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香雪閱讀題答案

  《哦,香雪》是鐵凝寫的一篇文章,主要講了什麼內容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哦,香雪》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學習。

  《哦,香雪》閱讀原文:

  ①臺兒溝這座掩藏在大山深深皺褶裡的小村,住著女孩香雪、她的女伴們以及十幾戶鄉親。

  ②每晚七點鐘,由首都方向開往山西的這列火車在這裡停留一分鐘。在這一分鐘裡,香雪和女伴們抓緊時間把整筐的雞蛋、紅棗舉上火車視窗,換回臺兒溝少見的掛麵、火柴,以及屬於姑娘們喜歡的髮卡、紗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龍襪。旅客們愛買香雪的貨,因為她是那麼信任地瞧著你,那潔如水晶的眼睛告訴你,站在車窗下的這個女孩子還不知道什麼叫騙人或受騙。有時香雪也抓空兒向他們打聽外面的事,打聽北京的大學要不要臺兒溝人,打聽什麼叫“配樂詩朗誦”。

  ③臺兒溝沒有學校,香雪是臺兒溝唯一考上初中的人。她每天上學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公社中學裡的女同學不少,但她們的言談舉止,一個眼神,一聲輕輕的笑,好像都是為了叫香雪意識到,她是小地方來的,窮地方來的。她們故意一遍又一遍地問她:“你們那兒一天吃幾頓飯?”她不明白她們的用意,每次都認真地回答:“兩頓。”然後叉友好地瞧著她們反問道:“你們呢?”“三頓!”她們每次都理直氣壯地回答。“你上學怎麼不帶鉛筆盒呀?”她們又問。“那不是嗎?”香雪指指桌角。

  ④其實,她們早知道桌角那隻小木盒就是香雪的鉛筆盒,但她們還是做出吃驚的樣子。每到這時,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隻寬大的泡沫塑料鉛筆盒擺弄得噠噠亂響。這是一隻可以自動合上的鉛筆盒,很久以後,香雪才知道它所以能自動合上,是因為鉛筆盒裡包藏著一塊不大不小的吸鐵石。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靜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學對她的再三盤問,明白了臺兒溝是多麼貧窮。她第一次意識到這是不光彩的,因為貧窮,同學才敢一遍又一遍地盤問她。她盯住同桌那隻鉛筆盒,猜測它來自遙遠的大城市,猜測它的價值肯定非同尋常。三十個雞蛋換得來嗎?還是四十個、五十個?

  ⑤深秋,山風漸漸凜冽了,天也黑得越來越旱。香雪在車站賣東西的時候發現了渴望已久的東西——一隻鉛筆盆,一隻裝有吸鐵石的自動鉛筆盒。它和她離得那樣近,如果不是隔著玻璃,她一伸手就可以摸到。衝動之中,香雪躍上了踏板。她打算以最快的速度跑進車廂,以最快的速度用雞蛋換回鉛筆盒。這時,車身忽然悸動了一下,接著,車門被人關上了。

  ⑥伴著香雪和女伴們焦急的呼喊聲,列車無情地栽著香雪一路飛奔,臺兒溝剎那間就被拋在後面了。下一站叫西山口,西山口離臺兒溝三十里。香雪在西山口下了車,胳膊上少了那隻籃子,她把它悄悄塞在女學生座位下面了。在車上,當她紅著臉告訴女學生,想用雞蛋和她換鉛筆盒時,女學生卻一定要把鉛筆盒送給香雪,還說她住在學校吃食堂,雞蛋帶回去也沒法吃。香雪卻覺著她在哄她,難道除了學校她就沒家嗎?香雪收下了鉛筆盒,到底還是把雞蛋留在了車上。

  ⑦現在,香雪一個人站在西山口,目送列車遠去。眼前一片空曠,一陣寒風撲來,吸吮著她單薄的身體。她把滑到肩上的圍巾緊裹在頭上,害怕地縮起身子坐了下來。在皎潔的月光下,她仔細端詳著手中的鉛筆盒:它是淡綠色的,盒蓋上有兩朵潔白的馬蹄蓮。她小心地把它開啟,又學著同桌的樣子輕輕一拍盒蓋,“噠”的一聲,它便捨得嚴嚴實實。現在她才覺得這鉛筆盒真屬於她了,真的。

  ⑧她站了起來,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著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她想:將來臺兒溝的姑娘不用再央求別人,也用不著回答人家的再三盤問。火車也會停得久一些,也許三分、四分,也許十分、八分,它一定會向臺兒溝開啟所有的門窗。

  ⑨走著走著,她看見迎面有一顆顆黑點在鐵軌上蠕動。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人,是迎著她走過來的臺兒溝的姐妹們。同時,山谷裡突然爆發了姑娘們歡樂的吶喊。她們叫著香雪的名字,古老的群山終於被感動得顫慄了,它們發出寬亮低沉的迴音,和她們共同歡呼著。

  ⑩哦,香雪!香雪!

