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當前電子商務中損害消費者權益的現象論文

  電子商務蓬勃發展,一方面給社會帶來極大經濟效益、給消費者購物帶來極大便捷。另一方面由於其自身存在的虛擬性、高科技性、開放性等特點,損害消費者權益的現象也非常嚴重。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淺析當前電子商務中損害消費者權益的現象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淺析當前電子商務中損害消費者權益的現象全文如下:

  摘要:保護電子商務***EC***消費者合法權益,增加電子商務消費者的消費信心,是電子商務得以長足發展重要保證。而近年來我國3月15日的“消費者權益日” 中頻頻爆出電子商務網站侵害消費者權益的事件。國家近期也對一些不規範的電子商務網站進行了整治。本文對當前電子商務中損害消費者權益的形式進行分析,對消費者起到預防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7~1l條分別規定了消費者享有的安全權,知情權,公平交易權,選擇權損害賠償權。而相對於傳統交易,電子商務具有交易主體虛擬化、交易過程無紙化、支付手段電子化、交易空間泛地域化等特點,這些特點使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的力量對比更加懸殊,以上權益更容易受到損害。

  1.對消費者安全權的侵害

  電子商務的活動是在一個開放、虛擬的場所進行的,容易受到黑客的攻擊,普遍存在以下幾種隱患:

  ***1***資訊洩露。攻擊者可能通過截收裝置,截獲機密資訊,推斷出有用資訊,如消費的銀行帳號、密碼等。交易雙方的內容被第三方竊取,交易一方提供給另一方的檔案被第三方使用。

  ***2***資訊破壞。交易資訊在網路上進行傳輸的過程中,被他人非法修改、刪除或偽造,使資訊失去了真實性和完整性。

  ***3***身份的識別。如果不進行身份的識別,第三方就有可能假冒交易一方的身份介入交易過程,以破壞交易、破壞一方的信譽或盜取交易成果等。

  ***4***黑客。黑客利用自己在計算機方面的高超技能,對網路中的一些重要資訊進行修改或偽造,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和極為惡劣的影響。

  安全問題是制約個人網路購物發展的最主要的因素,也是在網購發展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安全問題包括:賬號安全問題和隱私安全問題。

  1.1賬號安全問題

  網際網路的開放性在吸引大量網民加入的同時,也給不法份子予可乘之機,盜竊使用者的賬號和密碼,使使用者遭受經濟和精神上的雙重損失。僅2010年上半年,就有59.2%的網民在使用網際網路過程中遇到過病毒或木馬攻擊;30.9%的網民賬號或密碼被盜過;86.9%的人表示如果無法獲得該網站進一步的確認資訊,將會選擇退出交易。擔心自己賬號被竊是許多網民不敢涉足網購的重要原因。所以,加大使用者安全意識的培養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時,從技術上保證使用者的賬號安全,如密碼保護、數字簽名等。

  1.2隱私安全問題

  我們在享受網路便捷的同時,也提供了大量的個人資訊,如個人姓名、手機號碼、郵箱地址甚至是像身份證號這樣的重要資訊。在網購過程中還必須提供銀行賬號等這樣的敏感資訊。有些不法商戶就將這些使用者提供的個人資訊進行打包,公開在網路上進行銷售。或是有些人通過一些不法途徑收集了大量的個人資訊進行打包出售,牟取利益。而給使用者帶來的卻是大量的廣告、垃圾郵件,甚至是金錢上的損失,更嚴重的還會給使用者的現實生活帶來一定的困擾***如家庭接到各類騷擾電話***。個人的隱私得不到相應的保護,同樣是制約網路購物發展的因素之一。隱私的保護還需要使用者加強對其個人資料的保護,同時,加強行業自律。

  2.對消費者知情權的侵害

  在電子商務中,對消費者知情權侵害的具體形式主要包括:

  ***1***虛假資訊。許多經營者有意向消費者提供虛假的商品資訊,欺騙消費者。如誇大產品效能和功效、以次充好、虛報價格、虛假服務承諾、漫無邊際的誇大產品用途等。

  ***2***商品資訊不全。許多經營者在網上商店展示商品時,有意或無意地向消費者提供不完整的資訊。比較常見的遺漏資訊有產品產地、生產日期、保質期、有效期、產品檢驗合格證明等。

  ***3***網上欺詐。網際網路技術使得某些商家可通過匿名的方式躲避調查,利用監管難度大、隱蔽性強、傳播快、釋出易的特點大行欺詐之道,侵犯消費者的權益。

  ***4***虛假廣告。網上廣告因其特殊性,難以進行審查和控制致使虛假不實的廣告大行其道。

  3.對消費者公平交易權的侵害

  對消費者公平交易權的侵害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延遲履行。網路購物的物流配送緩慢是消費者經常遭遇的問題之一,出於某些原因,經營者向消費者承諾的交貨日期難以兌現。

  ***2***瑕疵履行。網路消費者在認購商品併發出貨款後,經常出現實際交付商品的種類、數量、質量等與物品介紹不一致的情況。

  ***3***售後服務無法保證。網路交易的最大特點就是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消法》雖然規定了經營者承擔“包修、包換、包退”的義務,但因為跨地域交易、經營者真實身份難以認定等因素,消費者很難實現其享受售後服務的權利。

  4.對消費者選擇權的侵害

  電子商務中對消費者選擇權侵害的具體形式有:

  ①網路消費合同中的格式條款問題。在網上交易,為了節省時間,格式合同被大量使用。經營者會利用其優越的經濟地位,制定有利於自己而不利於消費者的條款。當雙方當事人發生糾紛時,商家就會以此來對抗消費者的投訴。

  ②強制連結、瀏覽。經營者為了開展業務,往往與多個網站建立友好連結。其中也不乏一些不法經營者將這種友好連結變為強制連結,消費者只要上了一個網站,就必須上其他相關網站瀏覽,否則難以退出。

  ③強制接受付款方式。與傳統交易方式任意選擇付款方式不同,在電子商務中,經營者往往強制要求消費者採用電子支付方式,從而侵害消費者的選擇權。

  5.對消費者求償權的侵害

  ***1***找不到侵權方。經營者為了交易方便或其他原因,有時會提供多個網站和網路名稱,而且這些網站往往沒有進行註冊登記,這就導致經營者在實施侵權行為後,消費者和監管部門難以找到現實中的經營者,使消費者的求償權難以實現。

  ***2***侵權證據難以掌握。由於電子資料易於修改,在電子商務中經營者在發現侵權行為被追查時,往往利用技術手段修改或毀滅侵權證據,使消費者和監管部門對資料的真實可靠性難以確定,甚至根本就無從取證。

  ***3***侵權責任難以認定。電子商務涉及多個環節,消費者權益被侵害,往往不是某一個環節造成的,各個環節之間的扯皮使侵權責任認定難度增加,影響消費者求償權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