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收穫教學反思隨筆

  秋天的收穫有很多,上完這課,老師都寫了哪些反思隨筆?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有所收穫。

  篇一

  本節課教學,我抓住學生好奇心強,喜歡做遊戲的心理,以學生生活為基礎,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較好地完成本課教學目標。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我做的比較好。

  一、以生活為基礎,精心設計學生喜愛的活動

  我們都知道,學生品德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因此,我們必須讓學生用眼睛去觀察生活,用心靈去感受生活,用自己方式去實踐生活。本節課我以學生生活為主線,設計了這樣教學活動:摸猜活動、蒐集秋天果實並分類活動、留住秋天的果實活動等。“猜一猜、分一分、畫一畫”這些活動都是來源於學生的生活,學生在活動中非常喜歡做自己熟悉、感興趣的事情,從而豐富他們的經驗、能力、知識,加深了對自然、社會的認識和理解。

  二、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和感悟

  設計活動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只有他們親自參與喜歡的活動,活動才能成功,才能有效。本節課我設計幾個活動,就是讓學生親自參與,把主動權交給他們。***1***如讓他們用手摸、用心猜、用手畫,初步感知果實特徵。***2***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我和部分學生去秋收,師生共同體驗秋收喜悅,觀看大米來歷,讓學生直觀形象獲得情感體驗,產生共鳴,懂得糧食來之不易,要愛惜糧食。***3***通過探究性、操作性活動。如:蒐集秋天的果實並分類,動手畫一畫秋天的果實等,讓學生自己蒐集,自己創作,初步培養了學生探究能力和蒐集處理資訊及創作能力。

  三、以教師為主導,豐富提升學生的生活

  以正確的價值觀去影響學生是品德與生活課一貫堅持方針。本節課課前我帶部分學生去農村去搜集秋天的果實,體驗收穫的快樂,留住秋天和學生一起創作,一起交流,一起探究體驗。在這節課共享、共進,形成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從而,提升學生的經驗,指導學生更好地生活。

  以上是我這節課做的比較好的,但也存在著不足:

  1、教學語言不夠豐富,有時評價不夠到位。

  2、由於緊張,普通話說的不夠標準。

  篇二

  在上秋天的收穫一課時,受到教學條件的限制,我在課前佈置學生同家長進行一次購物,選一種你最喜歡的一種收天的果實帶來學校。在上課時,孩子們得意洋洋的拿著自己的“勝利品”。我把課堂分成三部分:1.學生自由暢談自己收集的秋天的果實。2.用看、聞、摸等方式觀察自己帶的果實,在小組裡交流。3.自由參觀其他同學帶的果實,增加對秋天成熟的果實的瞭解。在這節課上,同學們樂於去談,在課前準備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購買的經歷,不但認識了自己帶的果實,在選擇帶哪一種果實來的時候也著實費了不少功夫。就在這樣一個充滿著各種香氣的氣氛中結束了這節課。但是課堂紀律的組織卻讓我犯難,孩子們人人都有話想要說,指名學生交流,其他孩子耐不住就和周圍孩子聊開了,在參觀的環節中,也有不少學生髮了爭搶的問題。這些都需要更好課前考慮好,才能有所避免。

  篇三

  在品德與生活課教學中,教學活動在內容上既依據教材又不囿於教材,應該有效地開發、利用課程資源,從兒童的實際生活中挖掘出有教育意義的資源,或與兒童合作選擇內容,或根據兒童自己的選擇來組織活動。例如,在教學《秋天的收穫》一課前,根據教材內容,我提議要舉辦一個“豐收展”的活動,由於我們班的學生都是農村的孩子,所以當老師提出讓同學們從家裡帶些秋天的果實到班上來展覽時,同學們都很高興。在舉辦豐收展時。

  我是這樣做的;首先請學生將自己準備的秋天的果實拿出來。每個學生在集體前面介紹自己帶來的果實的名稱、特點等。將準備好的秋天的果實分類擺放在一起,舉辦豐收展。鼓勵學生利用各種方法將這些秋天的果實留下來。

  然後,我再用卡片標出“水果類”“糧食類”“蔬菜類”“乾果類”等各種類農作物,讓學生先想想自己帶的東西屬於那類,然後放在相應的位置上,接著讓同學們看看、摸摸、聞聞,感知各種果實的形狀、顏色、氣味等,讓學生學會進行簡單的探究活動,最後讓學生說說這些豐富的果實是怎樣得來的,說說父母的勞動情形,體會勞動的艱辛,感受勞動果實的來之不易,從而讓學生懂得應該珍惜勞動果實,尊敬勞動者。

  最後。以一首《憫農》道出了先人對於糧食的珍惜與重視。多麼樸實的感情,多麼實在的道理啊!節約是美德。希望同學們,能夠記住這首詩,珍惜糧食,愛惜食物,尊重農民的勞動成果,不要浪費糧食。進一步圍繞豐收果實是怎樣得來的,讓學生體驗勞動的辛苦和快樂。並背誦“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首詩。

  我們知道,德育是學生知、情、意、行的過程,是促進學生思想內部矛盾鬥爭的發展過程,是教育與教育者相結合的過程,是一個思想認識逐步提高的過程。因此,教師應摒棄“居高臨下”成人化和“一勞永逸”的認識誤區。樹立平等、友愛的觀念,以細緻的教育方法、俯下身去說服、啟發、誘導、幫助學生,做好學生的思想道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