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師的德育心得探討論文

  音響感知是指通過音樂欣賞者的聽覺而獲得的對音樂音響及結構形式完整的接受。在音樂欣賞的感知活動中,音響感知是整個音樂欣賞的前提和基礎,音樂欣賞中一切感情體驗與形象聯絡都以音響感知為基本,如果離開了對音樂音響及其結構形式的感知,就談不上對音樂作品的進一步欣賞。以下是今天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音樂教師的德育心得相關探討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音樂教師的德育心得全文如下:

  摘要:學校德育是學生形成正確人生道德觀過程中重要的一環,音樂學科中也要滲透德育教育。音樂教師應充分利用音樂獨特的藝術魅力,恰當處理好教育與教學的關係,讓學生在受到藝術美的薰陶的同時,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讓學生在理解美、表現美、鑑賞美中培養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德育教育一直是學校教育的工作重點,學校德育是學生形成正確人生道德觀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它是一個人一生道德行為習慣的形成期。音樂學科中也可以滲透德育教育。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我們的責任不但需要向學生傳授各類音樂知識、歌唱的方法和器樂演奏的技能技巧,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理解和表現的能力,而且還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以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淨化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在得到藝術教育的同時,思想得到昇華、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品德變得更高尚。以下是我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在十幾年來工作中的德育教育心得:

  一、用理解、尊重、愛心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要尊重學生,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和要求、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作為一個老師,即使學生犯了錯誤,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時,也應尊重學生的人格,諄諄教導,才能取得教育的效應。一味的訓斥,只能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更不能用挖苦、諷刺的話語傷學生的心。教師對學生尊重,會使師生關係更為融洽。其次,老師要有愛心,從愛心出發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基礎,管要講原則,嚴而有愛。老師有愛心,學生才能更加愛戴老師。師生感情不斷加深,才能充分發揮情感教育作用。

  “每個孩子都有一顆音樂的種子”。挖掘放大學生的優點,就是供給種子發芽、開花、結果所需的充足水份和陽光。德國教育家蒂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的本領,而在於鼓勵、喚醒、鼓舞。”對後進生的教育和管理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同時也是影響年級、班級整體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對於後進生我從不放棄,積極挖掘他們的閃光點,耐心引導他們好學向善。我有一個初二學生,性格倔強,無心向學,在班中恃強凌弱,非常不合群,經常與同學鬧意見、頂撞老師,有嚴重對抗情緒和報復行為,不僅不聽課而且經常故意發出怪聲去影響上課秩序。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他雖然紀律散漫,但是對音樂並不抗拒,喜歡唱歌,而且聲音條件並不差。我抓住這點,在課堂上他故意發出尖叫聲的時候,我故意表示很驚訝地當眾對他說:“你聽說過海豚音嗎?你竟然有唱海豚音的能力!聲音條件不錯啊!”他聽了我的話,馬上覺得有些不好意思起來,我趁機給他鼓勵,說他的音色很特別,適合唱歌,如果能認真去學唱,肯定能唱得非常好!”

  雖然他當時還是一副很漫不經心的樣子,但我能觀察到他的一絲得意的神情一閃而過。接下來,我找到了與他溝通的辦法,抱著耐心的態度,與其促漆談心,從心靈上感化他、從行動上關心他肯定他,儘量創造條件和機會揚其所長,在課堂上用心製作課件,選擇學生們喜歡的作品表現形式引導他進入音樂的世界,在音樂期末考試時,我不斷鼓勵他勇敢站上來演唱完整一首歌,並給於他表演的肯定,分析他的演唱優點,提出需要提高的方面。使他品嚐到了成功的歡樂和喜悅。從一開始他非常抗拒表演、拒絕考試,到現在願意演唱,勇敢表現自我,音樂課堂上的紀律也是有了很大的改變,自控能力增強了,所有的這些讓我感覺非常欣喜,另一方面從其自尊心入手,喚起他對所犯錯誤的認識,激發其要求上進的動力。通過一年多的不懈努力,該生在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進步。

  二、課堂滲透,適時指導

  音樂教育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發展學生的藝術創造才能,使之獲得完美的心理品質,因此,在音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深刻而有力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因勢利導,設境悟情,使德育內容生動活潑,讓學生在感受、體驗、表現音樂的同時,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德育的薰陶。例如:在學唱《在燦爛陽光下》這首歌前,我先給學生欣賞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週年國慶大典的慶典圖片和視訊,以及欣賞和《紅旗頌》的樂曲並配以解說,激發學生感受了祖國的日趨富強的場面,併為祖國繁榮富強而驕傲自豪、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另外,音樂教師要想方設法,除了教會學生樂理知識、演唱和演奏,而且要在各個環節巧妙設計德育活動,使德育滲透在教學的全過程。注意教育形式,現在的學生不再接受老師的生硬說教,老師要見縫插針聯絡實際,趁熱打鐵進行德育滲透。要制定切實可靠的音樂常規來訓練學生講文明、有禮貌的好習慣。比如說,我要求學生在課前2分鐘到達音樂場室,安靜有秩序進入,聆聽課前音樂做,做好課前準備;上課後師生問好、坐姿站姿等都要養成一定的規範動作,以培養遵守紀律、舉止文明、尊敬老師的良好行為;上課過程中小組合作、參與比賽等環節要做到能動亦能靜,尊重同組同學和老師,聽從指揮;齊唱環節要求學生整齊劃一、協調一致,不能突出某一個人,而輪唱要求學生相互配合、錯落有致。學生在學會歌曲的同時,也懂得了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團結友愛、和睦相處。整個唱歌教學的過程,就是通過歌曲、藝術形象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過程;新課教學要結合教材採用多種方法,使德育內容有機地滲透在教學中。

  三、滲透情感,開展有益的課外活動

  可以說,德育作為一種教育過程,是漫長而不變的一個過程,但作為一種教育方式,其實施的途徑可以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不可否認,學校的課堂教學是教書育人的主線,但課外活動則是育人的有效補充。學生的優良品德不僅要在各種實踐活動中形成,也要在不斷豐富和深化的實踐活動中得到完善和提高。我們音樂教師可以通過合唱、合奏、舞蹈等興趣小組集體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協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比如:為配合各大節日紀念日組織主題匯演、到福利院為老人家和孩子友情演出,通過教育教學和公益活動的結合,使學生懂得怎樣去做人,做一個善良的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長期堅持,這些不同形式的課外活動,寓教育內涵於藝術和實踐活動之中,就會拉近了學生與社會的距離,幫助學生進一步養成“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的良好行為習慣。

  德育是一項重要的育人工作,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音樂教師不容推辭的一項重要職責。我們應充分利用音樂獨特的藝術魅力,恰當處理好教育與教學的關係,讓學生在受到藝術美的薰陶的同時,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讓學生在理解美、表現美、鑑賞美中培養高尚的情操和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