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勵志教育文章
育是一種自醒,是一種人類的自醒,一種你的自醒,那麼都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吧,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教育的重心不是教育孩子
教育是一種自醒,是一種人類的自醒,一種你的自醒。在完成自身生命圓滿之途上,孩子及其教育是一座橋。踩著這座橋,你回到了你自己。孩子是你的投射之物,教育是你的投射手段。在實現孩子的圓滿之中,你必圓滿你自己。同樣的道理,你在圓滿自身的過程中,你的小孩也必圓滿。外在世界是內在世界的結果,內在世界給予外在世界它美好的能量。
我們對人生問題深入探索就會發現:當你沒問題了,整個世界的問題就結束了。如果我還發現世界是有問題的,那一定是我還有問題。當我不能百分之百地接納這個世界的時候,那說明我的心還沒有實現它自己的圓滿。看到世界是圓滿的,只是見證自己內在圓滿的一個結果。
如果我在孩子問題上,存在著焦慮、擔心或要求,那一定說明我的內心還深藏恐懼、狹隘的見解、自以為是、好為人師等無明之相。當我不是安守在覺知上,我問題重重。當我問題重重時,我一定正在我的念頭上生死翻滾。無論出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只要我還痛苦、焦慮或擔心,就一定沒有看破生命的幻象,沒有看到存在的真相。
第一,孩子是一個敏感的接收器,他在反映你的聲音和資訊。
一個好的家長,應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己上來。對於覺悟的家長來講,教育孩子只是個藉口,自我教育才是真的呢。當你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只是美好的你的反映,他自然會變好。
萬物需要的不是他我教育,而是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而實質上,在人的智慧創造之中,也只有這一部分是真正有意義和起作用的。
第二,你在孩子身上看到的問題,是你自己問題的投射。
對於一個家庭來講,你是樹根,孩子是花朵。如果花朵有問題,多半是樹根也有問題。家長們常常“看到”的孩子的問題,其實是他自己的問題在孩子身上“開花”。孩子是你的投射銀幕。
第三,不存在有問題的孩子,只存在有問題的家長。
家長意味著“頭腦”,孩子代表著“心”。當生命的存在看似出現問題時,那是“頭腦”出了問題。“心”一直健康,“心”怎麼可能有問題呢?沒有你的角度、判定、認為,你眼中會有有問題的小孩嗎?誰製造出了一個有問題的小孩?你。是你創造了一些問題概念,然後投射在孩子身上。是你眼花,把一塊完美無瑕的玉看成了一塊醜陋的石頭。
第四,如果你是一個恐懼的家長,你肯定有一個有問題的小孩。你的恐懼越大,你眼中小孩的問題就越多。
恐懼導致掌控。你越恐懼,你越傾向於去把握住某種東西,以讓你自己有安全感。掌控者是頭腦,而小孩通常都是自由的心,他們像水一樣流動,很難被掌控。這使得你越想抓住、越想駕馭、越想掌控,越抓不住,越駕馭不了,越掌控不住。
你的恐懼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因而你眼中小孩的問題也就越多。小孩是一個有問題的小孩,真是這樣嗎?沒有你的恐懼,沒有你的壓制或判斷,他真的很難教育嗎?問一問你自己。
第五,如何才能讓一個小孩天然成長?
