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勵志短文摘抄兩篇

  如果你真正在乎一個人,那就大方點贊吧,不要捨不得花費那點小小的情意。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經典勵志短文摘抄·那些對你連贊也不點的人

  昨天,我在豆瓣發了條說說,意思是想寫篇文章,吐槽一下那些在朋友圈對你連贊也不點的人。豆友們的反應大致可以分為幾類:

  樓主你怎麼這麼玻璃心!***這是呼聲最大的***

  無所謂。***這也是主流***

  不點贊怎麼啦?我就從來不點!***好吧,你贏了,你不點贊你光榮***

  說真的,很討厭點讚的,點贊是一種打擾。***茫茫塵世中居然還有如此淡定的人兒***

  在幾十條回覆中,只有一個人的留言讓我心有慼慼,這位姑娘說:“我有個好朋友是唯獨跳過我只給別人評論的人,我都不知道這是真朋友,還是不滿意你的生活狀態的人。可能會在意一些自己在意的人,一般朋友關係不會去計較。我的這脆弱的玻璃心。”

  感謝天感謝地感謝網路,最重要是感謝這位姑娘,你終於讓我知道我不是一個人了,眼淚嘩嘩地。。。

  既然說過要寫,哪怕再多人衝過來說我玻璃心,也要來說說我的觀點了。

  我一直覺得,朋友圈是對一個人真實朋友圈的重新洗牌,朋友圈拉近了你和某些人的距離,也使你和另外一些人的距離變得更遠,不斷有舊的“朋友”被拉黑,也不斷有新的“朋友”湧進來。我們的真實人生也是如此,只是朋友圈讓這一切更為直觀。

  按照現實世界的標準,朋友圈的人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至親好友,一類是普通朋友,一類是僅僅認識而已。

  按照虛擬世界的標準,朋友圈的人也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評論之交,總會積極在你發的微信下評論,一類是點贊之交,還有一類是贊也不點之交。

  說實話,我真心覺得點贊是社交網路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是需要互動來維繫的,來往來往,你來我往才能促進感情的交流。在沒有朋友圈之前,我們靠著電話、簡訊和QQ來維持互動,可對於怕麻煩的現代人來說,這些都太麻煩了,現在呢,只需要手指輕輕一劃動,一顆心形的贊就跳了出來,多省事啊。

  很久沒有聯絡的老朋友,也許你們已經沒有太多話可說,自從有了朋友圈之後,你只需在她發的各種美景美食照下點個贊就行,等於打個招呼說:好久不見,我還記得你哦。剛剛認識的新朋友,也許彼此之間還沒有太多交情,這時候如果不吝惜點贊,就會慢慢拉近你們的距離。

  不知道有多少人會像我一樣,發了條微信後,會有意識地去看有沒有人點贊,有哪些人點贊,如果哪條微信點讚的人多,我會有點小小的竊喜,哪條微信如果無人點贊,我就會有點悵然若失。

  人們為什麼會需要點贊?還不就是為了求關注。朋友圈說到底也是社交網路,並不是私人日記,點贊,說到底是成本最低的互動方式。我們在發微信時,本質上還是需要得到親友們的認同,點贊,又是表達認同最簡捷的方式。希望自己獲得關注是人的天性,每一次贊都意味著背後有一個人在默默地關注著你。當你發出自己過生日的照片時,你是希望收穫一堆贊,還是希望別人看看就好,不來打擾你呢?

  現在微博也開通了點贊功能,但很多人對這一功能並不歡迎。那是因為真正親密的朋友,基本活躍在朋友圈,微博上大多是一群誰也不認識誰的人在玩兒呢。與不認識的人相比,我們顯然更在乎認識的人對我們的態度。

  這就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個問題,怎麼來看待那些對你從來都不點讚的人呢?

  其實主要還是看那個人跟你的交情怎麼樣,你越在乎的人,不點贊這一行為對你的殺傷力就越大。

  如果一個人從來不給你點贊,我覺得有三種可能,一是此人從來不給任何人點贊;二是你根本不在此人的關注範圍之內,也就是說,人家根本不在乎你;三是此人對你發的任何東西都毫無共鳴。後面兩種情況可能都會意味著,你拿人家當朋友,人家只不過拿你當路人。

  我和樓上那位發言的姑娘一樣,也碰到過這樣一個朋友。我發出的任何一條微信,她都從來不評論或者點贊,以至於我懷疑是不是被她拉黑了。結果我發現她在其他朋友的微信中異常活躍,幾乎每個人發的微信都會看到她熱情點讚的身影。

  我先是納悶:明明我給她點過不少贊啊!繼而懊惱:為什麼她對所有人都友好就是無視我呢!最後終於找到了解決的方法:還是設定彼此都看不到朋友圈好了,眼不見為淨。萬幸,在我的朋友圈中,還只遇到這麼一個從來都不點讚的人,要是這樣的人多了,我的玻璃心該碎成什麼樣啊。

