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最好的學習方法是與人交流
小編導語:《學記》中有這樣一句名言:“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意思是說如果學習中缺乏學友之間的交流切磋,就必然會導致知識狹隘,見識短淺。古今中外許多善於讀書治學並且成大器者,大多十分重視結交學友,並在討論與交流中獲益匪淺。
同學是學校獨有的“軟體”資源。在平時,我很重視與同學的交流。在我看來,和自己的同學交流,是一次“切磋武藝”的過程。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學習方法,經常交流,可以把好的方法借鑑過來。另外,我們也曾嘗試過大家集體想一道題,結果得出多種解題思路。大家在一起可以互相學習好的方法,也可以互相分析總結錯誤。
很多同學往往認為,學習是自己的事,只要自己刻苦努力,就一定會成功。而實際情況如何呢?據我瞭解,那些孤立與集體之外、閉門造車的同學成功的機率往往極小。學習,並非是一項個人行為,它離不開集體這個大環境,成功可以說是自身與周邊環境共同努力協調互動的結果。
《學記》中有這樣一句名言:“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意思是說如果學習中缺乏學友之間的交流切磋,就必然會導致知識狹隘,見識短淺。古今中外許多善於讀書治學並且成大器者,大多十分重視結交學友,並在討論與交流中獲益匪淺。例如:
法國有兩位著名的科學家,一位是普魯斯特,另一位是貝索勒,為了探索化學方面的“定比定律”,他們激烈地爭論了9年,最後,普魯斯特獲得了成功,但他把一半功勞歸功於貝索勒。他說,由於貝索勒對他的觀點提出了種種質疑,才激發了他的智慧迫使他更加深入研究“定比定律”。
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在年輕時非常喜歡約請一些志同道合者在一起聚會,一邊喝茶,一邊談論學術問題,他把這種聚會冠以“奧林比亞科學院”的美稱。他早年的一些重要論文,幾乎都在這個“科學院”討論過,愛因斯坦在創立相對論的前前後後更是經常和朋友一起討論哲學和物理問題,為創立相對論奠定了基礎。
一位成績優異的同學在談及學習方法時,就曾這樣說道:
“一個棋手,若只會背誦遊戲規則,而不去向高手學習,其技藝是很難得到提高的。學生的學習也是如此,應虛心向同學學習,尤其是向比你強的同學學習,學習他們的方法和技巧。比如有的題,我已經做出來了,但我還是要向學習好的同學請教,看他們的解題方法和我的有什麼不同,他們的方法好在哪兒。這樣做往往會有茅塞頓開的感覺,成績提高也比較快。”
英國戲劇大師蕭伯納說過: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就有了兩種思想,甚至多於兩種思想。可見,同學間的相互交流,既是才能和學識的互補,又是智慧和創造力的遞增。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中學6年,與我們朝夕相處的,正是我們的同學。從他們每個人身上,我們都能發現不少閃光點,如果能夠做到取長補短,那將是多麼大的收穫啊!
一位考進清華的理科“達人”這樣分享:
“別人總會有比自己強的地方。別人做了什麼自己做不好的事,就應該想想:這是他成功的祕訣嗎?這是我學習別人的主要方法。不要避免與比自己成績好的人說話,他們有很多優點是你所沒有的,應該向他們學習。那些成績優異的人往往是能夠給你最大的幫助的人,他們無意的一句話,也許會使你茅塞頓開。此外,比你成績差的人未必處處比你差,他們身上也有你可以學習的地方。”
提到“同學”這個學習資源,我想再談談兩個學習過程中比較常見的問題:一是有的同學怕自己的學習成果會被別人奪走,於是不願意與別人交流;二是有的同學認為交流會浪費自己寶貴的時間,於是不願意給別人講題。這兩者都是自我封閉的表現,於學習而言是沒有半點益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