人們都期待自己的小孩長大以後有足夠的智慧和能力。如何才能使他呈現出“最大”的智慧和能力呢?那就是讓他按照天性成長。
放一匹小馬在遼闊的草原上自由奔放地成長,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小馬的主人需要多大的無懼的心啊!他會擔心小馬在道路上遇到這樣那樣的危險,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他會擔心,放任小馬,它以後會怎樣,它長大會如何。你怎麼敢對你的小孩撒手?你沒有那麼大的勇氣。在一個小孩的自由形態上,可以看出一個家長無懼的心到底有多大。不是像老天一樣大膽的人,他的小孩無法享受那純然無邊的天空大地。
在一個幼小的孩子面前,我們總是在無意識中扮演上帝。
我們知道什麼東西對他最好,我們知道什麼樣的道路對他最好。從其一生的長遠角度來看,你真的知道什麼對你的小孩最好嗎?以你的“知道”來控制你的小孩按照你的道路行走,把你認為是好的或對的東西強加給你的小孩,那簡直是挾持,你在挾持他的生命自由。
在那無明中,以愛或對他好的名義,你對你的小孩做過多少蠢事你知道嗎?當一個人在無明中時,你怎樣對待自己,你就怎樣對待他人。你用懲罰自己的方式來懲罰你的小孩,你用責備自己的方式責備他。當你還是一個有許多問題的家長時,你怎能教育出一個和你不一樣的小孩?你管得越多,他越成為你。你管得越多,他越成為你不希望他成為的那部分——成為你內心中所討厭的自己的那個形象。只有你管他越少,他才會越來越不像你,越來越發展出你生命中所沒有的新的部分。
你確定什麼樣的道路才是你的孩子該走的最好的人生道路?你是上帝嗎?如果你真的是上帝,那就像上帝一樣去做,徹底撒手讓孩子自己成長。看,那天底下的眾生——老虎、獅子、螞蟻、蜜蜂,哪一個不是它們自己在成長,上帝可沒有操控它們的人生道路哦。
第六,要求、期望、負責,並不意味著愛。
我們衡量自己對一個人是否有愛或愛有多深,往往會看對他有沒有要求、期望或負不負責、那程度有多深。當我們對一個人要求越多、期望越高、掌控得越狠——我們越負責時,我們就越愛那個人;反之,我們就不愛他,或愛他不深。這是真的嗎?這是一個錯誤。
要求、期望或所謂的負責,僅僅是恐懼的另一種化身,另一個名字。因為我們自己有恐懼,當我們對另一個個體要求、期望或負責時,能使我們感到與對方聯結得更深、更緊,使我們自己感到安全。
教育是為了彌補安全感的,當一個人越強調教育,其背後的不安全感越大。教育似乎是一種掌控,它建立在對未來和恐懼的幻覺基礎上。一個人越恐懼就似乎越需要教育和被教育。
萬物需要的不是他我教育,而是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而實質上,在人的智慧創造之中,也只有這一部分是真正有意義和起作用的。
心存恐懼的家長,在無意識中把孩子當成了自我安全感的“人質”。
你必須變成優秀和美好的,否則我就不安全;你必須變得有能力,否則我怎麼能夠安心?瞧,家長們在把孩子變成他們內在安全的要挾物。
一個小孩是家庭中的“人質”時,你猜,這個小孩能否受到真正的良性教育?小孩變成了家庭內在恐懼之河上的波濤,他當然無法獲得那生命中真正需要的。當你恐懼,他能感受到恐懼,即使他很小;當你放鬆或自信,他也能感受到。小孩是一個敏感的接收器,他在反映你的聲音和資訊。
一個好的家長,應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己上來。對於覺悟的家長來講,教育孩子只是個藉口,自我教育才是真的呢。當你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只是美好的你的反映,他自然會變好。
來檢點一下你自己。盤查你內心的恐懼,是你真正想教育出好小孩的開始。教育從某種意義上是一種治療,它治療的正是人類之心的恐懼和愚痴。來從更深的層面理解教育。
真正的愛是什麼?
我們常常會說,一個母親對於孩子的愛是全然的、百分之百的,真的嗎?當一個人內心還存有恐懼時,他對另一個人的愛就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真正的愛是什麼?並不是你能把自己的命都給他,也不是他要什麼你都能滿足或給予。真正的愛和此無關。
第七,真正的愛是一種無為。
真正的愛是一種無為。它沒有要求,它裡面沒有任何恐懼的陰影,它不隱藏任何掌控的企圖。它像太陽給予萬物光和熱一樣,給出本性的能量。你不期待他,不要求他和本來的自己有所不同,不試圖改造或修正他。真正的愛是完全無條件的。無論如何你都愛他,怎麼樣你都愛他,你的愛甚至和他無關。這才是真正的愛。這愛像老天對萬有的態度一樣,給予你但對你沒有要求、沒有期待,他對你無為。
如果把這個稱為真愛的標準,那麼來重新思考一下你的愛,那是不是真正的愛?
