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水利風景區的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保護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陸續興建了大批水利工程,發揮了巨大的綜合效益。許多工程以其恢弘的形象、優美的水環境和濃郁的水文化形成了獨具魅力的水利風景資源。水利風景區的建設和發展在促進水生態環境改善的同時,有時也直接或間接擾動原有地貌,干擾地表,容易引發植被破壞.致使水土流失,甚至威脅到水域***水體***或水利工程安全。在編制水利風景區規劃方案時,一般更傾向於關注風景區的觀光、娛樂、休閒、度假或科學、文化、教育活動,容易忽視水利風景區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態環境保護。本文從安徽省風臺縣淮上明珠水利風景區的實際出發,分析水利風景區與水土保持及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

  一、景區概況

  安徽省鳳臺縣淮上明珠水利風景區位於鳳臺縣北部,茨淮新河***鳳台段***南岸,全長36km,總面積10080畝***672hm***,素有“淮南羽翼,州來咽喉”之稱。景區以茨淮新河為主線,河道南側種植大片的水保林,堤壩護坡種植了觀賞效果好的紫花苜蓿、馬尼拉草、何首烏等。景區林茂草豐,野趣迭出.秀色天成,多處景觀景點達到和諧完美的統一,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密集的植被覆蓋。景區四季分明,春夏秋冬各具特色,樹木蒼鬱,靜謐幽雅,鳥語花香,既有“綠色長廊”的美譽,又有“天然氧吧”的美稱。

  景區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地面自然比降為1/7000~1/10000,由於河流變遷,交織沉積,以及歷次黃泛、淮泛的侵蝕和堆積,加之人為活動影響,形成“大平小不平”的地貌特點。

  多年平均年降雨量為903mm。雨量集中於春季和夏季,其中7月份降水最多,佔全年降水量的22.5%。多年來景區針對不同功能區水土流失的原因、程度和景區主體丁程對水土保持的不同作用,實施了不同的防治措施,達到了保持水土的較好效果。

  1.景區水土流失特點

  鳳臺縣淮上明珠水利風景區依託的茨淮新河為1971年治淮工程中確定開挖的大型人工河道,主要為淮河中游擴大排洪能力,並具防洪、排澇、灌溉和航運等綜合效益。景區始建於2000年10月。

  為改變景區生態環境、涵養水源、拉動鳳台區域經濟發展,景區建設在科學規劃的指導下,努力打造萬畝生態林帶,修復和保護水生態環境,建設生態型國家水利風景區。但在建設過程中也導致了水土流失問題,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①景區推出“農家樂”活動,允許遊客挖掘林下種植的藥材,捕捉林間飼養的禽畜,但沒有設定有效的措施來防止這些活動帶來的水土流失危害,致使地表植被破壞,景區土壤涵養水源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劇。

  ②景區“水上餐廳”產生的生活

  汙水及林間大量的人為活動造成園區土壤硬化,影響植物生長,也對景區水環境帶來一定的影響。

  ③景區種植的萬畝楊樹林是安

  徽省最大的楊樹速生豐產林基地之一,但單一樹種易發生嚴重的病蟲害.且不利於水土保持,間接影響了景區生態環境保護。

  ④景區護坡及岸線種植的水保

  植物,因戰線長、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部分地段缺失.沒有及時跟蹤補救,加劇了景區水土流失。

  2.景區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鳳臺縣淮上明珠水利風景區以茨淮新河為主線。萬畝林帶為主體,景區資源豐富.地質狀況良好,林茂草豐.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密集的植被覆蓋。但隨著景區建設和發展,景觀工程建設誘發水土流失,可能給茨淮新河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景區治理生態環境保護按照以接近自然景觀、遵循植物自然演替規律、生態效應與景觀效應相結合、植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原則,具體主要採取了以下措施:①設定河岸溼地景觀帶。針對岸線的斜坡地段,設定約3-5m的溼地植被緩衝帶.如臨水平坦地帶可種植菖蒲、蘆葦等水生植物。河道岸線植被的增加會減少進入河道的泥沙量。

