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填報志願家長和考生容易陷入的四大誤區

  相較於高考成績的相對客觀和穩定,志願填報對於考生來說具有更多的主觀性和偶然性,這也使一部分考生和家長容易陷入一些思考的誤區。高考志願填報實際上是一個由繁入簡的選擇過程,如何走出這些誤區,從2000多所高校、500多個專業中,匹配出最適合自己的排列組合,需要考生和家長能夠在正確理解資料分析的意義、深度把握高校和專業的資訊同時,科學識別自己的興趣所在。

  “坑”一:“踩線進門”是最好的志願填報結果

  可能部分考生和家長會有這樣一種思想,志願填報的最佳結果是一分都不浪費,踩著錄取線進入學校或學校的某一熱門專業就是最好的結果。其實不然,大學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階段,許多同學第一次離家遠行,第一次深入接觸社會,許多同學在大學期間找到未來人生的方向和終身從事的事業。志願填報不是做買賣,最經濟的方式不見得就是最適合的方式,“踩線進門”不一定就是賺了便宜。之所以這樣說有三方面的依據。首先,個人的特點和成長環境不同,有些人適合逆境,有些人懼怕壓力,筆者見過不少同學雖然踩線進入了大學或者專業,但因基礎差、學習困難而嚴重影響學業的發展。其次,有些壓線進檔的考生髮現所選並非是最適合自己的。志願填報選擇的應該是最適合自己的學校和專業,而不是最適合的錄取線;再次,考生想踩線進檔,卻往往遭遇退檔,平行志願投檔模式下,雖然高校的調檔比例降低,但並不是百分之百,所以即使考生能夠壓線進檔,也不能保證百分之百被高校錄取。鑑於此,在選擇過程中其實大可不必為一分兩分耿耿於懷。

  考生和家長會產生這樣的誤區,是對資料分析的認識存在誤區,所謂資料分析,主要是指結合高考成績和高校錄取分數之間的關係,為縮小目標高校範圍而做的比較,而不是“踩線進門,一分都不浪費”。2014年除北京、上海和新疆外,各省***市、區***高考均在高考成績公佈後填報志願,考生在掌握自己的高考分數和全省排名後,可以結合當地當年的本科控制線和各高校在所在省***區、市***往年的招生錄取分數***或排名***縮小選擇範圍,明確適合自己的高校範圍。考生可以根據所在省***區、市***級招生考試機構提供的資料、網路查詢或者電話諮詢等方式粗選出8-10所高校作為目標並瞭解這些學校最近三年在當地的錄取分數,同時結合高校當年的招生計劃數變化情況,預估高校當年的錄取資料,避免偶然性造成偏差。當然,由於錄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每年都有可能發生變化,往年的資料也不是確保自己被錄取的100%的保障,但從方便和節省時間的角度,可以作為考生的一個重要參考。

  “坑”二:拒絕招生老師的“忽悠”,只聽自己的

  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下,大學和中學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協作比較少,大多數考生和家長對大學的瞭解也不多,這就造成了資訊的不對稱,給合理選擇志願帶來巨大的風險。因此瞭解高校資訊是填好志願的重要準備,直接與高校的招生宣傳人員溝通,不失為了解高校的便捷途徑。

  在每年的招生季,各高校的招生宣傳人員都會奔赴各地向考生和家長介紹、宣傳和推薦自己的高校,這種宣傳有時就像是在推銷一件商品,有的宣傳可能會給人一種不真實感,甚至像是在忽悠。面對這種情況,有的考生和家長會選擇無視,只按照自己的判斷去選擇。那麼,面對招辦老師的“忽悠”到底要不要聽?答案是肯定的,只是關鍵在於不僅要聽,更要有針對地聽。招生老師介紹高校優勢的資訊,家長和考生要接收,因為這些優勢在高校官方網站的簡介中未必會看到。此外,招生老師介紹的有關學校的內容可以不聽,但要結合自身的需求問一些個性化、針對性強的問題,比如有考生對南京大學的天文學專業感興趣,就可以針對這個專業提問一些天文學專業往年的錄取分數、專業培養要求、以後的就業形勢等。通過和招生老師的交流,考生可以直接獲得自己所需要的有關高校或者專業的資訊,提高資訊獲取的效率。

