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黑板報年級圖片

  民族精神是源於一定社會歷史條件,孕含在特定文化傳統中,隨社會歷史發展而不斷髮展的民族主體意識。中華民族精神就是孕含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又代表傳統文化優秀特質的文化精髓。在這個意義上,弘揚民族精神,必須注重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小編為大家彙總了一些關於傳統文化黑板報的資料和相關內容,大家可作為參考,希望大家能夠獲得幫助:

  中國傳統文化黑板報:剪紙藝術

  中國傳統文化黑板報:湖北民間剪紙簡介

  孝感的婦女有正月十五唱“請七歌”的習俗,向“七女星”討巧:“正月正,麥草青,我請七姐看花燈,教我心靈剪牡丹,教我手巧繡鳳凰,殺白豬,宰白羊,年年接你七姑娘,”討巧其實只是表達了女子尋示靈感的心願,要手藝精,當然還需勤學苦練了。而巧手的女子,獨享社會刮目相看的殊榮。

  據說有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至今腰裡還帶著年青時情人贈的訂情荷包。可見這種鄉俗的民間藝術所具有傳達情感之力量。

  在房縣,時興過一種帶字的花樣,作為送給親朋好友的禮品花。這些花樣上的詩句往往是求花的鄉親隨口吟出,剪花的巧女便把它剪在各種形的剪紙上。如“操心勞力,增加負擔”是剛過門的媳婦說給公婆聽的客氣話;“手心手背都是肉,打斷骨頭連著筋”是母親告訴女兒,長輩對你們都一樣看待——平時不好意思說出口的語言揉進剪花裡,更增添了一份含蓄。
 

關於傳統文化的黑板報圖片

  刻紙在湖北叫“雕花”,武漢、鄂城等地都有數以百計的雕花匠,並且在清末民初建立有剪紙的行會組織,這在全國是少見的現象。與全國各地的工匠藝人一樣,他們以高超的技藝應付各種不同的審美要求,而個人的情感只能在雕花刀縫間深深地潛在。

  中國傳統文化黑板報:竹山皮影戲

  竹山皮影戲,始於清末民初,流行很廣,深受山鄉群眾喜愛。是以牛皮、驢皮製作人物剪影來表演故事的戲曲。演出時用燈亮將其射在幕上,藝人在幕後操縱並演唱。音樂為竹山高腔,分文武場。文場主弦是四弦胡琴或京二胡,輔以三絃、月琴、嗩吶;武場用的是土鼓、大寺鑼、小土鑼、大葉鈸和馬鑼。唱腔有“上獠子”、“下獠子”、“武獠子”、“文獠子”、“哭漢江”、“四平腔”等聲腔及民間小調,聲色古樸、粗獷、深厚,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1994年被《中國文化報》、《文化月刊》、專題片《天河》向國內外廣泛傳播。2003年榮獲湖北省首屆皮影戲展演優秀演出獎。