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的學習方法精選

  生物的學習是一個理論性非常強的學科,我們大家在生物的學習中切不可固步自封,這對於我們大家的生物學習是非常不利的。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去學習初中生物呢?今天小編就與大家分享:,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幫助!

  一

  一般科目的學習分為四個環節:預習、聽課、鞏固、提高。當然,生物也不例外。

  預習是輕鬆但又必需的環節,為了提高聽課效率,課前可將課本的重點、難點與自己不懂的地方勾出來,完成課後練習,為下一環節做準備。

  聽課是最重要的環節,上課時,需將老師所講的重點、難點消化、吸收。同時,將各個知識點條理,做好筆記,還應積極動腦,儘量與老師的思維同步。在上課的過程中,若有某個知識點聽不懂,可暫時記下,千萬不可一味停留,以免影響下面的內容。

  鞏固就是課後複習。複習時,應結合筆記本將課本吃透,把上課不明白的地方弄懂。課本是基礎的基礎,只有打好基礎,才可提高。

  目前,課本上有較多的知識點需要記憶,抽出一定的時間去背誦是必要的,但不可只總單純的記誦。可結合練習題,一邊做,一邊梳理自己的知識並記憶。做題時,應該有信心,千萬不可一味依賴於答案。在做題的過程中,同時可檢查自己的學習是否有漏洞,爭取將每道題目都弄明白。有些知識,時間一長,就被遺忘了。所以,在平時,除了完成當天的作業外,還應複習前面的內容。久而久之,那些難記的內容自然是記住了。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千萬不可好高騖遠。在基礎知識掌握得比較好的暑假,可適當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做一些較難的題目,來提高自己的解題能力。

  在平時的學習中,向別人請教或幫助別人解答問題都會受益良多。在與同學討論的過程中,可以更深刻、全面地理解問題,形成一種全面地思考問題的能力。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細心、認真,不急不躁,成功之門就一定會開啟的。

  二

  一、研究性學習及現實意義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基於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課程是與學科課程迥異的課程形態,其根本特性是整體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推行研究性學習是現實需要。我國學生雖然智力超群,每每囊括各科的世界奧林匹克競賽冠軍,但這種優勢卻不能在科學研究領域中發揮出來,也就不能轉變成綜合國力,是很可惜的。研究性學習使學生從“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考試中心”中走了出來,通過讓學生“在研究中學習,在學習中研究”,使學生開闊了眼界,增長了才幹,學到了許多課堂上和課本里所學不到的知識,培養了許多“可學而不可教的能力”。這樣堅持下去,他們就會逐步養成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喜愛質疑、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和動腦筋、有創意的積極人生態度,這對學生的一生都會產生積極影響。也說明研究性學習是通過教育提高全體公民的素質和探究能力,使我國突出的智力資源有效地轉變為創造力資源的一種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二、生物研究性學習課題的選擇

  1、選題思路。

  ***1***“正所謂“跳一跳,摘個桃;甜一甜,繼續來”,選題要符合中學生心理特點。初中學生大腦興奮性比較強,思維活躍,對新事物有很強的好奇心和興趣,但注意力集中的永續性不夠,因而課題難度要恰當。起點要低,難度要小,要容易滿足學生的成就感。在不同階段研究性學習的要求和目標可以不盡相同,循序漸進。注意科學性、實用性、可操作性、興趣性,既緊扣教材又能聯絡社會實際,同時能夠從網路上查閱到大量有關的資訊。

  ***2***選題要儘量利用現有各種資源。如學校的課程資源 社群的資源 家庭中的資源 電視,網際網路等都是可以作為進行研究學習選題的重要資源。

  ***3***選題要有利於課堂教學,把研究性學習作為課堂的延續和發展。要以本學科知識和本學科與其它學科緊密的相關生物知識為內容,這樣不但可以深化課本內容,也有利於提高學習興趣,如偏離課本太遠,不但對教學幫助不大而且還浪費了許多寶貴時間,使研究性學習成為無本之木。

  2、課題內容來源。 遵循以上選題思路,課題內容有以下來源:

  ***1***從教材出發。現行生物教材中就有許多內容適宜開展探索性研究。例如:結合動植物課教學可進行動植物標本採集製作、花卉培養、食用菌培養、小動物飼養等;結合眼睛及視覺形成的知識,可進行“本校學生視力健康狀況調查”;結合血液知識可進行“血型調查”的課題研究;學到“生態平衡”時,引導學生調查本地區解放後至今水質變化,生物資源的數量變化等情況並向學生介紹近年來國際國內的環境汙染事件對生物和人類帶來的災難情況,認識進行環保的必要性、緊迫性等等。教材具有開放性的特點,教材為我們提供了許多選題的引子。

