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窯的工藝特色
建窯亦稱“建安窯”、“烏泥窯”。窯址在福建建陽縣水吉鎮。以燒黑釉瓷聞名於世。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介紹
主要產品以盞、碗、盤、碟為主,兼燒盒、罐、壺、燈、爐、缽、梅瓶、冥器等,在宋代盛產黑釉瓷而聞名於世。足底有"供御"、"進盞"字銘的,應是為宋代宮廷燒製的貢品。黑釉盞的特徵:胎含鐵量高,一向有"鐵胎"之稱,胎體厚重,呈黑灰色、紫黑色,胎質粗糙堅硬,露胎處色沉而無光。造型多樣,有大小斂口、敞口等不同形式,圈足小而淺,修胎草率有力,刀法自然,釉質剛潤,釉色烏黑,器物內外施釉,外釉近底足,足底無釉而露胎。釉面有明顯的垂流和窯變現象,有"兔毫"、"油滴"和"曜變"及"鷓鴣斑"等有名的品種。目前日本所藏的幾種聞名世界國寶級的"曜變"天目盞,就是建窯的產品。
宋代是建窯的發展時期,以燒黑釉器而著稱。兔毫斑、鷓鴣斑、曜變等釉色的名品就出在這裡,以茶盞為多。
在建窯黑釉盞盛名的影響下,各地的仿燒者甚多,除福建本省的南至福清市,北至武夷山以北的幾十處瓷窯之外,還有江西的吉州窯,四川、山西、陝西、河北、河南等地都有仿燒的,形成了以建窯為首的建窯系。
由於宋代鬥茶風尚盛行,而主燒適宜為鬥茶的黑釉茶盞,亦稱建盞,以水吉鎮窯製品為最,頗受文人喜愛。北宋後期曾為宮廷燒製鬥茶使用的黑釉盞,並於器底刻"進盞"、"供御"字樣。建陽窯產品使用含鐵高的原料做胎,因而胎色深黑堅硬,有"鐵胎"之俗稱,或名烏泥窯、黑建、烏泥建等。盞內外均施黑釉,外壁釉不到底,露黑色胎。黑釉盞以鐵結晶形成的斑紋為飾,呈條狀晶紋的稱兔毫,有黃、白兩色,故又有金、銀兔毫、玉毫、兔斑等別稱,也有呈油滴結晶狀,宋人稱鷓鴣斑。鐵結晶呈油珠狀的稱為油滴,更有少數窯變花釉,在不規整的油滴周圍出現窯變藍色,尤為珍貴。
建窯簡介
在建窯在今福建省建陽市水吉鎮的蘆花坪一帶,因宋時屬建州建安縣***今建甌***,故名建窯***歷史上也有人稱建安窯***。是建州文化中的一部分,該窯始於晚唐,盛於宋,而衰於元。主要是燒製青瓷、黑釉瓷、青白瓷等。其中以黑釉瓷聞名於世。有宋一代在鬥茶風盛行時更是受到皇室的喜愛。建窯以今天福建省建陽為代表,窯址在建陽水吉鎮,以產黑瓷而著稱。唐代始創燒,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為極盛時期,至清代而終。.建窯原是江南地區的民窯,北宋晚期由於"鬥茶"的特殊需要,燒製了專供宮廷用的黑盞,部分茶盞底部刻印有"供御"或"進"字樣。這種瓷器在日本被稱為:天目釉。日本和韓國的茶道都非常重視此物。它的胎體厚實、堅緻,色呈淺黑或紫黑,器型以碗、盞為主。
建窯特徵
1.胎體厚重堅緻,胎色紫黑。
2.釉色黑而潤澤,器內外施釉,底部露胎,釉汁垂流厚掛,有的凝聚成滴珠狀。釉面呈現褐黃色,銀灰色和褐藍色。因釉色細而下垂,酷似兔毫,故稱"兔毫盞",按其釉色又叫"金盞"、"銀盞"和"藍盞"。"藍盞"更為可貴。在高倍放大鏡下,可見其釉面開細小蟬羽紋,點綴著雪花片的金星、銀星和紅星。其流淌下垂的兔毫紋,呈現著濃淡深淺、曲曲彎彎不規則的宛如西北黃土高原的丘壑,呈色上濃下淡,以至消失,給人一種自然的美感。在太陽光下,其黑色釉面閃爍著金紅色的光點,盛滿水其金紅色光點在水中跳躍,其妙無窮。
3.建窯器物以碗盞為多。其造型口大足小,形如漏斗,有敞口和合口兩種,以敞口為多。底為淺玉環圈足,有旋坯紋。有的器物底足刻有"進王戔 "、"供御"銘文,為朝廷貢品。
窯系分佈
1.吉州窯
