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如何培養良好的複習學習習慣
教育不是搞轉型產品,不是搞短平快的小企業的適應市場生存,教育更多地把古老的上一代逐漸積累下來的那些優秀的文化積澱傳承給下一代人,它應該是很有規律的。良好的習慣是孩子所儲存資本,會不斷地增值,而人的一生就在享受著他的利息。
***一***複習要把握時間和頻率
時間:當天學的東西當天就進行復習,時間拖得越晚,遺忘率就越高。複習時一方面通過看書、看筆記來回憶重點;另一方面通過做相應的練習題來鞏固強化。若五、六門甚至更多的功課需要複習時,怎樣才能使有限的時間在眾多科目之間得到合理的配置呢?通常要在完成老師任務的前提下,在自己精力允許的範圍內揚長避短,即加強弱科,鞏固優科,爭取發展一、兩個強科。制定計劃時不要把時間安排的太緊,因為要留出激動時間來應付“突發事件”或臨時任務,防止計劃被打亂。
頻率:複習不是一次性的工作,沒有人至通過一次複習就能一步登天的。新學的東西,當天要複習,過三天還要在複習一遍,到週末則把本週所學的再總體複習一遍。還要進行“迴圈複習法”,以一個月為週期,例如“在學習第四單元的時候,除了複習本單元,還複習第一單元;在複習第三單元的時候則順帶複習第二單元,這樣就對以前的內容不斷進行有規律的複習,又不會一下子佔用太多的時間。此外還要進行階段性複習和考試前的複習。
***二***複習方法
複習的時候要把握書本,緊貼書本。沒有任何一門考試是脫離教材的。把握了教材,就把握了考試題。平時學的東西可以說是一粒一粒的珍珠,複習就是一條線,把所學的東西串起來。複習時一定要有重點,重點複習自己知識上的弱點和缺陷,以及課程本身的重點和難點。首先要對自己的學習狀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明白自己的弱點和缺陷在哪裡,複習是一次再學習的過程,是對所學只是進行一次再加工的過程。複習時要思考知識掌握的程度,要做到透徹理解、熟練應用。
1“嘗試回憶“複習法
複習過程中常用到的一種方法是“嘗試回憶”複習法,就是先不看書,把老師上課講的主要內容回憶一遍,有人稱之為“過電影”,邊回憶,邊寫在紙上,對於回憶不去來的內容就先空著,等整個過程結束後,再開啟課堂筆記和書本來對照,這樣對檢查自己聽課、學習的效果十分有好處,尤其對於那些回憶不取來的內容,或者回憶錯誤的內容,對照後印象會特別深刻。或者在臨睡之前躺在床上閉住眼睛努力回憶老師今天講課的重點,到回憶中斷的時候拿出課本和筆記本在看一遍,這種方法既節省時間,效果也非常好。
2“目錄---內容----聯絡----目錄”四部曲法
每天的小複習通常以課本為主,同時輔以少量的總結及講解型的參考書,進行少量練習以檢驗自己的掌握程度。而完成一個大的學習階段,要進行一次大規模的統一複習。一般跟著老師的複習進度複習,也要安排較多的時間複習自己較差的科目,爭取把所有的問題在複習中解決,不給考試留下任何疑點。這就需要聯絡前後的知識點,總結一些技巧和規律。“目標---內容---聯想---目錄”四部曲,即:先翻到目錄,把章節的知識脈絡理清,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框架;再翻到具體章節,一字不落的看一遍,以求細緻理解每一個知識要素;而後回憶、聯想一下書上的知識點;最後要做的便是再翻到目錄,在頭腦裡回顧一次。
***三***中考複習方法
進入初三後,就感覺學習時間緊,任務重,壓力也大。所以必須給自己制定合理有效的學習計劃,通常在前一天就作出第二天的計劃,給自己定一個目標。明天課堂上除了掌握老師講授的東西外,還要看完哪些相關部分的參考資料,這樣上課就不會走神了。
在上學期,老師們就開始組織第一次全面,系統的複習了。這個時候的主要目標就是“大掃蕩”,各個知識點都有熟練吃透。一份詳盡的考試說明書也是需要的,上面都有考點以及要求的程度。然後就是中名師對於當年考試大綱的解說,並具體到每一章節都會講解應該掌握哪些東西。第一階段的複習就是金字塔的基礎,基礎越牢固,塔尖也就越高。
下學期開始,第一遍複習基本完成,這時候就找出幾套歷年的中高考題做做,模擬環境、限定時間、閉卷、評估。這樣就可以知道,自己的薄弱環節是什麼了。在這一從階段就更要有目的性,攻克難點、深化重點。具體來講,在看完第一遍複習時留下的各種總結,將各個章節聯絡穿插起來,形成一個學科整體。這樣的訓練,對於考試中的綜合題目的解決,無疑大有裨益。
每複習完一章,要細緻地考察自己正學到了什麼。根據自己的理解,看著目錄,想想學到了什麼,各個知識點是什麼,錯題出現在哪幾個方面,在筆記本上簡明扼要地列示出來。印象模糊的地方就查書查筆記,並在後來的習題練習中不斷補充,這就是自己的寶藏。不僅可以讓知識完全再現,檢驗自己的學習程度,更是第二階段複習的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
把自己理解過的東西記下來,將原來的各個章節總體上進行把握,並且在腦海中形成網路,達到一觸即發的狀態,這樣,第二階段的複習就算圓滿完成了。
最後階段是在中考前一個月左右。這段時間除了平時的努力之外,主要著重訓練答題技巧和應試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