  減少溝蝕的發生,降低邊坡崩塌的危害,達到保護水質的目的。

  ②在景區栽植大面積生態植被

  毯在景區栽植生態植被毯可以快速覆蓋固定沙土.增加坡面粗糙度,減少坡面徑流量,減緩徑流速度,緩解雨水對坡面表土的沖刷,在美化景區的同時,加固美化堤防,增強親水性,使景區林草覆蓋達到3.5km,林草面積佔宜林宜草面積的96.2%。因此,在景區栽植大面積生態植被毯.一是可快速彌補景區建築回填土及裸露土的流失:二是可以較快恢復植被.並減緩風力侵蝕:三是可有效攔擋沙粒的移動,達到更好的防風固土效果。

  ③在景區栽植護坡型灌木及藤本植物。護坡型灌木的品種主要選擇耐寒、耐貧瘠、管理要求不高、養護成本低且根系發達、固沙土能力強的品種,如鳥不宿、胡枝子等。栽植藤本植物主要用於景區的岸線建築。自然緩坡地段裸露部分和砌石擋牆,藤本植物生長速度快,建植後能向上或向下快速覆蓋岸線建築和砌石擋牆,形成四季不同景觀。景區選擇的藤本植物是瓜蔞、何首烏。

  ④嚴禁在景區坡地開荒。已開墾的應調整壟向.變順坡耕作為橫坡或斜坡壟作,減少面蝕的發生。在坡耕地上應建具有一定蓄水能力的臨時性地塊.推廣林間套種觀賞性植物,攔截地表徑流,進一步減輕土壤侵蝕,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滿足作物生長需要。

  二、景區水土保持的理念和實踐

  1.景區建設編制水土保持方案景區建設編制水土保持方案是對景區主體工程及景觀建築的選址、總體佈置、生態恢復措施等提出要求、意見和建議,從水土保持角度評價景區主體工程及景觀建築是否可靠,景區生態環境保護措施是否滿足水土保持要求,從生態的角度考慮景區增加植物防護,減少景區硬化面積,減少水土流失,保護景區生態環境。水利景區的建設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生態自然平衡,擾動地表和植被.引發了水利景區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水利風景區編制水土保持方案,已成為景區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景區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

  2.用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成果及時指導景區建設為探索景區生態環境措施,鳳台淮上明珠水利風景區管委會聯合安徽水文局及安徽中科研究設計院開展了“水土保持徑流”試驗研究,以求在景區建設中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最大範圍地保護景區生態。該專案針對景區的地形、水文、氣候及岸線等,以及景區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開展了全方位的研究。

  主要包括:

  ①景區坡面徑流試驗觀測。通過不同下墊面降雨過程土壤侵蝕的對比觀測.連續休耕、植被覆蓋度小於5%徑流試驗。為坡面土壤流失預報提供基礎資料,為坡面生態恢復措施的佈置提供了指導。

  ②開展景區土壤汙染調查。全面掌握景區範圍內土壤汙染現狀、汙染範圍、主要汙染物和汙染程度,全面分析景區土壤環境汙染的特徵,有針對性地提出防治對策,為土壤環境功能區規劃、水土流失的治理、土壤資源合理開發與利用提供科學依據,為制定景觀佈局和景觀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③半免耕有機集束栽培技術。結合景區水土流失的特徵,景區林下種植的觀賞植物採用半免耕有機集束栽培技術,大幅度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減少了水土流失。採用2DY系統***定點定量遠端技術服務系統***,景區管理人員可在網上對景區水土流失進行定量管理和技術指導,解決了景區指導中力量不足、難以定量、直觀性弱和服務成本高的難題。

  通過水土保持科學研究,總結出了適合景區生態保護的技術要領,對指導景區景觀設計和景區建築施T的生態恢復、環保修復發揮了良好的保障作用。

  3.加強景區建設施工管理,有效減少景區施工汙染和保護景區岸線生態環境景區建設施T的過程中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及生態環境的惡化.影響著景區可持續發展。在景區建設施工中,加大水土保持力度,加強植樹造林.控制水土流失,減少河道的泥沙來源,創造一個良好的水源涵養景區生態環境。恢復生物群落多樣性.通過健康的河流生態系統改善河流水質。尊重岸線原有的自然斷面形態保持岸線斷面形狀的多樣性.恢復水生生物棲息地的生態環境。利用人工溼地生態工程,通過實施溼地修復工程,採取生態環境保護措施,使岸線退化的生態功能逐步得到恢復,有效發揮景區河水的自然淨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