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學校教育管理論文

  隨著我國中職學校教育專項資金投入大幅度增加,優化中職學校教育專項資金管理成為當前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同伴教育在中職學校班級管理中的應用

  摘要:通過探討同伴教育在中職學校班級管理中的應用,論述了同伴教育在中職學校實施的原因,如何在中職學校中進行同伴教育,什麼樣的學生才能成為同伴教育者以及同伴教育者在同伴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

  關鍵詞:同伴教育;中職學校;班級管理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3***04-0055-02

  近年來,面對中職學生整體水平下降,管理越來越難的情況,中職學校出臺了許多措施,但在實施的過程中卻並沒有收到理想中的效果。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對這些政策並不理解,在行動上不配合,甚至牴觸。這種情況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性造成的。對此,教育工作者應尋求新的工作方法來改變目前學生與教師的對立狀態。

  中職學生年齡一般在14~18歲之間,這一時期是人身心發展的轉折點和關鍵時期,是個體生命過程的一個極為特殊的階段。他們的生理髮育非常迅速,在2~3年內身體各方面的生長髮育就能達到成熟。但其心理髮展的速度卻遠遠跟不上生理髮展的速度,這樣就形成了身心發展的不平衡狀態。在心理不斷髮展的過程中,他們逐漸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情緒,掩飾、隱藏自己的真實情緒。有些學生漸漸變得不願和教師、父母交談,不願接受大家對他的關愛。但是這部分學生卻並不排斥和同齡孩子交流,樂於聽取同伴的意見和建議,尤其是對一些敏感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嘗試利用“同伴教育”管理班級。同伴教育就是利用青少年的趨眾傾向,對青少年進行教育的方式。其做法通常分兩步,即先要培訓一些同伴教育者,然後讓他們承擔起教育任務,而教師只擔當協調和輔助工作。具體做法就是先對一部分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學生進行培訓,使他們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巧,然後再由他們向周圍的青少年傳播知識和技能,以達到教育的目的。

  同伴教育分正規同伴教育和非正規同伴教育。正規同伴教育就是根據固定的活動和目標制定好計劃並以分組方式進行的教育活動。在各個組中,同伴教育者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現。非正規同伴教育就是指沒有固定場所和目標,其話題也沒有事先計劃,同伴教育者以同伴的身份出現,告訴同伴們他最近學了哪些東西,並就這些內容與同伴們進行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糾正那些偏頗的想法,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在班級裡實施同伴教育時,一般我們會採用正規的同伴教育,因為一個班的學生,相互瞭解比較充分,能針對教育物件做出相應的計劃,然後分組進行活動,將出現的變化及時地反映到“主持人”***教師***那裡,可以快速採取應對措施。例如,對同伴教育者提出的各種問題,可以主題班會的形式提出來,把班級任意分成若干組,每組由上述一名同伴教育者擔當組長,每組由同伴教育者做組內主題發言,介紹相關知識。小組展開討論,同伴教育者回答、澄清組內學生不明白的知識,然後進行小組報告和組間分享。這些過程中“主持人”均不參與,只是到最後,將各組同伴教育者形成的結論客觀進行總結一下即可。這裡需要說明的是,“主持人”並不一定非得是班主任,完全可以選一位可勝任的學生來當,但是最終結果必須報送班主任,以便教師跟蹤學生的教育情況。在進行同伴教育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一些同伴教育者雖然能夠表述出一些觀點,但對其他學生的影響卻不大,主要表現為:組內其他學生並沒有提出一些有意義的問題,使組內討論陷入沉默狀態。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在於同伴教育者事先沒有調查,不瞭解組內的同伴關注哪些問題,只是把自己認為重要的事件制定成了目標,這樣就形成同伴和同伴教育者目標不一致的局面,其他組員不會響應目標觀點的討論,從而失去同伴教育的意義。另一種情況是,在實施過程中,發現有些同伴教育者無法受到其組員的尊敬、信賴和擁護,探究其根源主要是這些同伴教育者本身的素質不高,學習上不認真,生活上自制力差,在學生中沒有號召力,很難和組內同學形成互動。這就向班主任教師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同伴教育者主要做什麼?怎樣選擇同伴教育者?在中職學校中是否存在這樣的學生可以擔當同伴教育者的身份?