吉州窯瓷器最負盛名的當數墨釉瓷,它創燒於北宋,盛行於南宋,延續至元代。採用的是當地廉價的天然黑色釉料,燒造出的器品有:素天目、木葉紋、鷓鴣斑、玳瑁斑、虎皮紋、油滴紋、兔豪紋、灑釉、剪紙貼花和剔花加彩等。器型有:罐、瓶、壺、碗、盞、碟、缽、盆、粉盒、鼎爐、漏斗等。北宋時期的碗為弁口或花口,高圈足;罐、壺多為瓜稜腹,其底足切削較粗澀,施釉不及底。南宋時期的碗盞為斂口,深腹,多芒口,底足矮且內凹,內外滿釉,此時還新出現一種外黑內白釉碗。元代保持了南宋器類,並新增了鏤空爐、高足杯、乳釘紋柳鬥罐、香薰蓋等。
從整體上看,吉州窯黑釉器的胎質較粗鬆,胎色呈灰白色或米黃色。早期黑釉瓷色單純,釉中略帶醬褐色,後來通過窯變而使釉色出現幹變萬化。史籍記載:宋人鬥茶品茗專尚黑釉兔毫盞,連宋徽宗都稱讚。
“盞色以青黑為貴,兔毫為上。”宋代大文毫蘇東坡曾多次遊覽過吉州永和,並寫下了這樣的詩句:“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味手。忽驚午盞兔毫斑,打出春甕娥兒酒。”宋代詩人黃庭堅也吟詠道:“石開膏濺乳,金鏤鷓鴣斑。”
所謂玳瑁斑是指在黑色釉面上點染黃褐色斑塊,燒成後類似海龜背殼上的顏色斑紋,呈現玳瑁黃黑相問的絢麗色彩,顯得豔麗高雅。油滴紋是在烏黑髮亮的釉面上顯現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既像夜空閃爍的星辰,又似滴滴晶瑩的油珠。兔毫紋是在黑釉上透出黃棕色或鐵鏽色的細密條狀紋,恰似細長柔軟的兔毛,毛上還帶細點的閃光,纖細柔和、光彩耀眼。鷓鴣斑就像鷓鴣鳥頸上的斑點紋,且帶有云狀和塊狀,呈紫、藍、粉青、黃、暗綠諸色,猶如節日夜空的禮花五彩繽紛。
陶瓷裝飾有剪紙貼花、木葉貼花和剔花加彩三種,其中:剪紙貼花是將剪紙藝術與制瓷工藝相結合,先在器物上施一道黑釉,然後將剪紙紋樣貼印其上,再加施一層釉,在高溫下產生窯變色地,與黑釉色形成深淺相映、動靜相輔的鮮明對比效果。其紋樣有梅、蘭、牡丹、雙蝶、海棠、彎鳳、鴛鴦、龍風以及“金玉滿堂”、“長命富貴”、“福壽康寧”之類吉祥文字組成的圖案,自然樸實,清新活潑。木葉貼花是以天然樹葉為標本,經過腐蝕處理後貼在坯體上,然後入窯焙燒,燒造成功後樹葉的葉面及葉脈便清晰地留在器身上,有半葉一葉的,也有二葉三葉相重疊的,紋樣有的安排在器壁或器口,也有的安排在器底。通過匠人的藝術創造,烏黑油亮的釉面上浮現一片紋理清晰的樹葉,頗能產生自然天趣和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剔花加彩是在黑釉層面上剔出裝飾紋樣,再以筆勾繪紋樣的精細部分,然後再上釉經過焙燒而成。如剔花折枝梅瓶,通體施晶亮黑釉,在瓶身一側的肩腹部剔刻出一枝梅花,褐色花蕊點綴其問,黑白分明、線條流暢,梅花綻苞吐豔,似飄送陣陣芳香。風格獨特的剪紙貼花、木葉貼花和剔花加彩在制瓷裝飾上的靈活運用,體現了吉州窯匠師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才能;窯變釉瓷絢麗多彩、異彩紛呈的釉面裝飾,則充分反映出人們對大自然美景的嚮往。
2.廣元窯
廣元窯位於四川省廣元市,宋代以燒黑瓷為主。胎色為灰、褐,並有磚紅、黑褐等色;。胎質較粗,但堅密,瓷化程度較高;釉色黑中微泛灰褐,不太光亮;器型有碗、盤、瓶、罐、壺、爐、盞、盞託,及小型動物瓷塑等。黑釉小瓷塑繼承唐邛窯風格,造型生動,活潑可愛。紋飾常見有兔毫、油滴、玳瑁斑等,還有劃花、刻花、印花,內容多為花草、水波紋等。
3.塗山窯
塗山窯位於四川省重慶市南岸區塗山,被稱為“重慶的建窯遺址”。它的胎以黃白為主,有少量灰白胎,較厚。釉色黑中帶褐,較為光潤,釉層薄,是與建窯相區分的一點。雖然黑瓷的釉色深沉,卻擋不住勤勞智慧的制瓷工匠們創造力的展現,他們運用多種手法,製造出豐富的紋飾品種,如兔毫、油滴、鷓鴣斑、菊花瓣、虹彩、曜變等,菊花瓣是該窯的獨特紋樣。曜變黑釉是黑瓷中極其珍貴的品種。器型主要分為食用器、容器、陳設器、玩具等四類,有碗、盤、碟、壺、罐、盞、花瓶、爐、燈、玩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