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鍼灸治療頭痛

  頭痛***headache***是患者自覺頭部疼痛的一類病證,可見於多種急慢性疾病,如腦及眼、口鼻等頭面部病變和許多全身性疾病均可出現頭痛,其病因複雜,涉及面很廣。頭為"諸陽之會"、"清陽之府",手、足三陽經和足厥陰肝經均上頭面,督脈直接與腦府相聯絡,因此,各種外感及內傷因素導致頭部經絡功能失常,氣血失調,脈絡不通或腦竅失養等,均可導致頭痛。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有關資料,希望您喜歡。

  頭痛可見於西醫學的高血壓、偏頭痛、叢集性頭痛、緊張性頭痛、感染性發熱、腦外傷及五官科等病中。

  病因病機

  本病的病因分外感、內傷兩個方面。"傷於風者,上先受之",故外感頭痛主要是風邪所致,每多兼寒、夾溼、兼熱,上犯清竅,經絡阻遏,而致頭痛。內傷頭痛可因情志、飲食、體虛久病等所致;情志不遂,肝失疏洩,肝陽妄動,上擾清竅;腎陰不足,腦海空虛,清竅失養;稟賦不足,久病體虛,氣血不足,腦失所養;恣食肥甘,脾失健運,痰溼內生,阻滯腦絡;外傷跌撲,氣血瘀滯,腦絡被阻;均可導致內傷頭痛。

  辨證症狀

  臨床上頭痛總體上分為外感和內傷頭痛兩大類。按照頭痛的部位辨證歸經,前額痛為陽明頭痛,側頭痛為少陽頭痛,後枕痛為太陽頭痛,巔頂痛為厥陰頭痛。

  1.外感頭痛

  主症 頭痛連及項背,發病較急,痛無休止,外感表證明顯。

  兼見惡風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脈浮緊,為風寒頭痛;頭痛而脹,發熱,口渴欲飲,小便黃,苔黃,脈浮緊,為風熱頭痛;頭痛如裹,肢體困重,苔白膩,脈濡,為風溼頭痛。

  2.內傷頭痛

  主症 頭痛發病較緩,多伴頭暈,痛勢綿綿,時止時休,遇勞或情志刺激而發作、加重。

  兼見頭脹痛目眩,心煩易怒,面赤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為肝陽上亢頭痛;頭痛兼頭暈耳鳴,腰膝痠軟,神疲乏力,遺精,舌紅苔少,脈細無力,為腎虛頭痛;頭部空痛兼頭暈,神疲無力,面色不華,勞則加重,舌淡,脈細弱,為血虛頭痛;頭痛昏蒙,脘腹痞滿,嘔吐痰涎,苔白膩,脈滑,為痰濁頭痛;頭痛遷延日久,或頭有外傷史,痛處固定不移,痛如椎刺,舌暗,脈細澀,為瘀血頭痛。

  治療方法

  1.基本治療

  ***1***外感頭痛

  治法 祛風,通絡,止痛。以督脈、手太陰經穴為主。

  主穴 列缺 百會 太陽 風池

  配穴 陽明頭痛者,加印堂、攢竹、合谷、內庭 ;少陽頭痛者,加率谷、外關、足臨泣;太陽頭痛者,加天柱、後溪、申脈;厥陰頭痛者,加四神聰、太沖、內關;風寒頭痛者,加風門;風熱頭痛者,加曲池、大椎;風溼頭痛者,加陰陵泉。

  操作 毫針瀉法。風門拔罐或艾灸;大椎點刺出血。

  方義 百會、太陽可疏導頭部經氣。風池為足少陽與陽維脈的交會穴,功長祛風活血、通絡止痛。列缺為肺經絡穴,可宣肺解表,祛風通絡。

  ***2***內傷頭痛

  ①實證

  治法 疏通經絡,清利頭竅。以督脈及足陽明、足少陽經穴為主。

  主穴 百會 頭維 風池

  配穴 按頭痛部位配穴同上;肝陽上亢者,加太沖、太溪、俠溪;痰濁頭痛者,加太陽、豐隆、陰陵泉;瘀血頭痛者,加阿是穴、血海、膈俞、內關。

  操作 毫針瀉法。

  方義 百會、頭維疏通頭部經絡氣血。風池活血通經,清利頭目,調和氣血。

  ②虛證

  治法 疏通經絡,滋養腦髓。以督脈及足陽明、足少陽經穴為主。

  主穴 百會 風池 足三裡

  配穴 按頭痛部位配穴同上;血虛頭痛者,加三陰交、肝俞、脾俞;腎虛頭痛者,加太溪、腎俞、懸鐘。

  操作 百會、足三裡用補法;風池用平補平瀉法。

  方義 百會疏調氣血以養腦髓。風池活血通經,調和氣血。足三裡補益氣血,滋養腦髓。

  2.其他治療

  ***1***耳針法 選枕、額、腦、神門,毫針刺或埋針或王不留行籽壓丸。對於頑固性頭痛可在耳背靜脈點刺出血。

  ***2***面板針法 用面板針叩刺太陽、印堂及頭痛處,出血少量,適用於外感頭痛。

  ***3***穴位注射法 選風池穴,用1%的鹽酸普魯卡因或維生素B12注射液,每穴0.5~1.0ml,每日或隔日1次,適用於頑固性頭痛。

  按語

  1.鍼灸治療頭痛有較好的療效,對於多次治療無效或逐漸加重者,要查明原因,尤其是要排除顱內佔位性病變。

  2.頭痛患者在治療期間,應禁菸酒,適當參加體育鍛煉,避免過勞和精神刺激,注意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