  首先,要作為一名同伴教育者最基本的條件是成為一個“同伴”,應選擇那些與同學相處融洽,有愛心,有親和力的學生為好。能與同學們相處融洽,說明他有和同學相似的愛好、信仰甚至是經歷,這會讓大家更容易相互理解,更易有訴說的願望。有愛心和親和力的學生通常會願意幫助人,讓同學有想和他接近的願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融入到學生中間去。其次,同伴教育者要對本組同學感興趣的話題有相當的瞭解,能充分應答本組同學的提問,否則這項活動很難進行下去。一個人的知識面是有限的,但獲取知識的能力卻是無限的,只要方法得當,我們完全可以在短時間內將一個空白的知識點補足。但是,中職學生的年齡決定了他們無法掌握全面的學習方法,這就需要教師對他們進行相應的輔導,主要是培訓他們獲取知識的方式,通過獲取知識來增加知識量,尤其是學會有目標的獲取知識的方法,比如,利用網路搜尋相關知識的能力,通過媒體獲取知識的能力,與長者交談獲取知識的能力等都是他們需要掌握的技能。最後,同伴教育者還應具備靈敏的、思想開放的素質,還要是一個良好的聽眾和交際者,最好還有一點幽默感,在群體中應該平易近人、值得信賴。另外,還應該不斷地提高自己的領導能力和與人交往的技巧,常言道:“話有三說,巧說為妙。”在對別人進行評判時,同伴教育者應有容人之度,對不同的意見和見解應能平和接受,無極端思想和左右他人思想的態度,能公正的評論組員。一般來說,同伴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扮演這麼兩類角色,一類是通過分享資訊和經驗來幫助小組成員明確他們所關心的事情,並和大家一起尋求解決方案。也就是說同伴教育者是傳播最新資訊和知識的最好人選,同時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為其他人樹立模範。另一類是教給同伴降低危害的方法。因為年齡相仿、知識背景相近、興趣愛好相近,所以同伴教育者教給同伴降低危害的方法往往會更容易使大家接受。如果能身體力行,就更能影響其他成員遠離危害。比如說一位成功戒除網路遊戲癮的青年,他的經歷會更好讓組內其他成員遠離網路遊戲,這比任何人的說教都有效。在中職學校中有一部分學生是為了儘早就業分擔家庭負擔,這部分學生通常有較好的學習功底,內心又比較體貼、關心他人,很適合作為同伴教育者培養。因為他們心存善念、知道感恩,所以就更知道付出,這些孩子往往也比較有韌性,加之學習底子不錯,也樂於學習,再進行些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假以時日一定會成為優秀的同伴教育者。

  同伴教育其實並不是一個新興事物,它十幾年前發源於澳大利亞,主要在西方國家流行,最初應用於敏感性話題,比如說艾滋病的教育、性教育等,近幾年才逐漸應用於教學領域。將其應用到中職學生的班級管理中也是一種新的嘗試,雖然很多方面還欠成熟,但目前所管理的班級學生表現良好,許多不良習慣得到控制,整個班級呈現出一種積極向上的勢態。我們期待繼續向好的方向發展,同時,也希望進一步嘗試非正規同伴教育方式對中職學生的管理。

  參考文獻:

  [1]王作振,閆寶華,王克利.同伴教育及其研究狀況[J].中國健康教育,2004***5***:899-900.

  [2]劉金花.城市獨生子女大學生人格特徵與家庭環境的關係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2000,8***4***:5-9.

  [3]答會明.父母教養方式與孩子的自信、自尊、自我效能及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02,18***8***:483-486.

  [4]趙志一,竇路明.父母教養方式對中學生人際關係的影響[J].中國學校衛生,2005***5***.