第八,所有關係的本質都是你與自己關係。
當代的幼兒親少年兒童教育中,我們非常強調親子關係,但存在一個所謂的親子關係嗎?
其實,整個生命存在中,根本就不存在一個你與他人的關係。所有關係的本質都是你與自己關係的投射。你與你念頭的關係是你與整個世界關係的母體。你所有外在的關係,都是這一關係的投射。因此,嚴格地說,像不存在其他人際關係一樣,也不存在一個親子關係;因為對一個具體的你來講,不存在一個外在的小孩,只存在一個內在的小孩。你對你內在小孩的態度,就是你與你外在小孩的關係。
如果你與你的小孩關係混亂了,如何處理好你與他的關係?處理好你和你信念的關係即可。請深入你自己的內部,理解你真正的想法,這才是解決人際關係的根本要點呢。
第九,教育孩子,就是自省。
我們對人生問題深入探索就會發現:當你沒問題了,整個世界的問題就結束了。如果我發現世界是有問題的,那一定是我還有問題。當我不能百分之百地接納這個世界的時候,那說明我的心還沒有實現它自己的圓滿。看到世界是圓滿的,只是見證自己內在圓滿的一個結果。
如果我在孩子問題上,存在著焦慮、擔心或要求,那一定說明我的內心還深藏恐懼、狹隘的見解、自以為是、好為人師等無明之相。當我不是安守在覺知上,我問題重重。當我問題重重時,我一定正在我的念頭上生死翻滾。無論出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只要我還痛苦、焦慮或擔心,就一定沒有看破生命的幻象,沒有看到存在的真相。
教育是一種自醒,是一種人類的自醒,一種你的自醒。在完成自身生命圓滿之途上,孩子及其教育是一座橋。踩著這座橋,你回到了你自己。孩子是你的投射之物,教育是你的投射手段。在實現孩子的圓滿之中,你必圓滿你自己。同樣的道理,你在圓滿自身的過程中,你的小孩也必圓滿。
外在世界是內在世界的結果,內在世界給予外在世界它美好的能量。
:好老師應該是怎麼樣的
作者:李尚龍***原新東方教師、青年導演、編劇、作家***
你這種學生,根本就不配受教育
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是我小學的時候。
那時,我們班上有個同學叫李星,他每天都不做作業,其實偶爾一兩次不做也就算,但他能堅持天天不做作業。
老師佈置的作業,第二天他基本上都說沒帶。後來,老師經常讓他在臺上站著,一站就是一節課;有時候讓他在後面站著。再後來,他基本上都在門口站著,我們班同學都把他當成掃把星。走在路上,也總有同學情不自禁的學著老師喊出一聲:差生!
可是他就是不做作業,之前還會說沒帶,後來乾脆就直接說沒做。
上課他也不聽講,總是側著身子坐著,摸著他滿滿一袋的彈珠。當時學校流行打彈珠,他的技術一流,滿滿的袋子裡,幾乎都是從班上同學口袋裡贏的。
他不喜歡上課,但一到下課,就衝到外面去,跟別班同學打彈珠。後來彈珠已經打的沒意思了,於是開始玩兒拼圖,他是我們學校第一個開始玩兒拼圖的,從幾塊開始然後拼到幾百塊。後來,市裡還組織了一個比賽:誰能拼完這幾百塊的評圖,就能得到獎金三百元,那時的三百元,是無數孩子夢寐以求的財富。
他上課也拼,下課也拼,拼的很拼,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他被老師發現了。
那天,老師的心情很差,把他抓到講臺上,一頓打。一個女老師,很難想象她竟然爆發了這麼強的戰鬥力,李星的衣服被抓碎了,他努力的爬起來,喊了一聲:你到底要幹嘛?
