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骨錚錚聞一多閱讀理解附答案

  在閱讀教學中巧用語境策略,能讓學生對文字意義的理解更為深入。那麼關於是怎樣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歡迎閱讀。

  《鐵骨錚錚聞一多》閱讀原文

  鐵骨錚錚聞一多

  雲曉光

  抗戰暴發了,聞一多開始蓄鬍須。他說:“趕不走日本人,我就不剃鬍子,看它能夠長多長!”

  七年過去了,他的胸前黑鬚盈尺,但是日本人還是沒有被趕走。有一天,聞一多居然見到了街頭有餓死的國民黨士兵,要知道,這是在大後方昆明啊。

  聞一多先生不再潛心學問了,他拍案而起道:“這個國家,我們不能不管了!”

  他出席各種進步會議,他在會上的發言猶如獅吼虎嘯,不做任何的掩飾。他的發言,老實人聽了連膽子都要被嚇破,誰都知道國民黨統治黑暗,弄不好,腦袋就沒了,但是聞一多先生不怕。他當著國民黨軍官邱清泉的面發問道:“國家糟到這步田地了,我們再不出來講話,還要等到什麼時候,我們不管,還有誰管?有人怕青年鬧事,我倒以為鬧鬧無妨。現在只有一條路,革命。”

  他在另一次大會上說:“三十年了,居然國家還像三十年前一樣,難道袁世凱還沒有死嗎?”

  聞一多不僅這樣說,還跑到街上去,和青年學生一起遊行。齊胸的長鬚飄蕩,步履沉穩。

  國民黨非常討厭他,給他起了個俄式外號叫“聞一多夫”,說他是領俄國人盧布的,還叫他“聞瘋子”,聞一多的學校職務也被解除了。但是聞一多不怕,他已經看出國民黨政府不會幫助這個國家了,就和它對著幹,他在一次校友會上說:“前兩天有一家報紙罵了蔣介石,他的黨徒就不幹了,說侮辱了什麼。為什麼蔣介石就不能罵,他為國家造了多少孽,坑害了多少人民?我有名有姓,我就要罵:‘蔣介石***! ’”

  和聞一多一樣的還有李公樸,他也是錚錚鐵骨,國民黨派特務暗殺了他。聞一多趕到醫院去,李公樸已經死了。聞一多撫摸著他的遺體說:“你走吧,我一定跟你來,我決不躲避。”

  鑑於國民黨的蠻不講理和特務的瘋狂,很多人都勸他躲避一下,聞一多說:“李先生可以為民殉身,我們為什麼不可以,我們這時不站出來,用什麼來告慰死者?”

  李公樸的追悼會上,佈滿了特務。聞一多上臺罵道:“今天,這裡有沒有特務?你站出來!是好漢的站出來!你出來講!憑什麼要殺死李先生?”

  “正義是殺不完的,因為真理永遠存在。”

  “歷史賦予昆明的任務是爭取民主和平,我們昆明的青年必須完成這任務。”“爭取民主和平要付代價的,我們絕不怕犧牲,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像李先生一樣,跨出了門,就不準備再跨回來。”

  這就是聞一多先生著名的《最後一次講演》。

  他已經決心赴死了。

  在這之前,曾有一個女特務來到聞一多家中,帶著一本《聖經》,她說:“聞先生,趕快懺悔吧,你名字裡的多字,就是兩個夕,你命在旦夕了,必須放棄你的行為和主張。”

  聞一多說:“你的恐嚇信可以留下,但你立刻滾出去。立刻就滾!”

  就在1946年7月15日,聞一多先生做完《最後一次講演》的那天下午,他出席記者招待會回來,在回家的路上,聞一多先生和前去保護他的兒子一道,被一陣亂槍射殺。

  那一年,聞一多48歲。

  ***選自《閱讀與寫作》***

  《鐵骨錚錚聞一多》閱讀習題

  19.閱讀文章,概括出文章從哪些方面來表現聞一多的“鐵骨錚錚”的。***3分***

  20.文章第七段交待國民黨稱呼聞一多為“聞一多夫”“聞瘋子”,這表現了什麼?***2分***

  21.下面是幾則名人名言,請從本文或或者課文《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中也找出一句附在下面。***2分***

  ***1***人只有一生一死,要生得有意義,死得有價值。

  ——鄧中夏

  ***2***在人生的路上,將血一滴一滴地滴過去,以飼別人。雖自覺漸漸消瘦,也以為快活。

  ——魯迅

  ***3***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裴多菲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聞一多

  22.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具有錚錚鐵骨的人物不勝列舉,請你舉出兩例這樣的人物。***2分***

  《鐵骨錚錚聞一多》閱讀答案

  19.***3分***從聞一多的語言方面、行為方面以及對待言行的態度方面

  20.***2分***表現聞一多的言行給國民黨當局帶來的恐慌,也暗示出他們暗殺聞一多的原因

  21.***2分***如“正義是殺不完的,因為真理永遠存在。”或者“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像李先生一樣,跨出了門,就不準備再跨回來。”

  22.***2分***示例:文天祥、朱自清、劉胡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