  [5]周曉潔.同伴教育對責任教育的作用[J].時代教育,2007***26***:59.

  篇二

  中職學校學生教育管理的創新及運用

  摘要:本文基於教育管理機構迫切要求中職學校進行學生教育管理的創新的研究背景,從管理學的角度對中職學校學生教育管理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產生原因進行了分析,並在探討中職學校學生教育管理的創新與運用的必要性的基礎上,提出了加強中職學校學生教育管理的創新與運用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中職學校 學生髮展 教育管理方法

  中圖分類號:G715.5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105

  1 引言

  近年來,隨著經濟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發展,我國對技術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平均每年上升四五個百分點,於是,職業教育作為技術性人才的搖籃倍受政府及教育部門的青睞,各種職業教育機構開始蓬勃發展。尤其是,作為職業教育主體的中職學校,迎來了其發展的一個高峰期。

  中職學校,主要招收初等中學畢業生,培養其職業技術能力,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一批又一批初級和中級技工。但是,由於近些年初中教育水平的提高,中考難度的日益下降,再加上其他職業教育機構***如各類職業高中等***的大範圍擴招,導致中職學校的生源逐漸減少,而且質量也在不斷下降,大部分進入中職學校的學生思想覺悟較低,學習成績差,經常嚴重違反學校紀律的學生,從而導致了中職學校內部紀律的混亂,嚴重地限制了其進一步發展。為此,本文以分類探討為研究方法,通過對問題所產生現象的分類研究,對中職學校學生教育管理的創新及運用展開了一系列的探討與分析。

  2 現階段中職學校學生教育管理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 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教育不到位,打架鬥毆現象頻頻出現

  現在的教育無論是高等教育,還是職業教育,都是以學生的成績為衡量標準,忽視對其思想教育的重視,即使是進行一些思想教育,也只是浮於表面,並沒有實際的教育效果,導致大家打架鬥毆現象屢禁不止。

  2.2 缺乏對青春期學生的正確引導,早戀問題屢禁不止

  中職學校的學生正處於青春期,對異性有著濃重的好奇心,叛逆心理十分嚴重,再加上學校管理不善,早戀問題開始廣泛出現,並嚴重影響學生的學業。

  2.3 校園內部管理機制不完善,濫用手機現象頻繁

  隨著科技的發展,手機得到廣泛的普及,逐步進入中學乃至小學校園。而當前學校的相關制度並不完善,管理不到位,導致出現手機濫用的情況,部分學生沉迷於手機和網遊無法自拔。

  2.4 課堂秩序混亂,缺乏規範統一的規章制度,上課睡覺等情況經常發生

  中職學校學生對學習的重視不夠,而且學校缺乏規範統一且有力度的規章制度,教學管理空洞,沒有效果,導致課堂秩序混亂,上課睡覺等情況經常發生。

  3 中職學校進行學生教育管理的創新及運用的必要性

  3.1 中職學校進行學生教育管理的創新與運用是促進學生成才的需要

  中職學校通過學生教育管理的創新以及一系列的運用,可以完善學生的教育管理機制,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規範學生的日常生活行為,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利於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其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明確當前階段的主要任務;有利於幫助並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其不斷髮展自身的能力,努力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

  3.2 中職學校進行學生教育管理的創新與運用是促進職業教育進一步發展的需要

  一個學校要想繼續生存並且不斷髮展,就有必要完善學生教學管理,保證一個合理有效的秩序正常地執行。中職學校進行學生教育管理的創新與運用,有利於完善內部教學管理機制,創新管理方法,為中職學校的學生教學管理注入新的活力,為其它職業教育機構的教學管理改革樹立了一個榜樣,帶動了整個職業教育的發展。

  4 加強中職學校學生教育管理創新與運用的具體對策

  4.1 加強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健全規章制度,努力防止打架鬥毆現象的頻頻出現

  經常進行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講座,組織一些集體的為社會作貢獻的活動,提高學生自身的素質和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要健全規章制度,加大對打架鬥毆行為的懲罰力度,規範學校的管理秩序。