這是一個小學三年級學生面對暴政最後的反抗,結果,他換來的是一學期的語文課站在了門口。
有一次,老師正在上課,他忽然走了進來,哭的稀里嘩啦,老師問他怎麼了?
他說,他想上課。
老師瞪著他,說了那句我終身難忘的話:你這種學生,根本不配受教育。
現在回想起來,才覺得那時的小學老師,是一個多麼***人。一個老師,憑什麼決定學生能不能受教育?
也是後來我才知道,李星從小父母離婚,他隨著媽媽,母親成天打麻將,沒人管他,他跟一群壞孩子鬼混。學校裡沒人把他當回事,只有外面的“混混”覺得他夠兄弟,願意帶他玩兒。
直到有一天,他們跟人打架被送到了派出所,母親哭著把他保釋出來,他才跟媽媽保證,從今天開始好好學習,將來給媽媽更好的幸福。
可是,站在講臺上的那個老師呢?她根本不知道背後的故事,她只是每天上課,上完課回家,回家後吃飯睡覺等待著第二天,可能她那天心情不好,或者跟老公吵架了。李星從門口回來說想要學習,對她來說,並沒有驚訝,剩下的只有憤怒。畢竟,在她眼中,一個壞孩子,怎麼可能會有改變。
後來,我當了老師,開始明白了一個曾經無數老師相信的一件混蛋道理,就是不相信班上的某個“差生”會忽然變的努力,不相信一個好學生會忽然抽菸去***。
我忽然想起了一個細節,有一次李星的課本髒了,老師走過去,一把搶了過來,當著全班罵:你看你課本,都髒成這樣了;你再看看你身邊那誰誰誰,多麼會保護課本啊。
第二天,數學課,同樣是他,一巴掌搶過李星乾淨的課本,當著全班罵:你看你課本,這麼幹淨,是不是從來沒翻過;你再看看你身邊誰誰誰,課本都翻爛了。
你以為是段子,不,是真的,這個悖論從小就影響著我。
一個老師,如果先入為主的認為這個學生是差生,接下來,他就會以一個差生的標準去要求這個孩子。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同理,壞孩子是罵出來的。
初等教育很大程度上可以改變了一個孩子的一生。
再何況,哪裡有什麼好學生和差學生,所謂“差生”:無非是不適合應試教育而已。
其實,把學生分為好生和差生,本來就是一件***的做法。
你是否發現,當年的壞孩子,現在很多都變成了老闆;有時候會覺得奇怪,當年的好孩子,很多還在那些“壞孩子”手下打工。
曾經老師眼中的好孩子,定義是聽話、能考試、高分的人,我們的教育,賦予了這些人“好學生”的標籤,他們獨立思考能力強,一張卷子,不問別人,考自己所學的知識最後答出一份標準答案,他們很優秀,可是,這不能僅僅定義為“好學生”。
如果說有一個學生,他什麼也不會,但是他在考場中能左邊借鑑一下,右邊諮詢一下,他通過課後跟學霸們搞好關係,請他們吃飯,他還能敏感的知道當兩個學霸的答案不一樣該相信誰。這樣的人,又何嘗不是人才,這樣的人,他統籌整合資源的能力,為什麼不能定義為優秀呢。
我們的考試製度人為的把學生分為了好學生和壞學生,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愛默生曾經說過一句話“廢物是放錯位置的寶物”,每個人活在世界上,就總有自己的生活下來的意義,不適合考試,不代表不能為這個世界創造財富,不能在這個社會上瀟灑的活著。
回到我的小學同學李星,如果當初老師發覺了他愛動的習慣讓他參加評圖比賽呢?
