要有較強的調控應變能力,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方法,採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措施,順應學生的發展需要,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這是教學反思的重要環節。主要反思以下幾方面:

  2、1對學生知識學習的反思。英語知識的學習,要注重語言技能、語言知識的學習,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這四個方面的技能以及這四個方面的綜合運用能力。語言知識包括語言、詞彙、語法、功能和話題等五個方面的內容。教師在課中應即時反思,該節課重點在那方面的教學,該教學目標是否落實到位。

  2、2對學生能力培養的反思。教師在對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進行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尤其要重視學生的聽、說、讀、寫及交際等方面的會話能力的培養。

  2、3對學生情感形成的反思。情感態度指興趣動機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響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相關因素,以及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祖國意識和國際視野。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是英語學習成功的關鍵。在高中階段,教師應引導學生將興趣轉化為穩定的學習動機,以使他們樹立較強的自信心,形成克服困難的意志,樂於他人合作,養成和諧與健康向上的品格。老師要用強烈情感語言創設情景,把情感傳給學生,觸動學生心靈,在英語知識構建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

  篇二

  本人擔任高中英語教學工作,針對高中學生的自身特點:他們相當一部分同學來自農村,由於農村地區教育相對落後,對英語學習不夠重視,還由於自身有自卑心理,不敢張口說英語,加之沒有掌握適當的學習英語的方法,導致上課調動不起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只是消極被動地去接受知識,達不到預期的理想效果。然而,該年齡段學生的優點是上課積極活躍,動手動腦能力強,同學之間有相互競爭的意識。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利用這些優點呢?在實踐中我深切感到在課堂上設定遊戲,能夠啟用課堂,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變成課堂的主體。現在談一下我對課堂遊戲教學的一些淺顯的認識和不成熟的看法。

  一、適量的課堂遊戲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從獲得知識的角度講,學生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的主動學習者。有學者認為,應該儘可能使學生成為自主而自動的思考者。從發展能力的角度講,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永遠源於主體的積極過程,如果離開主體去不斷地積極活動,那就沒有什麼智力的動力可言。這就充分說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挖掘學生最大潛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實施素質教育,關鍵在於喚醒教育的主體自覺,啟動學生學習的內動力。因為沒有教育的主體自覺,學生只能是一群被人驅趕的綿羊。課堂遊戲正是以學生自己的活動為中心,學生能普遍動腦、動手、動口廣泛地進行交流資訊,處於自覺的主體地位,為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發展能力提供了廣泛的空間和深度。

  二、課堂遊戲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創新是現代社會對人的素質提出的又一基本要求。如何把創新精神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使課堂煥發出生機和活力?關鍵一點就是教師在教學時應給學生營造一個創新的環境。課堂遊戲恰巧從根本上改變了封閉教學的沉悶局面,讓學生參與到了教學過程中來。遊戲走進課堂,把教師傳授知識的過程變成了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主動參與積極探索的過程;把重視傳授知識變成了激發學生求知慾、好奇心、創造精神和開發學生潛能的學習過程;把教師從真理的代言人、至高無上的權威、傳道授業解惑者,改變成學生民主、平等、自由地進行自我展現過程的操作者。一個寬鬆、廣闊的創新環境悄然形成,它不斷地啟發、誘導學生在學到書本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創造能力。學生的個性在遊戲中得到尊重,尊重個性就是尊重創造。面對學生,我們應永遠充滿信任和期待,以愛的春風綻放每一朵春蕾,用信任的目光開啟每一個心靈的寶庫,使創新教育在英語課堂上得到真正的體現。

  三、課堂遊戲有利於培養樹立學生的合作精神和意識

  現代教育主張不僅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關心、學會創造,還要學會合作。社會發展越來越傾向於強調集體意識,善於合作被作為人的一種基本素質提了出來。一個人若想生存,就必須審時度勢,學會在合作的基礎上競爭,在競爭的過程中合作。因此,大力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引導他們消除自我封閉的心理,妥善處理好各種人際關係,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一項刻不容緩的艱鉅任務。幸運的是,課堂遊戲恰好幫助我們改變了老師的一言堂,開闢了師生間、學生間平等交流的好場所。知識、能力、性格等方面各有差異的學生集合在一起,去發現別人的閃光點來啟迪自己的思維。在遊戲中,知識、能力、性格得到了相互碰撞和昇華。在遊戲中,學生不僅學會了傾聽,學會了讚美,學會了批評,學會了接受,而且還展現自我、認識了自我、完善了自我,使個性得到了和諧健康地發展,同時也養成了他們的合作精神。

  四、課堂遊戲可以讓學生走進生活,開拓英語學習的新天地

  遊戲,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學會英語,而且還會讓學生懂得如何準確地運用英語。這一過程也正體現了語言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道理。課堂遊戲幫助學生衝破課堂範例的同時,還使他們的英語學習走進了生活。把窗戶開啟,讓清風進來,使英語教學在不斷改革中進行創新。