  4.2 對青春期學生加以正確的引導,經常進行心理溝通,減少早戀問題的發生

  經常進行心理講座,對學生加以正常的引導,另外,要鼓勵異性同學經常進行一些正常的交流,增進彼此之間的瞭解,降低其對異性的好奇心,從而減少早戀問題的發生。

  4.3 健全相關管理機制,規範學生手機的使用

  完善有關手機使用的一些具體的管理規定,如使用的時間、地點、用途等,保證手機能夠得到合理的應用,甚至幫助學習的進一步提高。

  5 結論

  目前,我國中職學校對學生教育管理的創新及運用的探索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驕人的成績,但由於其本身的發展還處於初步探索的階段,再加上其本身的管理髮展不充分,缺乏創新的意識和先進的教育管理經驗,而且缺乏國家政府部門資金的大力支援,無法為該項工作提供一個研究基礎。因此,我國政府及教育部門應加強對中職學校學生教育管理的創新及運用的探索工作的重視,加大對該項工作的技術支援與投資力度,從而健全教育管理機制,規範管理模式,創新管理方法,以一個合理有效的方式提升中職學校內部管理的效率,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現代化經濟建設人才的進一步培養。

  參考文獻:

  [1]劉險峰,劉勤.中職學校學生教育管理現狀及對策[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9,***2***.

  [2]王芸芳.中職學校學生教育管理機制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10,***18***.

  [3]袁麗華.主體性教育視野下的中職學生教育管理基本走向探析[D].浙江工業大學,2007.

  篇三

  淺議中職學校以人為本教育管理

  摘 要:新課程教育理念在學校教育工作中的不斷深入,中等職業學校的教育管理管理應該如何進行,是繼續按老路走下去,還是摒棄陳規陋習,以人為本,已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教育管理迫切解決的問題,以下是筆者在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教育管理中的一點想法。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學生 ;教育管理 ;以人為本

  一、 學生教育管理以人為本的內涵

  以人為本教育管理理念的核心內容有四個方面。一是儘量滿足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的各種正當合理的需要。二是對學生進行人性化的教育管理,關心人,理解人,寬容人,引導人。三是以個性為工作切入點,使其共性合格,個性張揚。摒棄優秀學生品行的模式化,注重學生個性的多樣化,尊重並保護學生的個性特徵。四是堅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原則,做學生的楷模。

  以人為本教育理念主要體現在尊重教育規律,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尊重教育物件的身心發展規律,尊重學生的人格、人性等等。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校長將它融入自己的治校實踐,越來越多的教師用它指導自己的教學工作。這一教育理念正日益得到人們更廣泛的認可和重視,成為職業教育的核心理念。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應該確立“學生是一切工作的重心和中心”的教育觀。

  二、學生教育管理以人為本的必要性

  1.傳統的管理理念造成的弊端迫切要求引入人本管理思想。長期以來,學生管理工作是以管理者為中心的,管理者對學生具有絕對的權威,管理者與學生是“ 管”與“ 被管”的關係,管理者通過嚴格的規章制度控制、約束和懲罰學生。這種管理方式在一定時期、一定程度上起到過糾正學生錯誤傾向的作用,但隨著形勢的發展,也帶來了種種弊端:一是僵化的管理方式容易引起學生的牴觸情緒,降低了管理質量。造成了管理者與學生的隔閡,缺乏溝通特別是面對面心對心的交流,直接導致學生對管理行為的厭倦、抵制和逃避。二是這種管理方式造成了學生的依賴性強,使學生缺乏獨立性與自主性。管理者事必躬親,高度集權,束縛住了學生的手腳,長期以往,學生便失去活力與動力,進而因為沒有競爭力在走向社會後難以適應。