  ***2***從生活中來。教材中的內容本來就是貼近生活、貼近社會的。從社會和生活中挖掘發現問題,並能為社會分憂解難,服務於社會,乃是我們的最終目的。例如學校周圍有許多石材廠,同學都能直接感受到對他們生活的影響,我就引導他們進行“石材廠汙染調查”;學校這幾年大搞綠化,校園植物五花八門,學生經常問老師:“這是什麼植物?”由此啟發學生進行了“校園植物分類調查”。當然,很多課題的確立來自學生的觀察,來自於對生活中一些自然現象的不解。如“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施肥要結合鬆鬆土能提高肥效的道理是什麼?”、“為什麼玉米田間有時會出現一些白化苗?”、“含羞草為什麼‘怕羞’?” 、“制泡菜時,為什麼壇口密封?”、“變色龍為什麼會變色?”等等。

  ***3***從近幾年來各地中考自然科學內容中查詢一些比較新穎、綜合性較強的題目,組織學生進行適當探討,尋找知識的脈絡並加以拓展。例如可以進行“廢棄電池造成危害的原因及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破壞分析”;“廢棄電池回收的意義和價值”這種跨學科綜合性較強的課題;例如可以讓學生以沙塵暴為題材,進行多方面探索。

  三、研究性學習評價應注意的問題

  1、重結果更要重過程。不能把研究性學習等同於科學發明 ,研究性學習的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其成果也不大可能達到科學發明的水平 ,但通過強調學生的自主參與課題研究 ,鍛鍊了學生直覺思維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 ,也塑造了學生的自信和尊嚴 ,學生逐步形成喜歡質疑、樂於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因而研究性學習評價既要重視成果的發表或申請專利或獲獎 ,更要重視學生課題各階段的評價 ,使評價面向每一個學生 ,讓每一個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都得到進步。

  2、指導與激勵結合。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的角色已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而學生是教育中具有能動作用的主體 ,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教師要指導學生 ,還需要不斷的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 ,巨集觀的把握課題的研究進展 ,對小組成員進行分工 ,調整策略和方法 ,與學校家長和社會進行溝通。評價過程要把指導與激勵結合起來 ,對學生的每一個進步都要進行肯定和讚揚 ,激勵每一個學生與小組其他成員分工合作 ,為小組研究課題進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3、知識與能力結合。在其它學科教學中 ,教師同樣可以開展研究性學習 ,培養他們質疑、探究、分類、比較等的能力 ,指導他們設立課題 ,蒐集資料 ,分析資料。學生在調查或閱讀資料時 ,就會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 ,自覺將學科知識綜合、分析、判斷 ,極大地提高他們能力素質。

  三

  I、瞧察、實驗的要領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很強的學科,要想控制它,就得親身瞧察、實驗。不管動物學、動物學還是生物衛生,都與實踐聯絡很緊密,所以學習每一章每一節都需注重從瞧察、實驗進手。

  ***一***明確瞧察手法

  不管瞧察標本、實物還是瞧察實驗,都要先經過預習,瞭解瞧察的手法,才華使本人的注重力集中正在所需瞧察的東西上,才華對症下藥地進行精細的瞧察,才華對瞧察的東西有明確的感知。

  ***二***要按雄道的步驟瞧察

  瞧察的步驟和要領一般要由東西的全體到部分,再由部分到全體。瞧察應先指向於東西的各個部分,先瞧上面、前面,後瞧下面、後面,由外到內,由表及裡,養成按順序瞧察的習 。瞧察時要精細,以瞭解其特 、作用、種種細節以及各部分之間的聯絡,從而對全體獲得確實的全面的深進的熟識。

  ***三***瞧察時要用多種感官和分析器

  不但要用眼瞧,也要憑據東西的實踐情況使用聽覺、觸覺等器官精細感知。如蚯蚓的體外,大部分體環生剛毛,剛毛較小,不易瞧清,常超卓忽略。要用手摸,用觸覺感覺剛毛的存正在,進一步瞧察蚯蚓運動的情況,領會剛毛有幫手運動的作用。

  瞧察時要積極考慮,將生動的直瞧與抽象思想相聯合,組成正確的觀點、斷定和推理,熟識事物的本質。如瞭解鯽魚種種鰭的作用,可用幾條作實驗,一條走?失胸鰭和腹鰭,一條走?失尾鰭,一條維持種種鰭完好無缺。瞧察三種魚正在水中游動的情況,考慮它們差別的體現,就可以分析總結出種種鰭的作用。