  ***原文發表於《青年文學》1982年第五期,有刪改***

  《哦,香雪》閱讀題目:

  1.第②段畫線句子表現出臺兒溝什麼特點?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寫了一個鄉村女孩香雪的故事。結合④~⑧的內容,在橫線上概括故事情節,並在括號裡用一個詞寫出香雪相應的心理變化。

  故事情節:____一香雪發現自動鉛筆盒一____

  香雪心理:盼望→*** ***→*** ***

  3.從文中看:香雪具有怎樣的性格?你如何看待香雪的思想感情?***100字以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哦,香雪》閱讀答案:

  1.①要點:***特點***封閉落後。***或:不開放、不發達、貧窮******作用***

  ②交代了下文香雪與自動鉛筆盒的故事的發生背景。***或:為下文寫香雪與自動鉛筆盒的故事做鋪墊***

  2.故事情節:香雪想要***或:想換、希望得到***自動鉛筆盒 香雪換回***或:擁有***自動鉛筆盒

  香雪心理:激動***或:興奮、高興*** 憧憬***或:嚮往、滿足***

  3.要點:***性格***淳樸***或:善良、單純***、執著***或:自尊、上進***。“看待”示例:香雪生活在閉塞落後的小山村,真誠熱烈地嚮往現代文明生活,渴求知識。香雪的夢想令人同情,她執著追求夢想的精神令人讚歎。***意對即可***

  《雪》閱讀原文:

  ①雪滿山野,總令我想起國畫裡的留白。王摩詰畫山而不見雲,齊白石畫蝦而不見水,那留出的空白,便是雲,是水。與西畫比起來,國畫手法最簡潔,而意韻卻最豐厚。每當雪至,五色雜陳的世界只剩下黑白兩色,山川大地便成了落筆簡約的國畫,環境純粹了許多,心靈也就跟著純粹了許多。

  ②所以,雪來的時候,我的心中總是充盈著幾許淡淡的歡愉。倘在山中,那感覺就更好。黎明於客舍醒來,心中納罕天緣何亮得這般早,披衣行至院中,發現大雪早已沒膝。呼嘯了一夜的北風不知何時戛然而止,空氣清爽如瓊漿,天氣溫靜如睡熟的少女,崖上翠柯、溪上板橋、無一不穿上白袍,只有簷上麻雀,傻兮兮地挺立著,黑得可愛。

  ③於是,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便禁不住於口中滑脫而出,那種深透的意境遂將自己渾身浸透。這時的內心純淨得就像白紙,隨時等待著思想的濃墨,滴染出幽美的圖影。

  ④大雪封山,路是走不得了,喝罷老闆娘親熬的熱湯,便於窗下慵讀一卷《聊齋》,這或許是另外一種形式的行路罷。讀得倦了,便再去訪雪。周遭靜無聲息,而腳底踏出的咯吱聲,好似雪地輕柔的言語,令我感到親切和愉悅。

  ⑤我之看雪,是看它的銀白空漾,於無色中想像有色,.於無形中揣測有形,於無生命中體味凜然的生命力,任思維的雪橇恰然划向歲月深處,去領略世界的無涯與多姿。有人寫道:“能欣賞荒寒幽寂的人,必定具有一種特殊的素質,那是一種頑強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種桀驁不馴的人格力量。”古人常從孤寒寂寞之中醞釀出一種生命的詩情。北宋書院中,不乏以空山荒寺,寂寞無人之境為主題的畫作。我曾在一家博物館的《寒江獨釣圖》前佇立良久:沃雪千里,地老天荒,只有一隻孤影,一葉篷舟,境界何其寂寥,然而我看到的不是生命的渺小與哀苦,相反,卻是挺拔的靈魂與不屈的意志。一如明人胡應麟所說,“獨釣寒江雪,五字極鬧”,這個“鬧”字很刁,一下子就點化出了柳公《江雪》一詩中昂揚的活力。所謂的枯寂,不過是一種表象。君不見恍若輕綢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動,誘人的芭蕉正在雪天裡挺立,而渚上小舟,亦正在無聲中悠然地划行。或許,只有雪天的淒冷,方能反襯人心的溫熱;只有雪野的空曠,方能凸顯生命的充實。那片蒼茫空闊,並非一無所

  有,而是如國畫中的留白,意味深遠。我欽佩胡應麟,他分明是將柳宗元心底的境界玩味透徹了。

  ⑥記憶深處的大雪無邊無際,靜好如詩。我就站立在雪地裡,默默地佇望著。我在一片寂寞中感受生命的怡靜與溫馨,逝去的夢境再度重現,凋謝的熱情開始復甦,而那一瓣六角雪花,自天空落下來,噝的一聲,就在我滾熱的心窩裡融化了。

  ***選自《名家散文》,作者:祝勇***

  《雪》閱讀題目:

  16.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2分***

  ***1***純粹:

  ***2***浸透:

  17.第①段中作者為什麼說“與西畫比起來,國畫手法最簡潔,而意韻卻最豐厚”?***3分***

  18.請從修辭的角度品味第③段中“這時的內心純淨得就像白紙,隨時等待著思想的濃墨,滴染出幽美的圖影”一句的妙處。***2分***

  19.第④段中有“這或許是另外一種形式的行路罷”一句,其中“另外一種形式的行路”指的是什麼?作者為什麼會這樣認為?***3分***

  20.第⑤段中作者說,“古人常從孤寒寂寞之中醞釀出一種生命的詩情”,請你從文外舉出一例加以印證。***2分***

  21.第⑤段末。我欽佩胡應麟,他分明是將柳宗元心底的境界玩味透徹了”一句中“柳宗元心底的境界”指的是什麼?***2分***

  22.理清文章思路,按示例試對第②至④段內容用兩個字加以概括。***3分***

  ①品雪一>②__________-->③_____一>④_________一>⑤看雪一>⑥憶雪

  《雪》閱讀答案:

  16.***1***無雜念,純淨。 ***2***完全沉浸、沉入。

  17.國畫落筆簡約。留有空白***留白***,能給人以想像的空間。

  18.作者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將當時所見之景.所生之情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出來。

  19.“另外一種形式的行路”是指於窗下讀一卷《聊齋》。讀書的過程就是一種心靈的旅程,所以說讀書是“另外一種形式的行路”。

  20.如文天祥在獄中吟出了寧死不屈的詩篇,司馬遷於逆境之中寫出了“無韻之離騷” 《史記》。

  21.孤寒寂寥中有生命挺拔的靈魂與不屈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