此時此刻,他會不會成為了一個建築師,或者,設計了哪棟大樓。
作為老師,不是要把學生變的一模一樣,而是要把學生的專長激發出來,從來幫助他們成長為更好的自己,哪怕這專長,不符合應試教育。
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這裡的教育,指的不一定是應試教育,何況,不是隻有高考一條路可以成就一生。
中國教育制度中最可怕的一點就是要求學生全面發展,我們走到社會上才知道,所謂全面發展就是全面平庸。
而很多老師,都告訴學生們:高考是你們唯一出爐,不停的講什麼木桶效應,卻從來沒有告訴他們,有了一技之長,才能不在社會餓死,木桶也可以斜著放。
記得小時候,一個朋友喜歡寫科幻小說,他不停的亂想一些鬼故事,寫完後在班上傳閱,大家都很喜歡他的故事,那時沒有網路,連別的班學生也找他要求連載。
可是,一次上課,老師把他的文稿全部撕了,理由是跟高考無關,浪費時間。
幾年後,我見到了大作家天下霸唱因為《鬼吹燈》成為大富豪又因為《尋龍訣》名利雙收時,我想起了這個同學,他現在在何方?
一個真正的好老師,要培養每一位學生的專長,更不要放棄每一個學生,畢竟,當你成為一個老師時,這個職業就充滿著被尊重的使命。
如果你是學生,也請你記得,無論誰放棄你,你不要放棄自己。畢竟,自己的路,總是要靠自己的雙腿去走,要堅韌不拔的行走著,總能看到曙光。
:讀書是為明理,而非謀生
孔子的一生,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但是真正有成就的,十來個人而已。
釋迦牟尼佛一生也是這樣,真有成就的就是十大弟子,儘管經典講得那麼熱鬧。
教育是個犧牲,很難有成果,可是雖然如此,它的影響還是非常大。
我一輩子,受舊式教育出身,然後又受到新的學堂教育,還受過軍事教育、武術教育。我專門學武功兩三年,那很費時間,學出來做什麼?學武功出來可以做總教官,教練。
可是我的目的呢?是興趣,我不想出去教人家練拳,我是興趣,學會了再說。我學軍事,帶過兵,也教過兵,也做過官,文的武的,大學也聽過課,也去上過研究所,所有的教育我都受過了,清清楚楚,那麼我個人的總結下來:教育無用論,教不好一個人的。
我的經驗,人不是學校教育能夠改得了的。一個了不起的孩子,你不給他讀書,給他按在泥巴里頭,他都會站起來,成為一個有用的人;站不起來的孩子,你怎麼培養,怎麼教育也只能成為一個很平庸的人。
教育首先要知道孩子的秉性
教育,首先要知道孩子的性向,先了解一個孩子的性情方向。看《大學》《中庸》,“性”在學理上叫秉性。秉,就是生下來帶來的,父母遺傳的是其中一部分,分成兩方面,生理、身體上的,還有思想情緒上的。
教育只是一個增上緣,老師儘量幫他,培養他,使他依靠自己的稟賦站起來,這是教育的目的。
像我的學生裡頭有很多了不起的人,當時讀小學的時候,誰知道他啊,現在覺得很偉大,教育就是這個道理。
中國幾千年都是私人辦教育,現在是政府辦學校。推翻滿清之後,所謂最好的學校,你們知道北大、清華第一名的同學有幾位啊?他們做出了什麼事業?