  別的,要及時做好瞧察記錄。記錄瞧察結果既可以穩定後果,又可促進本人精細瞧察和考慮。  ***四***要勤於動手

  除課堂教學中的實驗外,要本人動手作生物標本和做實驗。這樣不但能加深印象,更能扶植分析標題和解決題手法能力,還會扶植動手作能力。別的,注重對大自然的瞧察,聯合本人身邊的質料做多種實驗,如解剖、養殖等等,就更能扶植本人學習生物的喜歡。

  II、閱讀、探究的要領

  閱讀教科書是獲得學問的重要途徑之一。只要賣真閱讀教科書,才華深進理解並牢固控制所學習的學問。怎樣閱讀呢?

  ***一***可接納帶著標題閱讀的要領

  如學習“魚的多樣”一節時,可以邊瞧察、邊閱讀,找出相關文句,對下列各標題作應:①烏魚的生活習是怎樣的?它的外形結構有什麼特 適於捕食小魚?②比目魚的生活習是怎樣的?它的外形結構有什麼特 適於底棲生活?③肺魚的外形結構有什麼特 ?這類魚為什麼喊肺魚?④憑據以上種種魚的情況,想一想魚網的主要特 是什麼?

  ***二***分析教材內容,瞭解學問結構

  有些章節,閱讀課文後要考慮其學問的內正在聯絡是什麼。有些教材內容固然聯絡實踐但無標本可瞧察。如“海洋魚類資源的掩護”,這就要分析教材探究其學問結構,接納分析式的閱讀要領。這樣既能讀進走,又能記得清。

  ***三***弄清觀點

  生物課中名詞觀點較多,難記易混,是學習中的難點。正在閱讀課文時碰到的觀點要進行分析,弄清其內涵,還要曉得同類觀點有哪些,學習時要前後聯絡相比,務必弄清。如完整與不完整;生殖迴游、索餌迴游與季節迴游;留鳥與候鳥等。對這些同類觀點,要注重經過相比,找出異同,從而構身明確、正確的觀點。

  總之,閱讀與探究聯合起來,才華使智力得到發展,組本錢人解決題手法能力。如讀到課文中所講的兩棲動物的外形結構與水陸兩棲生活相順應時,本人就可以考慮田雞的外形結構有哪些特 是適於陸上生活的,有哪些特 是適於水中生活的。課文中寫鯽魚身體反面深灰玄色,由反面到腹面色彩漸淺,腹面白色,這種體色使鯽魚不超卓被上面和下面的敵害發覺。讀到這裡,我們就該賣想一想為什麼不超卓被敵害發覺?經過這樣考慮得出的答案,印象就相比深進,並會逐步改變融會貫通的學習要領。

  別的,還要進行課外讀物的閱讀,注重瞧電看“動物世界”以及相關科技電影等,這些都能擴張看野,並激發學習生活的喜歡。

  III、回納整理要領

  回納整理學習內容不但利於控制學問,利於記憶,並且更重要的是能從事物之間更廣泛的聯絡中找到新的規律,悟出新的原理來。所以,每學完一章,要小結一次,回納本章主要內容;學完一單位,要小結一次,回納本單位主要內容;學完一本書,要做一次零碎的總結。

  例如,學完了動物根、莖、葉三章後,可做這一單位的總結、回納、分析、相比,找出正常根、莖、葉外形的主要特 ,雙習舊學問,明確觀點,這是第一步,進一步要考慮比方神仙掌,使用所學觀點分析哪部分是葉,考慮為什麼說肉質扁平部分是莖,上面長的刺是葉,有什麼憑據;進一步再考慮為什麼說番薯是根,馬鈴薯是莖,憑據什麼,為什麼神仙掌上的刺是葉刺,柑桔上的刺是枝刺,憑據是什麼。這樣總結後可以找出根、莖、葉的規律及其識另外要領。又例如,學完了動物學的教材後,做一次零碎的總結,進行深進一步的考慮,就可以發覺,正在動物學教材中貫串兩條主線:一條是動物的外形結談判生活環境一致的瞧點,另一條是動物由低比及高等、由簡略到雙雜、由水生到陸生的進化瞧點。這就可以從客瞧的角度,更明確地理解,控制動物學。

  總之,學習生物學要憑據“瞧察、實驗——閱讀、探究——回納、整理”的線索進行。這種學習過程的結構,是相符辯證唯物主義的熟識論的,也是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