  2.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身心特點也要求轉變管理模式新的歷史條件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表現為以下特點:第一,部分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缺乏進取心。學習不刻苦努力,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自由散漫混日子。有的得過且過,60分萬歲,有的沉溺於交友娛樂、上網遊戲,“輕輕鬆鬆混文憑”。第二,社會責任感不強。缺乏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感,在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表現為急功近利,精神空虛。部分學生只強調個人利益,忽視、淡漠他人、集體和社會需要。第三,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力較差。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由於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和提高技能方面,所以他們的違紀現象和不良習慣特別多,明知校規校紀嚴令禁止的,卻不願或根本不能管理約束住自己,上課遲到、睡覺,甚者迷戀網咖整夜不歸,成為中等職業學校一部分學生經常發生的現象。但他們也有自己明顯的優勢。他們活躍的思維和愛動、愛表現自己的“才華”的天性在學校裡“暴露無疑”。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由於社會、家庭等各個方面壓力較小,在選擇職業時,他們更加務實,找個工作先幹著,不行以後自己當老闆。所以,中等職業生與同等學歷的學生相比,他們更容易被社會接納,發展前景也較好。所以,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自身的特長為實行人本管理提供了可行性。

  3.嚴峻的競爭形勢要求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管理工作要以人為本。從各種資料統計來看,我國中等職業學校的大量擴招,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的擴招和完善,就業要求的人數的不斷攀升,就業市場隨國際經濟發展的波動,除去國際人才競爭因素不提,這裡日益暴露了兩個矛盾:一是中等職業學校與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大規模的擴招與就業的矛盾,表現為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同行間的競爭,和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的競爭;二是中等職業學校規模的擴大與學生管理工作的滯後的矛盾,表現為學生管理工作者缺乏對管理形勢的認識、學生特點的深入瞭解及有效管理方式的實施。而這兩矛盾的解決有賴於實施人本管理,向管理要效益,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和綜合競爭力。

  三、實施以人為本教育管理具體措施

  1.幫助學生“喚醒自我”,重樹學習和生活的信心

  進入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大多數都是學習基礎差,或是“問題學生”,社會人為地把中等職業教育列入“次等的教育”。學生進入中等職業學校大多有一種自卑感。為此,新生進校,我們可以通過思想教育讓學生放下思想包袱,消除自卑心理,堅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通過入學教育,讓學生認識到國家對中等職業教育的重視以及國家發展中等職業學校對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意義;通過事例讓學生了解我國高技能人才缺乏的事實,從中央的人才政策以及用人單位高薪聘請高階技師的現實出發,讓學生明白,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也是大有作為的,重樹學生學習知識和技術的信心。

  2.提升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

  任何事物都不能代替教育事業中教師人格的作用。教育心理學認為,教育者的個人威性與教育效果呈現出明顯的一致性。因此,班主任、教師在學生中享有較高的威性,是搞好班級工作和教育好學生的前提和保證。因此,教師也要不斷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以身作則。其次,多懂一點知識,多學一點東西,並且能夠在適當的時候傳授給學生。再次,尊重學生的人格和感情。教師對學生有管理教育的權利,針對學生懶散、自我約束能力差的特點,最開始嚴格一點比較好,但嚴格是有底線的,那就是一定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情感,要用心傾聽學生的話,並且在跟學生好好說、好好交流能解決問題的情況下,就一定不要發火最後,適當的時候,要和學生打成一片。

  3.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成語詞典》解釋,即針對學習者的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方法,施行不同的教育。用在我們的教育實踐中,就是針對學生的天資、性格、志趣等,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因勢利導。只有因材施教,輔導員的管理和教育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用,學生也才能最大受益。

  4.注重人文關懷,關心貧困學生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多數來自農村,家庭經濟條件並不好,除國家出臺的各項扶持、補貼政策外,學校要千方百計解決貧困家庭子女上學難的問題,為貧困學生排憂解難。學生在學生頂崗實習時,學校應維護學生的利益,為學生爭取合理的報酬。此外,在精神上、人格上,要對貧困學生進行關心和尊重,防止其因自卑而變得孤僻、偏激。同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應得到高度重視。

  面對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市場競爭的激烈形勢,我們都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我們應切實以人為本,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以適應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要求。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