不要迷信了,教育不是這個道理!不管哪一行業,在社會上有貢獻的,或者成名的,不一定是很好的學校出來的。
讀書是為明理,而非謀生
一個人為什麼要讀書?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老問題。一個人為什麼要讀書?傳統中最正確的答案,便是“讀書明理”四個字。
明理,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果要問中華民族,中國人素來的教育目的是什麼?讓我們再重複一句:是為了“做人”,而不是為了“生活”。
因為“生活”的意義,是人要“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怎樣設法來維持自己的生命,同時,使人人都有更好的“生活”,過得很舒適快樂的一生。
這都是在“讀書明理”以後,因為“智慧”、“智識”的開發了,就容易懂得了“謀生”的“技術”,和各種有利“謀生”的“智識”,也都屬於“讀書明理”。明白了“人倫”之道以後,那是當然、必然的事。
很可惜,現代人所認識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為了“謀生”。我們要孩子們去學習,讀書受教育,就是為了孩子們將來的前途,有好的職業、有高的待遇,或是能夠賺很多的錢,過得很好的“生活”。
甚之,有的人,還把自己一生的失意,或一生做不到的事,都寄託希望在孩子們身上,拼命迫他去上學讀書。
完全不考慮孩子們的“性向”個性的所好和興趣,也不瞭解孩子們的腦力和健康,一味的迫孩子們讀書學習,不知道“愛之反而害之”,因此,妨害了孩子一生的後果。
超負荷教育是“竭澤而漁”
尤其是現代化的學校和課外補習等的教育方法,簡直是“竭澤而漁”的辦法,使一般還未成年童子們的腦力健康,受到過分負荷的傷害,最為嚴重。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幾千年人類基本的錯誤觀念。從古至今,外國也一樣,這是一個自私的想法,天下事為什麼要你的兒女好,別人的怎麼辦?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狀元?你們知道幾個?現在都要考清華北大,一百年後大家知道清華的第一名是誰?
我曾公開講過,現代教育沒有方向的。現在大學生那麼多,就業有問題,教了知識,沒有教他謀生的技能,***畢業了***按理說應該貢獻社會,但是現在找婆家***工作***也成了教育部的責任,這是什麼社會啊。
現在幾千個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都希望到北京、上海,拿高薪,他自己的本事能不能拿到高薪,自己也不清楚。
學校當然可以承擔***人的品德修養的教育***,現在學校哪有管這些啊?但現在很多中年以上的家長本身就沒有資格做家長啊。
他們受白話文教育開始,中國傳統文化的影子都沒有,西方的也不懂,大家向錢看,賺錢,買房子,買股票最重要,怎麼教育啊?
孩子成長要靠自己,不要過分要求,讓他自由發展。教育不在於他將來成功不成功,先希望他長大做個好人。什麼叫修佛修道?規規矩矩做事,老老實實做人,有好的人品和教育修養。
古語說‘良田千頃,不如一技在身’。孩子將來能有自我謀生的技術,比如做木匠、泥水匠,跟學問、身份、地位沒有關係,這是起碼的。學問歸學問,吃飯歸吃飯。
中國原來有很多有學問有本事的人,但是不出來做‘仕’的,因為他有謀生的本事。
讀經無法代替心性修養
現在社會上大家帶領兒童讀經,亂讀。兒童讀經,我在臺灣提倡了幾十年,李素美、郭?晏她們到不發達地區去推廣,現在差不多普及了。
但是大家不要弄錯了,不要把讀經和學習現代知識技術對立,不要以為讀經可以代替做人做事的修養,不要以為讀經就可以當飯吃了,也不要每天讀很久,讀煩了,反感了,一二十分鐘快樂地朗誦慢慢就容易背下來了,不要變成負擔。
孔子的心法弟子是曾參,曾子著《大學》,我前幾年出了《原本大學微言》就是講這個。“大學”就是大人之學,是講身心修養的。
所以“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綱要,是身心修養的“三綱”。
下面接著講修養階段程度,“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就是為什麼要靜坐。我叫它七個階段:知、止、定、靜、安、慮、得。
這個修行不一定要靜坐,不一定要盤腿,隨時都可以修養,站在那裡也好,走路也好,都可以修養心性的寧靜。
《大學》接下來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身心修養是做一個人的根本。《大學》講的內容,就是觸動中國教育的一個方法。什麼是教育的目的?先教做人。做人從什麼開始啊?從心性修養開始。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希望大家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