  在課堂遊戲教學中,同樣的教學內容,教師的教法不同,學生的學習效果就不同。教學得當,學生則學得輕鬆有趣、學的靈活,掌握的就好。反之,教師教法不當,學生就學的吃力、枯燥,甚至厭學。對學生的遊戲效果應進行多方面的強化或者鼓勵。在遊戲過程中,應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並給予肯定和表揚,幫助他們在遊戲中學習,學會總結、創新,從而進一步強化遊戲效果。只有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地發展,才會使他們具備創新人才所需要的品質。我們在課堂上設立遊戲,不僅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中享受到快樂,而且還可以發展學生的各項素質。因此,讓遊戲走進課堂,不但可以使我們的英語教學煥發出新的生命,而且還能夠拓寬學生學習英語的新天地。我們在今後的教學中應不斷進行探索與創新,讓遊戲走進課堂,讓我們的英語課流光溢彩,活力四射。

  總之,遊戲是教學的一種輔助性手段,課堂中運用遊戲是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因此,恰當地確定課堂遊戲內容的原則就是為教學服務,為學生髮展服務,決不能為遊戲而遊戲。就教學環節而言,恰當地確定課堂遊戲應該做到三點:

  第一,在課堂教學的準備部分,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就應該選用趣味性強,便於集中注意力,而且又能有效達到最佳狀態的遊戲。第二,在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我們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選擇與教學相適應的遊戲,把基本語言知識編排在生動活潑又能達到技能要求的遊戲中。這一環節的遊戲應把握時機而進行,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遊戲的最佳效果。第三,在課堂教學後期,可以採用一些輕鬆快樂且富有總結性的遊戲,讓學生在享受遊戲快樂的同時,使自己掌握的英語知識再一次得到鞏固和昇華。

  篇三

  衡量一個人外語水平的高低,其標準是看他運用外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如何。語言知識是為交際能力服務的,語言知識也只有通過言語交際活動才能得到鞏固和被牢固地掌握。語音、詞彙、語法等知識中只要缺一,語言的資訊交際就會中斷。語言知識的重要性,由此可見。另外,語言知識的掌握不是靠講,而是靠練,它只有進行言語操練,在情景中加以運用才能被理解和掌握。英語課是實踐課,它必須要通過聽說讀寫的反覆操練才能形成自動化的習慣。語言形成習慣,也僅僅是掌握運用外語的一個條件,並不等於掌握了語言運用能力。掌握語言知識是外圍,形成語言習慣是中圍,培養創造性的言語交際能力是核心。

  教師如果具備了良好的語言基礎知識和紮實的聽說讀寫能力,並且教育理論知識豐富,教學方法靈活多樣,那麼促使學生的語言知識向運用能力轉化,亦將不是什麼難事了。教師一口流利得體的英語,給學生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在這種氛圍中學生聽到的都是英語,按克拉申的觀點,只有大量可理解輸入才能導致大量的輸出。學生只有英語聽多了,他才能開口說。教師通過運用“多資訊、高密度、快節奏”原則,能極大程度地加快學生的語言知識向能力轉化的程序。傳統的教學存在幾個主要弊端,一個是學生在課堂上獲取的語言資訊量少。要克服這一點,教師就應增大資訊量,多讓學生接觸一些外語材料。一年級的學生可多聽一些生動有趣的小短文,二年級學生可多讀一些簡易有趣的初級讀物,並逐步提高聽讀外語材料的質量。第二個弊端是學生外語實踐的量少和麵窄。如果能發揮學生的主人翁精神,充分調動起他們的積極能動性,主動參與課堂中各項實踐活動,就能改變這種消極被動的局面,能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操練的機會。第三個弊端是學習和操作的節奏緩慢。快節奏要求教師的教學節奏明快。練習轉換,環節交替緊湊,語速正常。學生操練外語的頻率要高,速度要快。教師的提問乾脆利落,不拖泥帶水,學生的回答節奏加快。一環扣一環,環環相扣,富有緊湊感,從而克服從前那種上課懶懶散散,智力活動鬆弛的現象。

  由此可見,教師的素質高低,是決定外語教學成敗的一個關鍵因素,同時也是能否有效促成語言知識向語言運用能力轉化的一個重要條件。老教材如果說一支粉筆一本書還能勉強對付過去的話,那麼新教材則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語言基本功過關,還要具備聽說讀寫演畫多種技能和較強的組織能力。對那些自身素質需要進一步提高的教師,可以採取進修或自學或在職提高的方式進行。通過認真備課、鑽研教材、寫出全英文教案,在教學實踐中不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素質,還能提高自己的組織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