  有人說,真正的友情,從來都不是靠點贊來維持的。此話我並不贊同,朋友是什麼,朋友就是你捨得花心思捨得花時間在他身上的人,點個贊,只需要動動手指頭就可以了,又不是託孤那麼高難度的動作,如果一個人吝惜到連個贊都不給你,就要問問自己,你究竟在人家心裡有幾斤幾兩。

  對於這場點贊之爭,我的總結陳詞如下:如果你真正在乎一個人,那就大方點贊吧,不要捨不得花費那點小小的情意。

  經典勵志短文摘抄·父母尚在苟且,你卻在炫耀詩和遠方

  隨著國慶長假的壽終正寢,一年幾度的朋友圈杯攝影大賽也暫時告一段落。神通廣大的朋友們,頂著變幻莫測的天氣和摩肩擦踵的人流,使盡渾身解數將旅途的點滴躍然圈中:

  有人以45度角仰望碧海藍天,有人對著異域美食忘情垂涎,有人與牛羊嬉戲何其樂哉,有人鶯歌燕舞放浪形骸,有人獨自行走意圖逃離塵世,有人讚頌風土人情暗諷世間黑暗……甚至,酒店房卡、機票、景區門票等物件,也成為他們標榜自我的利器。

  而他們的配語也通常千篇一律: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高曉鬆這句邏輯上漏洞百出的俏皮話,也許只是一時興起,卻推動了旅遊產業的蓬勃發展。文藝青年們頓時幡然悔悟,彷彿20餘年的光景已白白浪費,只有背上行囊才能重獲人生的意義。

  更可怕的是,一幫尚無經濟實力的小屁孩們也不甘示弱,他們以尋找詩和遠方為名,不遺餘力地壓榨著父母的血淚,讓他們在苟且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高曉鬆的這句無心之語,錯就錯在用如此輕描淡寫的語氣,將“詩和遠方”定義為一件唾手可得的事情。的確,對於出身名門望族、從小衣食無憂的高曉鬆,捨棄日理萬機的工作,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簡直就跟在煎餅中加個蛋那麼容易。但對於普羅大眾,捨棄苟且就意味著降薪失業,意味著住地下室和吃泡麵,而詩和遠方就像是沾滿蜜糖的毒藥,一時痛快的背後,卻是長時間的痛心疾首。

  何況,詩和遠方不是免費供應,而且對於學生黨而言,價格頗為昂貴。

  我身邊不乏出身權貴的二代們,他們從小就周遊列國,旅遊花費和家族資產相比簡直是九牛一毛,這是他們與生俱來的生活方式,自然不宜評頭論足;也有一些人,他們家境平凡卻也飽覽祖國大好河山,但在他們行萬里路的背後,卻是通宵達旦地兼職賺錢,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更令人心生敬佩……但也有一些人,他們家境一般卻懶於自我奮鬥,看到別人遊山玩水便心生羨豔,一種“他們有的我也必須要有”的心態根深蒂固,但無奈囊中羞澀,只能義正詞嚴地向父母伸手要錢,並美其名曰:“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如此種種,簡直混賬。

  往往一次長途旅行的開銷,約莫是父母一個月的薪水總和。

  當他們在草原上縱情奔跑時,父母在狹窄的辦公室熬夜加班。

  當他們山珍海味大快朵頤時,父母在廉價的菜場討價還價。

  當他們在和旅伴談笑風生時,父母在和難纏的客戶們脣槍舌戰。

  甚至當父母來電關心問候時,他們能不厭其煩地掛掉:“煩死了,別來妨礙我詩意的生活。”

  這些例子的確不很普遍,但請相信我,也絕對不在少數。

  最近對一句話深以為然:當你覺得自己過得很好的時候,實際上是有其他人為你承擔了苦難。對於學生黨來說,除了最愛我們的父母,沒有人會為其如此不計條件地付出。他們為了我們的詩和遠方,寧願一輩子苟且下去,即使心存芥蒂也不會有半句怨言。

  希望你我,能夠及時懸崖勒馬,不要讓所謂的詩和遠方,成為壓倒父母的最後一根稻草。

  而實際上,只有真正經歷過苟且,才能體味詩和遠方的真正價值。

  記得大一下學期,看見身邊的朋友都玩起了單反,鉚足勁頭想要買一個。父母提出要幫我全資購買,我毅然決然地拒絕,因為這等個人興趣的花銷,若再讓父母破費,簡直太不像話。於是我寫了三個月的軟文,將自認為清麗脫俗的文筆,去包裝那等胭脂俗粉,簡直是將文人的尊嚴丟在地上任人踐踏。但索性我忍受了下去,終於買到了那夢寐以求的相機。

  拆開包裝盒的那一刻,簡直是我的第一個人生巔峰。而此前的苟且和卑微,彷彿是為了這一刻的耀眼光芒攢聚能量。

  真正的正能量,不是視苟且為一生仇敵,費盡心思將其拋之腦後,而是能夠在夜以繼日的苟且中茁壯成長,使自己在擁抱詩和遠方的時候,能夠多一份理直氣壯。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希望大家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