  “坑”三:不能轉專業的高校不能選

  由於高中和大學的學科教育存在很大的差異,進入大學之前很少有考生對於自己所學的學科有比較深入的瞭解,加之學習一個不適合自己的專業也令不少考生難以接受,所以很多考生和家長在志願填報後仍然因擔心專業被調劑而忐忑不安。這就讓很多考生和家長將入學後轉專業看作規避選錯風險最好的救命稻草。在筆者參與的招生諮詢中,會有90%的考生和家長會諮詢轉專業的相關的問題。考生和家長如此重視轉專業的問題,大概也是緣於以下三點考慮:一是興趣愛好使然,擔心自己不能被喜歡的專業錄取,希望入校後能夠再次擁有選擇的機會;二是害怕錄取的專業並不適合自己,擔心不能順利完成學業;三是如果不能錄取到“熱門”專業或者學校的特色專業,通過轉專業還有彌補的機會。

  事實上,即使一所高校允許進校後轉專業,但並不是所有人入校後都能夠擁有轉專業的機會,不同高校對於轉專業的規定、時間以及考生成績等方面的要求也不盡相同,有的學校轉專業的比例比較高,有的則比較低;有的高校對學生在校成績要求較高,有的則要求一般。通過對學生的追蹤考評,筆者發現有相當一部分被調劑到其他專業的考生在入學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會對自己學習的專業產生興趣,進而放棄最開始希望轉專業的想法。在南京大學對2014級本科新生的調查問卷中顯示:近50%的同學在入學時還會考慮轉專業,但實際上南京大學每年轉專業的本科生人數不足15%。眾所周知,南京大學實行的本科教學模式,專業自由度是非常高的,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課程、專業和發展方向。但為什麼在如此開放的環境中,轉專業沒有被促進,反而越來越少了呢?這是因為考生在對所學專業有深入的瞭解之後,對轉專業會持更加理性的態度,進入“熱門”專業不是成功的必要條件,每一個學科都蘊含著她的魅力,對於專業更是最開始沒有興趣並不代表學習後不會產生興趣。

  之所以會出現以上兩種有關志願填報的誤區,是因為家長和考生對於高校和專業資訊的掌握程度不夠。考生在填報志願之前應該嘗試多種渠道盡可能多地獲取高校資訊,除了高校的歷史、師資、特色學科、各類排名等這些對高中生來說似乎比較難以理解的指標外,高校對於考生是否適合,還要考慮學校與本科人才培養息息相關的學風、文化氛圍、對本科教學的重視程度、本科生國際交流比例、專業自由度、學習生活條件等帶有一定主觀性和細節性的內容。有條件的考生,在志願填報之前可以到高校走一走,親身感受一下高校的環境和氛圍。另外,選定學校之後並不是萬事大吉,具體專業的選擇同樣非常重要,專業是否是學校的特色專業、培養模式如何、就業情況等有助於考生更準確地理解報考專業,減少不確定性。

  “坑”四:填志願,把此“興趣”當彼興趣

  在選擇專業時,志願指導專家經常鼓勵考生結合自己的興趣去選擇,但有些考生卻表示自己按興趣選了專業,結果並不滿意,不只專業沒有學好,最後興趣也沒了。這種現象為考生和家長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如何識別自己的興趣?不少高中生在興趣識別時往往認為高中時成績比較好的科目就是興趣所在,但高中時學習的科目對應的往往是大學裡基礎學科的專業,感覺上也比較巨集觀。還有一部分考生的興趣來源於影視作品或現實生活中的高科技終端產品,筆者曾接到過一位家長的諮詢,“孩子喜歡機器人,人工智慧方面,報你們學校哪個專業比較合適?”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本科教育在學科層面仍然是基礎教學,而高科技終端產品已經到了應用層面,並且往往是多學科交叉的複合體,比如說社會上流行的蘋果手機,有些人喜歡是因為它的作業系統,有些人喜歡是因為它的螢幕和鏡頭,有些人喜歡是因為它的工業設計,有些人喜歡是因為它的市場營銷,你又是因為它的哪項特點而喜歡?

  考生結合自身的特點和需求選擇專業是志願填報時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而且按照興趣選擇專業對於本科志願填報也是很有必要的,只不過關鍵在於考生要能夠準確識別自己的興趣所在,筆者在此給大家三個建議:一是拆分你的複雜“興趣”,找到其中與本科專業直接相關的內容;二是找一些職業規劃、性格分析的工具,認識清楚自身的需求和特色,在本科專業中找到與自己契合度最高的方向;三是選擇科類齊全的綜合性大學,延展性高的基礎學科專業,通過大學階段的學習瞭解,再有目的地進入有利於自身發展的具體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